孙钰民a 发表于 2015-10-2 06:40:34

5000元 坛头湿地公园暨孝道文化全国征联大赛启事

本帖最后由 码头发布 于 2015-10-2 09:22 编辑

履坦镇坛头村位于浙江省武义县西北部,距武义县城8公里。东濒武义江,南对十都畈,西临白塔山,北靠后郭山,白鹭溪绕村东而过,十白公路穿越村西,山水相依,葱茏满目,“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可谓恰如其称,形成了自然景致独特的天然河滩湿地。此处地理位置优越,风光秀美,且历史悠久,人文昌盛。据武义县志记载,南宋宝庆年间(公元1260~1264年间),朱氏祖先从丽水库川迁徙到此定居,距今已有750多年历史。村内保存有完整的古代血缘聚落建筑群,古香古色,精美绝伦。现存有婺州窑旧址、古码头旧址,以及元明清古建筑10多幢,包括阁、庙、堂楼、民居等类型。村中文化传承有序,耕读成风。尤以孝道文化为代表,村中有一条巷道被称为“孝道”,富有神奇的由来。还有民俗文化亦多种多样,如坛头走马灯,兴起于明际,已有600多年历史,具有独特的民间表演形式和传统文化内涵。
  自2013年起,县委、县政府,履坦镇党委、政府倾注大量财力物力进行坛头村的精品村和湿地公园建设,致力把坛头村打造成一张湿地和文化旅游的金名片。走进现今的坛头村,卵石巷陌幽静,古民居随处散落,白墙黑瓦,古朴简约。登高到文化联廊,放眼四望,湖缀碧玉,溪绕芳林,山列翠屏。田间黄牛耕作,滩头白鹭翩飞。把湿地风光和桃源风物,融而为一,画意诗情,难以尽述。
  为提高坛头村知名度,提升文化底蕴,展现历史厚重感,履坦镇政府联袂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决定举办坛头湿地公园暨孝道文化全国征联大赛,具体事项如下: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武义县旅游委员会、武义县履坦镇政府
  承办单位:履坦镇坛头村、武义县诗词楹联学会

  二、大赛组委会
  组委会顾问:
  常 江 (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
  叶子彤 (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对联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刘太品 (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中国对联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
  组委会主任:
  林卫良
  副主任:
  朱 鸿 胡扶正
  成员:
  朱文宝 朱荣军 徐志扬 鄢子和
  办公室主任:
  胡扶正(兼)

  三、征集时间与对象
  自2015年10月1日开始,至2015年11月30日截止。
  征联对象为海内外楹联家与楹联爱好者。

  四、征集内容
  以坛头村孝道传统文化,古建筑文化,生态湿地公园建设为主题,力求展现坛头古村落的优美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重点为以下建筑撰写楹联:
  懿德堂 4副 (7~9言)
  宾德堂 4副(7~9言)
  积善堂 3副(7~9言)
  台门 2副(7~9言)
  奶婆厅 1副(7~12言)
  九份头 1副(7~12言)
  孝道入口 1副(7言)
  孝道长廊 3副(7~12言)
  湖边亭 2副(7~12言)
  禹王庙 2副(7~12言)
  景点相关资料附于启事后
  
  五、征集要求
  1、应根据要求,为坛头村特定的建筑与景点量体撰写,符合具体场所的文化氛围。欢迎联墨作品。
  2、作品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构思精巧,意境高雅古朴。符合《联律通则》。引用典故请注明出处。
  3、为便于书写悬挂,作品字数限定为单比7—12字。前条部分场所有特别约定的,从其约定。
  4、新旧声均可,但同一件作品中不得混用。
  5、作品必须为本人原创,未经公开发表的作品,文责自负。若发现剽窃、抄袭作品,则取消参评资格。每人作品不限数量,请勿重复投稿。

  六、投稿方式
  电子邮件发送至:zjwyttc@163.com。参赛作品须直接填写在邮件“正文”中,请勿使用“添加附件” 。
  信函邮递至:浙江省武义县溪南街回元堂药店 项葛林 收,邮编:321200。纸质来稿,须打印或誊写清楚,并标明具体景点,宜一纸一景,可每景多联。信封上注明“征联”字样。
  来稿请务必注明姓名、年龄、详细通信地址、邮编和联系电话。

  七、奖项设置
  一等奖1名:奖金5000元人民币
  二等奖3名:奖金各2000元人民币
  三等奖5名:奖金各1000元人民币
  优秀奖15名:奖金各200元人民币
  以上奖项均颁发获奖证书。对所有获奖作品,主办方有权在相关宣传中使用,不再支付其他费用。

  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本次征联评审分初评、复评、终评三个阶段进行。应征作品的登记、筛选和初评,由初评委负责。复评和终评时,将对作品隐名编号,由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组织权威专家组成终评委员会,评出获奖作品。
  本次征联大赛不收参赛费,不退稿。评选结果将在中国楹联学会会刊《对联文化研究》、《武义日报》等报刊和“中国楹联论坛”、“联都”、“中华国粹网”等网站公布。
  征联活动咨询电话:13857925667 徐志扬

“坛头村”及“孝道“的来历传说:

关于坛头村和孝道的来历,在村中流传着这样的传说——700多年前,坛头开山始祖朱万璋太公降生之日,其母因肠子像螺蛳一样圈围缠绕而全部脱出体外,无法收敛,迅而仙逝(俗称脱肠生)。十八年后,朱万璋太公长大成人,大婚的那晚,母亲托梦给朱万璋太公说,在后郭山下有一处世外桃源,其地形地貌与分娩朱万璋时情景非常吻合。此地坐落前山头,其中有块凸起的岩石酷似螺蛳股尾,而在螺蛳股尾下方,又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通向前方的一个小山包,形状恰似螺蛳头部。螺蛳头部还有两条常年不会长草的小路,很像螺蛳的两条触须,一条伸向千年不干的鲶鱼泉,一条伸向古木参天的后山头,更让人称奇。母亲说,螺蛳产子千千万,此地必能旺得子孙千千发,是一块可遇不可求的风水宝地,希望朱万璋带领族人在此建村居住,繁衍后代。朱万璋没有辜负母亲期望,找到了梦中母亲所说之地(即坛头村),举家搬迁。仅用三年时间,先后建造了香火厅、前厅、后厅、堂楼、厢房等青砖灰瓦马头墙的上等房屋九九八十一间,厢房披屋若干间。

朱万璋还特意在前厅与后厅之间的空地上为母亲造了一座小花厅,用来供奉母亲亡灵。朱万璋在安置好族人居住后,差人搬来床榻桌椅等家具,亲自为母亲摆放好床子、桌子等物件,还给铺上崭新的被褥。虽然,母亲已不在人世二十多年,自己也从未见过面,可是,虔诚孝顺的朱万璋对母亲寝室的摆设,总是精心布置,一点不敢马虎。更让人不解的是,全村人安居乐业后,朱万璋每天必须要做的两件事,雷打不动。第一件是每天早上都要到亡母房间给母亲请安、送早点,中饭、晚饭的餐桌上总要给母亲留位置,摆碗筷,与母亲同桌用餐;第二件是每天总要到整个村子绕一绕,特别是台门到前山头这一段。因为这段巷道,包括村中的每条弄堂,在朱万璋看来,就是母亲用自己的肠子为朱氏后人铺就的平安健康路。所以,他每次都是轻轻的踩、慢慢的走,生怕踩到了母亲的痛处。后来,朱万璋索性就在族中立下三条规矩:一是任何朱氏后人,不分男女老幼,一律不得在台门到前山头螺蛳型这一段路上奔跑嬉闹;二是任何时令节日,不管红白喜丧,一律不得在台门到前山头螺蛳型这一段路上舞龙灯;三是任何子孙后裔,不论亲生领养,一律不得在台门到前山头螺蛳型这一段路上与父母吵架顶嘴。这三条规矩一直延续至今,只是将“不得在台门到前山头螺蛳型这一段路上”的规定范围扩大为整个村。至于不得在村中迎龙灯、舞龙灯,传说是因为整个村中弄堂巷道皆为螺蛳肠子所化,迎龙灯、舞龙灯(板凳龙)会绞断螺蛳肠子而伤了龙脉。所以坛头村历代“只走马灯,不迎龙灯”的硬性规矩便一直沿袭下来。

坛头朱万璋孝敬亡母的故事就这样流传下来,后人便将台门到前山头这一段路命名为“孝道”,以宣扬始祖孝行。如今,孝道也成了坛头村的一个独特景点。乡人和游客们闲暇来游,每每带上孩子,走一走孝道,谈谈神奇的传说,借此让孩子的心灵种下孝文化的种子。

孝道文化绘图:



台门 2副(7~9言)

位于古村落西南面入口处。踏着古老的石阶而上,就来到了台门。台门为阁楼式建筑,建造年代约为明朝。清乾隆38年,乡绅朱启恭将之命名为“文元阁”,并亲笔书写“文元”匾额一块,悬挂于门楼上方(古代科举连中三元者,方可称文元)。命名的具体来历已无法考证,但坛头村素有耕读传统,据说历史上曾出过一省布政使的大官。此阁梁柱之间木雕极其精美。

台门图片:



  

懿德堂 4副 (7~9言)

登台门而入,就到了懿德堂入口。此堂与孝道相邻,院落有八间二弄,主体呈七间头式的三合院平面布局,有天井无前门。由大厅、厢房、配屋、天井、院墙组成。厅堂与厢房之间留有楼梯,东侧楼梯通厢房第二层,西侧楼梯通往台门阁楼。额枋悬挂“懿德堂”匾额,墙上绘有坛头村朱氏始祖孝敬母亲的故事。此处主要征集与坛头村孝文化相关的楹联。

懿德堂图片:


宾德堂 4副(7~9言)

沿着孝道前行,左边一道小门进去,就到了三合院式,二层结构,硬山两坡顶,屋面铺望砖。正屋面阔五间,东西厢房各二间,北间为楼梯间。正屋明间鼓形柱础下垫古镜,明、次间方砖铺地,其余三合地面。天井地面石板铺设。建筑选材和造作较为讲究,乡土风格浓郁。前后三厅相互毗连,前后厅之间有游塍披屋衔接,互通往来,晴可弊日,雨可防淋。清民时期作为村中私塾,现为老人文娱之所。

积善堂 3副(7~9言)

即坛头朱氏第四房居所,面朝潘午潭。厅堂院落呈“正五厢二”平面布局。由正厅、厢房、天井、院墙组成,无前门。明间后金额枋悬挂“积善堂”匾额。取“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之意,劝导村人向善行正,期望坛头村久远相传。(修整中,图片暂缺)

  

孝道入口 1副(7言)

登台门而入,在懿德堂入口之侧,即为孝道入口。孝道以鹅卵石铺地,笔直通往孝道文化长廊。两侧为白墙黑瓦古民居。此处征集孝道文化主题对联。

孝道图片:



  

孝道文化长廊 3副(7~12言)

沿着孝道前行,拾级而上,来到了孝道文化长廊。长廊坐落于坛头村高处,原为传说中形似螺蛳股尾的小山包,现修整如小花园一般。周围绿草如茵,民居散落,环拱此处。于长廊或坐或凭栏,品味孝道传说,呼吸爽籁清风,古民居风光与湿地公园景色尽收眼底。此处征集孝道文化主题和坛头村风光主题的对联。

孝道文化长廊图片:


  

湖边亭 2副(7~12言)

村南面有一湖名潘午潭,亦称坛头斗,形状如斗,为湿地公园一大景点。其南不远即为武义江。湖东则与白鹭溪相接。湖波清澈,四周垂杨依依,芳草鲜美。湖中有几处小渚,渚间以走廊曲曲相接,人行其上,颇具闲雅之致。湖畔有一小亭,尚未取名。此处征集湿地公园风光主题的对联(创作此亭对联时,请加上所拟亭名)

湖边亭图片:


  

禹王庙2副(7~12言)

座落村东水碓坝溪边。三面田垄环绕,正南面不远则为松树园。此庙始建于南宋宝庆至绍定年间(1225~1228)。清乾隆45年(1780),村人乡绅大户朱启恭之次子朱岳贤出资重建。三开间三进深,46根柱子落地,分上厅下厅,中间天井,两边厢房,八字门,前有照墙。大门上方悬“禹王殿”匾额。殿(庙)内塑有禹王老爷、五谷神、送子观音、土地公婆、赤面关羽等大小神像19尊。坛头村与水有缘,旧时代也曾受水患之苦,今则得利于水,兴建起湿地公园。供奉禹王,得其宜也。

  

九份头 1副(7~12言)

考其建筑为明末清初所建,距离孝道不远。九份头为村中敬宗穆族、兄友弟恭的典范。据说当时这一家朱氏分支生有九个儿子,互敬互爱,长大也不愿分家,和和睦睦住在一起,一生贯彻了孝悌之道,棠棣永芳,遂成佳话传扬于世,现仍居住有部分后人。此处征集孝悌文化主题的对联。

九份头图片:


  

奶婆厅1副(7~12言)

传说,明代坛头村曾出过一位布政使,在故乡建起一座精美之极的花厅,而在布政使家做奶婆(即保姆)半生的老婆婆,在布政使被奸人陷害、家运败落,花厅又遭大火烧毁之时,这位老婆婆拿出平生积蓄,请工匠在后山头脚下建了这幢式样接近火烧基花厅,面积仅118平方米的小花厅,用于安顿落魄的布政使及家人,以报答布政使恩惠。建筑坐东朝西,正厅前有精致青石踏步,留有条石门架后门。屋梁上雕有龙形图案,牛腿和雀替雕刻华丽,构图巧妙,内容丰富,雕有龙、狮、鹿等动物,造型生动逼真。征集与此相关的楹联。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5000元 坛头湿地公园暨孝道文化全国征联大赛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