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地名的历史由来
地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是注解地理实体或地域空间的一种符号,而且是一种既可视又可悟的文化景观。一个可以流传下来的地名,总会有一定的文化含量。因此衡量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地名是其中的尺度之一。一、塘涂嬗递与慈溪地名
慈溪是位居杭州湾南岸的一处三北平原。这块三北平原,有着悠久的历史来源,其成陆于距今三千年左右,南缘与鄞姚交界之沿山一带则可上溯至六千年前。慈溪的成陆过程也决定了许多地名与海涂节节北延、海塘层层向北推进有着密切的联系。
慈溪人筑塘与其生活居住和经济建设都有密切联系。故以塘命名的乡、村,以及江河浦闸比比皆是。
1.以塘名乡的:
(坎墩)潮塘乡、(宗汉)新界乡
2.以塘名村的:
[大古塘]塘后头、大塘下、大塘头、塘跟、旧塘下……
[新塘]新塘头、新塘下、新塘、(逍林)横新塘……
[周塘]周塘、东周塘、西周塘、(白沙路)上周塘、周塘北……
[界塘]界塘、东界塘、西界塘、弄塘下、界塘登
[潮塘]塘湾、潮塘南、潮塘下、后塘湾、潮南……
[三塘]三塘村、三塘头……
[四塘]四塘、四塘头、塘南、利济塘下、利济塘南…… 利济塘、新塘头
[五塘]五塘南、老塘……
[六塘]六塘、六塘亭、六塘头
[七塘]海塘、七塘、七塘南
3.还有一类是以塘的别名作村名的:
泥牛塘南、泥牛塘下(乾隆间筑利济塘(四塘)成,排积土牛以护塘基,当时称泥牛塘。)
又如:央水塘、赖水塘。坎塘系潮塘之支塘,其坎东段别称央水塘,三管段称赖水塘,以村在塘边,即以塘名村,今犹遗村名。
4.以塘名江河者(其长度、流经均见自然地理实体——江河):
大古塘河、新塘横江、二塘江、三塘江(其东段称榆柳塘江)、四塘江(有分段名称如:四塘横江,胜山横江,泥牛塘江)、五塘江、六塘江、七塘江、八塘江。
5.根据海塘名而派生的地名(这类地名很多,只简单举些例子):
腰塘(村在新浦乡,位居六塘与七塘间)。
半塘(东山头乡,村在三塘与四塘间,义与腰塘同)
有的加上村名路名,或自然景观,人工建筑:
塘后庵(周巷精忠乡,村居潮塘后,村中原有庵),祝家三塘头(精忠乡,加村名),塘头路(长河镇,村在大古塘南北),孙家塘头(浒山镇,村在大古塘上),塘下浦东,塘下浦西(观海卫师桥镇,二村均在大古塘北。一居直落浦东,一居直落浦西,由塘与浦结合而定名)。
在派生地名中有一类是比较特殊的,如:
塘角钳(在观海卫师桥镇,村居大古塘转角处,地形如张开之钳)
牛角尖(在周巷建塘乡,村居三塘与四塘连接处,地形如牛角尖端。)
二、历史变迁与地名的联系
慈溪地名与这块平原的具体成陆情况有关,但同时也与此地的相关历史事件有密切联系。这里首先要提到“制盐”和“圩垦”。
(一)制盐
慈溪盐场,起于北宋咸平间。至于今,近千年的时间里,盐业生产从未中断。直至清代,两浙盐务的二十五个场(据《重修浙江通志》),仍有三场在今慈溪境内,即横河石堰场,观海卫鸣鹤场,龙山龙头场。正是因为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相应的经济生产,使慈溪的地名中有许多与制盐相关的字,如:“场”“仓”“团”“潭”“甲”“丁”等,下面例举有关地名。
[场]有二义,一为盐务行政单位,如“石堰场”“鸣鹤场”“龙头场”。一为实际煎盐之处,如“东溜场”“附海坿场地”。前者今鸣鹤镇驻地仍称鸣鹤场,龙场乡驻地仍名龙头场,尚沿用场名为村名。又鸣鹤镇今尚有”外场”村名,当起于北宋时。其时场署驻地以六板桥为界,桥东为场署与集镇,称内场;桥西称外场,后沿用为村名。
[仓]、[团]为场下一级之盐务机构,宋时聚团公煎,场下设团,元明承之。石堰场因慈溪西部海涂淤积快,形成庵东沙嘴,盐田面积不断增大,团改称仓。又由于清乾嘉后绍兴移民不断入境,赁卤地煮盐,盐场发展快,各仓又各分上下二仓。而鸣鹤场尚称团,今已无以仓名或团名作村名者。另还有观城镇的团前方村等。
[潭](淖)原是海边洼地,最早亦煎盐之处。今慈溪村名中,尚有涂汛潭、十丁潭、泥墩潭三村,仍以潭名为村名,这三村均在今西三乡七塘下。此外,西三乡尚有大陈家路,小陈家路,只略去潭字,旧时亦潭名。又杭州湾新区东三乡有马潭路村,亦以旧马家路潭为村名。破山路村,旧亦潭名。
[丁]指丁户煎盐之地.这类地名亦甚多。如逍林择浦乡有宋丁村,在三塘下;胜东乡有林家丁、蔡丁、阮家丁、罗家丁等村,在四塘下;周巷义四乡有张丁村,亦四塘下;坿海乡有蒋家丁村,在五塘下。也有略去丁字者,如新浦乡下张村,原名下张丁,在四塘下。
(二)圩垦定税
从制盐到之后的不断圩垦扩张,很多地名是处于过渡时期的,随着政府管制不断完善,相应地产生了与丁课地税相关的地名,主要有:[灶]、[管]、[舍](舍头)。
宋时“聚团公煎,十灶为甲”,灶系实际煎盐之处。今慈溪地名中之含灶字者,多与此义迥别。因为在明季“摊丁入地”时,这“灶”直接与丁课地税有关。此后滩涂日远,灶即是征集丁课地税的松散机构。今坎墩坎东乡有一灶、二灶、四灶、六灶等村名,位于坎塘北。胜北乡有三灶、五灶等村,胜东乡亦有一灶村。新浦东三乡有后一灶、下三灶等村。
此中有一类是以灶名江名浦,如三灶江、二灶江、四灶浦。以灶名江者,初时当为运盐沟渠(河道),兼利排灌,用途当与潭河同。这类地名尚多,此仅举例。
舍,亦有二义:一为海涂渔盐憩息之处,只相当于丁(丁地)。其意与“海地舍”“息舍”等地名相似。一为征集盐课丁税之单位(在仓或团下一级)。这里灶、舍,管三者所指实一事。每灶要有管事之人,在其家聚会,称其家曰舍。又因每灶均有管事(往往是总催),故又曰管。灶,舍、管实三位一体。清时灶下尚有分灶、小灶等名目。今胜西乡有下半灶村名,即由二灶西半灶和三灶东半灶组成,这两个半灶又各在本灶北部(乡习称北为下,实系两个下半灶),可资佐证。
特殊一例是以“舍头”名者,大率为绍兴移民聚居煎盐之处。今坎墩镇之绍兴舍头,在四塘南,想系乾嘉间较早入境之绍兴移民聚居煎盐处。又如崇寿乡之胡家舍头,黄家舍头,长河沧田乡之钱家舍头,大云乡之潘家舍头、林家舍头等村,均在五塘与七塘间,当系后迁入之绍兴移民聚居成村。当然也有是本土产成的村落,如胜北乡之上舍村,庵东镇之方家舍村,当系本地土著。
管,有以之名乡者,今逍林区之三管乡,即旧杜家团上管、中管、下管三管地。以之名村者,今范市镇尚有任溪管村名,旧属鸣鹤场淞浦团,后相沿为村名。
[埭]、[丘]、[圩]亦三位一体,所指皆一事,均指圩涂盐垦之土隄。圩亦作动词用,专作围堤解。埭字使用较早,如逍林樟树乡有张埭,王家埭等村,均大名塘南,知其成陆较早,当在宋以前。又如观海卫鸣鹤宓家埭乡,则成陆更早。大古塘以北之以埭名村者,与称圩称丘者同,均为垦户报陞时所筑(圩南之地已淡化,可垦植,报卤地为垦地,增加税额)。而所筑之圩(丘),仍用原亭户之名目。如张家称张埭,王丁称王埭。今周巷精忠乡有大王埭、毛家埭等村,在三塘南;周巷义四乡有劳家埭,陈家埭等村,在四塘南。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先人所崇尚的风土习俗中反映一些地名的的变化。如田间耕作而产生的地名,田中央(淹浦乡)、龙山三北田央陈(龙场乡)、田央黄(田央乡)。以地块序数名村的,如二节(观海卫东山头乡),三节(附海坿海乡),六坒(东山头乡),五坒,七坒(东海乡)。这里“节”与“坒”,均系序数之量词,意即自东至西或由南而北田畈中的第几块上地。再如为记忆方便,有很多是以量词为名的。又有纯以房屋座(所)数为村名的,如毛三斢(三管乡)、二斢屋(周巷镇)、独斢屋(高王乡),一斢即一座。(斢tiao,慈溪话tou)。更有以根为量词称草舍而名村的,如五根头、三根头、七根舍头三村均在沧田乡,意即五所屋、三所屋、七所屋,另有六根头村在大云乡。更有以房屋座数及其总体形状为村命名的,如六畚斗舍跟(有屋六所,形如畚斗,村在其旁),村在胜东乡。
还有一类地名,往往和一定的历史事件有关,地名中又流露着封建宗法制度的色彩。如建宅时悬“太守房”“大夫第”之类匾额以示门第煊赫。子孙按一定字句分支排辈。同一辈下又分第X房。其后宗族日繁,竟成村名。后子孙式微,而村名沿用。今横河彭桥乡埋马村有其仓惶南逃中得骏马的神话传说(神话反映了他曾过其地)。师桥镇(原名沈师桥)名称亦与此有关。师桥沈氏之始祖,即为当时扈驾南迁之沈恒,致仕后定居于此。今镇内不少村名,如昭八房、昭十三房、八十房、大夫第等村,多与由汴南迁之沈氏子孙有关。(汴:河南开封)
在这类情况下,还有一种因逃亡迁徙而来的地名,虽个别,但值得一提。掌起洋山乡有周家段村,周家始祖实为刘姓。元末刘基佐朱元璋,元顺帝欲捕杀刘基家属,有“见刘杀刘,寸草不留”的口号。刘基一远房叔,有三子,皆习手艺。乃易姓为周。离籍避匿(刘基故宅在今浙南文成县南田乡,当时属青田县)。长子定居镇海贵驷,次子定居于此。
三、人物地名
慈溪的很多地名都是以人名来命名的,这些地名的来历,又往往是有故事传诵的。
一)慈溪县名原于后汉董黯母慈子孝故事。
句章之地重设县,改名慈溪,时在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第一任令为房琯(肃宗时宰辅)故治在今宁波市慈城镇。董黯《后汉书》无传,历志据纯德录等书转录。
董黯:字叔达,一字孝治。生于后汉时。少贫,事母尽孝。黯母尝寝疾,喜饮大隐溪水,不以时得。于是筑室溪旁,以便日汲,厥疾用瘳。溪在县南(按今宁波市慈城镇西南)一舍,故以慈名溪,又以溪名县(此言县名由来)。
二)宗汉乡:在浒山区西部,紧靠浒山镇。
马宗汉(1884—1907)名纯昌,字子畦,别号宗汉子,1884年生于余姚县柯东乡马家路村(今慈溪县宗汉乡宗汉村)一户号称马朝盛的大家庭里。他一心救国,领导学生运动,在起义抗战中被捕而壮烈牺牲。辛亥革命后烈土遗骸由政府迎回,与徐锡麟、陈伯平合葬于杭州孤山南麓。后迁南天竺,世称三烈士墓。烈士故里柯东乡,也于1929年改名为宗汉乡。
三)匡堰昌隆村:在横河区彭东乡,原名伍家板桥,为纪念伍昌隆烈士而得名。
伍昌隆烈士,1929年生于该村,1944年7月入伍。解放战争时为华东一纵三旅八团战士。1946年6月在山东泰安战役中牺牲于泰安火车站。
其他的还有很多,如横河区石堰乡陈山村也是同理。
四、方言地名
在慈溪有一种现象是人所共知的,即“村村有独特语调,不时有方言地名”。所以在慈溪的地名中有很多是可以经方言字音义考释获得的。
埭(dài),《广韵》在去声代韵,音徒耐切。今慈溪方音仍念蟹摄定母,音类是。《广韵》意为“以土堨水”,慈溪方言义为土堤。滨海之民圩涂盐垦,以名所筑之圩曰埭。后,海涂日渐北移,聚居耕作成村。今周巷义四乡有劳家埭、陈家埭、傅家埭等村。最初当系海边渔盐垦植之处。由堤义而引申作长条解。今择浦乡有长埭屋,最初其地当只一长排屋(数间相连之平屋)。东山头乡有上埭路,下埭路两村,亦作条解。乡习呼南为上,为前;称北为下,为后;意即南首的一条路,北首的一条路。
斢(tǒu),浙东方言作房屋—所(座)之所解。今桥头三管乡有毛三斢村,意为毛姓之三座房屋;宗汉高王乡有独斢屋村,意为只单独一所屋:周巷镇有二斢屋村,意为二所房屋。
《广韵》在上声厚韵,音他口切。《集韵》天口切。均流摄透母,而无此义。普通话无此音节(无tou的上声),《辞海》不收此音节,也无此字。《新华字典》收此音节,而收一“敨”字,注明方言,实亦吴方言字。如“把包袱敨开采”,即此“敨”字。《现代汉语词典》收“斢”字,而音tiǎo,不知何据。此字慈溪方音仍念他口切。
坒(bì),《广韵》去声至韵,“必履切,地相次坒也”音义均与方言合,又入声质韵亦收此字,音毗必切,注“刚连”也,与方言义近而音异:“坒”含有地块相连的层次义,作田畈序数之量词用。今长山头有六坒村,村在利济塘与郑家浦之间。成村前,最初当建宅于田畈第六坒处。东海乡有五坒村、七坒付,义亦同。
畣(dà),此字原为“答”之古写,慈溪方言作角落,偏僻之小地方解。犹北方方言中之旮旯(gā la)。今横河镇有霍家畣村,浒山白沙路天东乡有徐家畣村,均地处大古塘南,最初当系海边小村。
圩(wéi),意为海涂盐垦时所筑土堤。今建塘乡有老圩村,择浦乡有第四圩村,最初皆系垦户筑圩报陞地税时所定之名,后成村。
蛟(jiāo),地名与姓氏最易保留古音,蛟字的一般读法,在慈溪方音中,除调值稍异外,与北京音无异。惟蛟门浦之蛟,当地方音均念群母,音如北京音之“高”字将声母读成浊辅音。《唐韵》《广韵》并古肴切,念见母而不念群母,与方音亦不合。
蛟门浦在观海卫东山头乡,流经坿海乡郑家浦九塘闸入海。
浙东方言中的对转现象,也难免进入地名中来。对转是种较复杂的现象,不仅带有修辞上的感情色彩,而且还有构词能力。下面只提地名中的“甲”“桥”两个字。
甲(jiǎ),《广韵》在入声狎韵,音古狎切。今慈溪方言读音中按古音入相配,狎字当收尾。甲,为古盐务编灶给丁之单位。今天元镇、胜山乡均有头甲村。甲,即读如古狎切,而序数之较后者,常如韵尾。如天元镇之八甲、九甲、十甲诸村,当地实际读音为八间、九间、十间。有时提到本乡本土,带些亲切感,也加尾,如天元镇之第四甲村,均读作第四间(这里是元音鼻化)。
桥(qiáo),《广韵》在宵韵,巨娇切。慈溪方音(diau),与古音合。但有时或因桥之小,或表示亲昵,亦对转,读如乾(主要元音舌位移前,同时鼻化)。今五里乡有祝家乾村,乾实桥之对转。今地图上,亦写作祝家乾而不写祝家桥。又天元镇有倒沙桥村,写作倒沙桥,而当地实际读音为倒沙乾。
地名有着悠久的文化内涵,薄孝荣先生说:地名文化“既包含社会科学,也包含自然科学,特别是地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民族学、政治学……”研究地名就是在研究浓缩的历史,浓缩的文化。我们透过慈溪地名的研究可以看到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陈桥驿.浙江古今地名词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
陈桥驿.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慈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慈溪县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慈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慈溪地名志.上海:上海中华印书厂,1988.
侯友兰.绍兴地名文化初探.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6).
邢怒海.新乡县地名文化解读.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李力.地名文化现象透析.长春大学学报,2003,(1).
李仙娟.地名的文化内涵——临猗地名折射出的文化信息
.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4).
(洪秋月,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 慈溪地名与文化初探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07年第9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