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 发表于 2014-7-30 09:32:11

古典诗歌创作点滴谈

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发源于周及远古(诗经、楚辞),发展于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汉乐府),兴盛于唐、宋(唐诗、宋词),绵延于元、明、清至今(元曲、戏剧、唱词)。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骚客无不陶醉其中,才使其光彩绚丽,绵延流长。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谈论诗歌创作,足见古典诗歌顽强的生命力。下面,我结合近年来的创作体会,作个抛砖引玉的发言。
一品读,是诗歌创作的前堤。
古典诗歌,如《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等等,都是历朝历代诗歌作品中的精华,必须认真品读。因为,只有广泛地读,深入地品,才有可能在读和品中,拓宽视野,进入诗境,萌发激情,产生灵感。否则,既使“触景”,也很难“生情”。纵然“生情”,也很难即兴梳理成诗。因此,只要读得多了,品得深了,才能触景生情,厚积薄发,即兴吟咏,出口成章。我在去年震雷山采风中吟咏的《七绝.湿地公园》,就是即兴吟咏的尝试。
《七绝.湿地公园》:
玉样身姿花样容,春风拂面露华浓。
若非シ师水桥头见,疑在西湖堤上逢。
在诗中,我通过把“湿地公园”比做“绝代佳人”,表达了对湿地公园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大意是:你(湿地公园)有碧玉一样的身姿和花一样的容貌,春风轻轻吹拂着你美丽的容貌,显得更加浓艳华丽。若不是在シ师河桥头看见你,我真怀疑那一定是在西湖长堤上碰见你。听了这首诗,大家都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不错,这确是我用李白的“旧瓶”装“新酒”。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偷。今人说:天下文章众人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首诗,就是从李白那“偷”来的,“抄”来的。初学写诗,“偷”点“抄”点没什么,它与书法临帖是一个理。久而久之,你就可随心所欲地写出属于自己的诗歌作品来。
(附李白《清平调(诗三首选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首诗,还有一个历史故事。中唐时有一天夜晚,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兴庆池东沉香亭赏牡丹,特命李白进宫制作新曲。李白虽己大醉,依然才思敏捷,挥笔而就。此诗,李白作词,李龟年谱曲,杨贵妃演唱歌舞,唐玄宗吹箫伴奏。一支由诗仙、乐圣、风流天子和绝代佳人同台合作的“霓裳舞衣曲”,就这样被传为千古佳话。李白把杨玉环比做牡丹。大意是:云彩好象是你的衣裳,牡丹花好象是你的容颜。春风吹拂着花槛,牡丹含笑绽放,显露出雍容华贵的容貌。这样的美人,要么在西王母居住的群玉山,要么在神仙居住的瑶台才能看见,人间那有这样的绝代佳人?)
二立意,是诗歌创作的基础。
《后汉书》作者范晔在总结写作经验时说:“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明代哲学家王夫之也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由此可见,“以意为主”,“以文传意”,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一首诗或词,其写作内容如果有了“意”(也称意境),便有了灵魂。反之,只能是行尸走肉。然而,“立意”不是写标语口号,而是要用“物象”和“意象”以及“物象”与“意象”相结合的诗的语言“以文传意”。我在练习写诗填词的实践中,初步尝试了“以意为主”和“以文传意”的运用。我写的诗《题屏》和我填的词《相见欢.流星》,都程度不同地反映了“以意为主”和“以文传意”的运用。
如《题屏》:
兰荷菊梅桉序栽,春夏秋冬依次开。
天下若无诸姊妹,人间谁晓署寒来。
本诗,一、二句写景(即物象),三、四句言情(即意象)。短短四句,通过“物象”的呈现和“意象”的倾吐,表达了对“诸姊妹”“依次开”的赞美之情。
又如《相见欢.流星》:
流星划破秋空。太匆匆。无奈寻无轨迹觅无踪。    缘已断,常惦念,再难逢。时在梦中吟咏寄苍穹。
本词第一句,简要明快地向人们展现出一幅划破秋空的流星,这是“物象” 。而后四句,从不同角度、层面和层次,表达了惋惜、无奈等离情别绪和思念之情,这是“意象”。此词,看似写星,实则写人。你虽然看不到写人的句子。但是,它确实是在写人,在写一个在人生旅途中象流星一样匆匆走过的人。任何一个人的现实生活中,都会有象流星那样匆匆消失的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总想用诗或词的形式,写出本词所要表达的那种情感,一直未能如愿。2008年初秋的一天夜晚,我站在阳台上仰望星空,突然一颗流星在眼前划过。我立即联想到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中“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的句子。于是,灵感来了。“流星划破秋空。太匆匆。”的句子便在脑海里浮现出来。然后,我立即把李煜的词找出来读。在品读中,比较轻松地补上“无奈寻无足迹觅无踪” 。词的上片写成后,就写不下去了。搁置了一段时间,我通过反复品读李煜的词,终于按照词谱的要求,把下片写成了。但是,词意浅显直白。原词是:“留不住,由它去,莫重逢。聊以满怀愁绪付苍穹”。对这首词下片的句子,我从来就没满意过。其间,又修改多次,最终在今年入秋后才最后定稿。在“以意为主”和“以文传意” 上比较令我满意。“太匆勿”句,表达了惋惜之意。“无奈寻无足迹觅无踪”句,表达了无奈之状。“缘已断,常惦念,再难逢。时在梦中吟咏寄苍穹。”句,曲折委婉、淋丽尽致地表达了遗憾与眷念的情怀。
(附李煜《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度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三谋篇,是诗歌创作的关健。
诗有格律,词有词谱。按谱填词,依照绝句和律诗格律写诗,是填词写诗的最基本要求。然而,要在短短的一首词、一首绝句、一首律诗中,把所要表达的情感完全、深刻、有序地表达清楚绝非易事。因此,怎么开头、怎么连接(即怎么承上启下)、怎么结尾?就成为谋篇所要研究的课题了。词有词谱,按谱填词就行了。这里侧重说说写诗。诗在篇章结构方面原本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古往今来,诗人写诗时似呼都不约而同地遵守着起、承、转、合这一规律,起、承、转、合便成为诗人写诗时约定俗成的篇规章法。具体要求是:绝句,一句为起,即开始、开头。二句为承,即承上、承接上句。三句为转,即转折、转出下文。四句为合,即收合、结束。律诗的起、承、转、合以联为单位,首联(一、二句)为起,颔联(三、四句)为承,颈联(五、六句)为转,尾联(七、八句)为合。我开始写诗时,也不懂这些,后来读古代诗词写作常识方面的书,并自觉地运用起、承、转、合的章法去品读古人的诗词才弄明白。而后慢慢地按照起、承、转、合地章法去练习写诗填词,感觉顺畅多了。我的《题屏》,就是初学习作的作品。
《题屏》:
【起】兰荷菊梅按序栽,【承】春夏秋冬依次开。
【转】天下若无诸姊妹,【合】人间谁晓暑寒来。
本诗起句,从所见屏风画面上的兰、荷、菊、梅 “按序栽” 写起。承句承接上句,补写它们分别在春、夏、秋、冬 “依次开”的 状态 。转句不再去写它们,而是把笔锋一转,通过拟人设问的方式提出“天下若无诸姊妹”的问题 。合句顺接转句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人间谁晓暑寒来。” 收合全诗,委惋地表达出对“诸姊妹”“依次开”的赞美之情。这首诗第一句四、六两字的平仄声虽然出律,但因它是我谋篇的处女作,一直没去改它,就让它保持原貌吧!
在起、承、转、合中,最难处是“转”句。起句或首联之“起”,当以平直叙起为佳。承句或颔联之“承”,也不过从容“承”之为是。最难、最重要处是转句或颈联,诗的表情达意、婉转变化的功夫全在转句或颈联的“转”字上。此处若转变得好,合句或尾联就如顺水之舟、离弦之箭混然天成。因此,写诗一定要自觉地在转句或颈联的“转”字上下功夫。最好的办法是品读古人的诗。在此推介几首古诗以供品读: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起】白日依山尽,【承】黄河入海流。
【转】欲穷千里目,【合】更上一层楼。
唐.杜收《泊秦淮》:
【起】烟笼寒水月笼沙,【承】夜泊秦淮近酒家。
   【转】商女不知亡国恨,【合】隔江犹唱《后庭花》。
四通律,是诗歌创作的保证。
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律有定对、音调节奏有定式等,是诗歌写作的格律规则。我们写诗,尤其是写格律诗,必须懂点格律知识。上述“六定”中前“五定”,己探讨多次,本次侧重讨论一下“音调节奏有定式”,即句式,也叫句子的节奏型式。诗中句子的节奏型式,分音调节奏和意义节奏。音调节奏是从读音(朗诵)的角度讲,意义节奏是从字意(理解)的角度讲,二者有时节奏一致,有时节奏不一致。既然谈写诗,我们仅从意义节奏讲。五言句,最常见的句子节奏型式是“二、三”句式,即前二言,后三言。还有“二、二、一”,“二、一、二”等等句式。七言句,最常见的是句式是“四、三”句式,即前四言,后三言。还有“四、二、一”“四、一、二”等等句式。六言句,多是“二、二、二”句式,也有“三。一、二”句式。九言句,多是“二、四、三”句式。下面,我通过解析我填的词《西江月.抒怀》,了解诗词格律在填词中的综合运用。
西江月.抒怀
少小未得温饱,成年最怕凄凉。率真发奋逞刚强,才似这般模样。    对错谁说公

允?是非难诉端详。剩余些许好时光,莫忘浅斟低唱。
首先,从字面意义上看。词的上阕,直白流畅地介绍了作者早年“未得温饱”、“最怕凄凉”和晚年经过“率真发奋”,最终“才似这般模样”的状况。只有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的人才能理解其真正含意。我1968年初中毕业,继续上学无望,返回农村劳动,面临人生道路的决择。当时,曾梦想当民办教师、赤脚医生,或依靠“戳垛子”“破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在一次民兵训练“打把”中因成绩优异被任命为民兵排长。1970年9月被推荐到供销社当营业员。而后进入国家行政干部序列。经过四十多年来的“率真发奋逞刚强”的打拼,才赢得“才似这般模样”的现状。词的下阕,转向通过对“对错”、“是非”“谁说公允”“难诉端祥”的自问自答的评判,烘托出超然脱俗的心境。过去的巳经过去了,不去想它,想它无益。正在发生的是必然要发生的懒得问它,问也无用。在“剩余些许好时光”里,唯一能做的是“浅斟低唱”,即喝个小酒和吟诗填词而己。从而表达了淡泊名利、知足长乐的乐观主义情怀。
其次,从诗词格律层面上看。西江月,词牌,双调。从句数、字数上看,分上、下两阕。上、下阕各四句、25字,共八句,50字。每阕一、二句各六字,第三句七字,第四句六字。这就叫“篇有定句,句有定字”。从押韵上看,选用了《中华新韵》“十唐”,每阕二、三句押平韵,第四句押仄韵。这就叫“韵有定位”。从字声上看,起句属仄起仄收式,句中、联内、联间平仄字声,符合“句中相交”、“联内相对”、“联间相粘”的格律规则。这就叫“字有定声”。从句子节奏型式上看,上、下阕一、二、四句,属“二、二、二”句式,第三句属“四、三”句式。这就叫“音调、意义节奏有定式”。由此可以看出,通律是写诗填词不可或缺的基本常识。否则,写诗只能是古风、民歌,或顺口溜、打油诗。写词也只能称度词。
(附曹雪芹《西江月.嘲贾宝二首》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典诗歌创作点滴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