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取过的路名桥名
按:今天,倘若不是以作者代表的身份参加无锡市政协举办的《亲历无锡城变迁》丛书首发式活动,恐怕我都要忘却了这篇写于三年前的旧文,忘却了那段伴随无锡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个人成长故事。谨以此文,纪念自己走过的那“每一步都算数”的难忘路程。一晃,参加工作已十一年。过去的时光,如今再忆起,竟可以豪迈地冠之以“那些年”。那些年,我有幸在市公建中心(市重点办)这一重要的无锡城市建设实施平台工作,有幸赶上了无锡城市建设尤其是道桥建设的十年黄金发展期,有幸参与了大量道桥的命名工作。
无锡的地名命名工作,应该说在全国都走在前列,有一套较为严格、规范的程序——通常由建设单位提出建议方案,经市地名办征集相关部门和属地意见后,召集地名委员会成员和专家学者会商后初步确定,再报呈市政府审批。作为我市城市道路主要建设单位的一名工作人员,十多年来我主提的不少道桥名称经多方论证后最终被采纳使用。
给道桥命名时,我首选的方法通常是或沿袭湖泊、河流、山体等自然地理名称,或沿袭那些随着历史演变、城市建设发展而逐渐湮灭的乡村名,或沿袭老建筑、老企业、老字号名称。这样,既能够使老地名重获新生,也容易为大众所认同和接受。贡湖大道、长广溪桥、惠山隧道、景云立交、渔港路、会友路渔池头桥、南场道、观山路曹湾里桥、和风路丁甲里桥、金石路广济桥、山水东路茹经桥、通扬路菰川桥、淘沙桥等一大批道桥均是按这一思路命名的。
太湖新城信成道命名时,我通过查找相关历史资料,得知该道路所处的东土夅镇曾名为周新镇,而周新镇系由中国 “煤铁大王”周舜卿出资建造,于是我就很自然地想到了从周舜卿创办的企业字号中选择适当的名称用作路名。很快,“信成银行”的“信成”一名,以其字面古朴、内涵丰富而抓住了我的眼球。后来,这条路就正式被命名为信成道。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万科房地产公司将其位于信成道附近的地产项目的案名定为信成道,尽管其通名“道”不符合地名命名的有关规定,但却从一个侧面说明“信成道”道路命名的成功。大通路上的保昌桥、裕昌桥、慎昌桥,名称也出自周舜卿所创办的企业(商号)名称。这些道桥名称,可算是对这位造福乡梓的民族工商业家的追思和纪念。
当然,对于我这个新市民来说,要搞清楚老地名的情况,是有些难度的。我通常是对照年度道桥建设计划和规划设计图纸,一条条路、一座座桥地到实地踏勘,记下门牌、电线杆上所印刻的老地名,还经常询问上了年纪的当地百姓,甚至还摸到当地村委了解情况。不少规划新建的道桥,我去踏勘时现场还是农田、房舍、河道、厂房等,根本看不出线路走向,只能对照图纸一路找过去。除了现场踏勘,有时还通过上网或查阅史料来弄清楚老地名的相关信息。
2003年10月的某天,我从报纸上得知史志办的郁有满先生编著了《无锡地名》一书。于是,特地去新华书店买回来。这本整理记述了无锡大量新老地名由来的书,在我后来的道桥命名工作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
新建道桥的命名,直接传承沿袭老地名,固然是最保险、稳妥和最无争议的命名方式,但老地名毕竟是宝贵资源,数量有限,很难做到信手拈来。而且,今天的“新”亦会成为日后的“老”。因此,命名创新便显得格外重要。我在大量的命名实践中发现,通过对现状地名的词义、意境等展开联想而衍生新地名的做法,也是可取的。
如2003年命名渔港路上6座桥涵时,紧密呼应道路名称,做足“鱼”文章,以“追鱼”、“问鱼”、“知鱼”、“数鱼”、“邀鱼”、“羡鱼”等一系列表现人与鱼嬉戏的生动词汇来命名。这些充满生活趣味的桥名,无疑为原本坚硬、无趣的道路平添了些许闲情逸致和人文气息。
2004年改造清扬路(华清大桥—南长街)时,我注意到原清扬路八号桥的桥名不妥,应当借道路改造、桥梁拆除重建之机予以更名。深入工地现场踏勘后,我发现紧邻清扬路八号桥的一座桥名为化肥桥,顿时闪现灵感,想到了用“化雨”来命名。堪称一举两得的是,由于化雨桥的命名,使其邻近的化肥桥的字面意义也随之雅化,即不再指名词“化肥”,而作“化为肥料”解。
还有条会友路的命名,我一直引以为傲。会友路是辅仁中学新校区南侧的一条新建道路,规划建设之初的临时名称为新二中路。考虑到新二中路这一名称缺乏文化品位,我就一直动脑筋想换个名字。“辅仁”这个名称虽然很好,但因为辅仁中学沁园新村老校区门前的道路此前已经命名为辅仁路了,而地名命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能重名。“辅仁”一名不能用,那能不能从“辅仁”一词的来历或者辅仁中学的校训上寻找灵感呢?于是,我登陆辅仁中学网站,查找相关信息。这一查,收获可不小。原来,“辅仁”校名取自《论语》“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辅仁中学校训为“明道进德”。于是,据此我提出了会友路、明道路、进德路这三个建议名称交地名办讨论。经专家讨论,最终确定了采用“会友路”这一名称。
当拟命名道桥所处的周边环境具有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较强的特色功能时,我意识到,紧扣这一功能主题命名新地名,不失为一种非常讨巧的命名方法。如结合无锡大剧院的艺术欣赏、音乐传播功能,将其南侧的南北向道路命名为丝竹道。丝竹,为弦乐器与竹管乐器的总称,亦泛指音乐。巧合的是,丝竹道与大剧院南侧的东西向道路金石路名称亦相得益彰,“金石丝竹,乐之器也”。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博物院东西两侧道路分别命名为文翰路、文博路,与博物院的文化传播、传承功能相呼应;锡沪路装饰市场附近的洁馨桥、饰美桥,分别取“洁净温馨”、“装饰美丽之家”之意,与装饰市场的功能相呼应;纺城大道绣霞桥、东安路织锦桥的命名,系受桥梁附近的大型纺织服装市场启发;通扬路位于儿童医院东南侧的仁心桥,取“妙手仁心”之意,与医院的救死扶伤宗旨相契合;图书馆档案馆南侧的文华路,清名东路靠近老年大学处的逸乐桥,粮油中心附近的五谷桥、丰年桥等等,都体现了与周边环境功能一致的命名原则。
十多年来,大量新的道桥名称不断涌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无锡城市建设发展的日新月异;同时,这些新名称大多被赋予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或时代风貌,也从一个细节体现出城市建设日益注重与地域文化相结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