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14-9-9 14:43:46

碑 牌

我以为人死之后是不需要立碑牌的。然而,却惹出了许多是非,说是人生在世的所作所为,总该有一些记载的,除了“传记”、“笔记”之外,再好不过的就要算碑刻了,这样,才能流芳百世。特别是不朽之人须是不朽之笔才可以将功勋刻于碑牌上以瞻后人。

所以说,人死之后无论如何少不了石刻,至于石刻的保存年限那就要另当别论了。一番“理论”让我理不清思绪,论不明反正。回过头来看历史,断然有许多碑牌,有为亡者而立,有为生者而立,有为纪念而立,有为警示而立,不胜牧举。

许多石刻保存至今还可以称为“宝”的,为世人研究中华五千年文明文化提供了许多依据。从这一角度来说,碑牌是有它的好处的。是我错怪了人们,错怪了为生者、为死者、为不能忘却的人物和事件而立碑牌的人们。

感慨之余,还是以为碑牌有许多坏处,一下子,我能陈列出许多的不是,于是花功夫将其分了好多类别:一类是夸大事实,陈词滥调,纯属张扬,看了让人咂舌;一类是效仿古人,赶潮流,追时髦,花尽钱财,实实在在让人叹息;另一类则是警示人们,却让人们生发许多思想,剪不断,理还乱。对于石刻碑牌的诸多不是是不需要和别人理论的,怕又招来是非。那是后话。

然而,最近,由于工作的缘故,让我对碑牌有了新的认识。那完全是由一块碑牌引发的。与其说是碑牌,倒不如说是一块石头更为确切,土家民族称之为“令牌被”,碑是于清朝年间立于清江北岸的三里古城。相传死者曾是一个大富豪,由于仗持钱财而称霸一方,为地方平民深恶而痛绝。

不巧,富豪时运不佳,一把火把万贯家财在一夜之间化为灰烬,富豪从此沦为乞丐,一路乞讨到清江北岸的三里城,实在饿得不行了,当地有名的书生向礼达于是给乞丐送来了一碗饭食,乞丐吃完饭,两眼噙满了泪水,将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向礼达述说。

尔后,乞丐双眼一闭就命归了西天。乞丐的死,固然让向礼达先生感叹,但可以可定,乞丐的一生着实叫人哀叹,向礼达将乞丐的经历高度概括,一块碑刻就这样立了起来。碑牌的石刻碑文曰:

南来北往,走西看东,得浮人生总是空。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茫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坠为谁功?

田也空,土也空,换了多少主人翁!

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

房也空,屋也空,转眼荒郊土一缝;

官也空,职也空,数盅孽情恨无穷;

车也空,马也空,物存人去影无踪。

世上万般快意事,移时无过总是空。

看来只有一事实,唯美点心在厥躬。

人生在世无百年,劝君宽心过几年,

随高随低随时过,有钱无钱且赖着,

富贵贫贱轮流转,穷通生夭总由天。

读罢石刻,我的灵魂受到震撼,甚而有些消沉。对于人生、对于世故无不这样。当然,人生肯定要有所追求,窃以为,那必须是要有价值的东西。

难怪陶渊明能杜撰出“桃花源”。人生的理想地究竟存在与否?我想,也许有罢。除却看破红尘的海市蜃楼,现实生活中的理想地怕也难得找到。不妨把人生的焦点拉近一些、标准降低一点,还是有的……

对于碑牌的审视观点总在不断的改变,不能不说与自我心态的改变有所牵联,但你断然不可以说这不是一种方式、不是一种生活。只是每个人对生活的要求和标准不同而已。

想想,也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碑 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