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 发表于 2017-12-10 08:39:22

第二届“我爱茶生活”征文大赛,散文类三等奖获奖作品:《读书与茶结缘》

本帖最后由 江南洪荒之力 于 2017-12-10 08:42 编辑

作者简介:龚敏迪,男,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日语翻译。出版有杂文集《什边地》,文史杂谈集《旅枕漫录》等。

读书与茶结缘
作者/龚敏迪

我种过各种或香或艳的花木,但最后只留下了几株茶树;曾经尝过的甜酸苦辣也都不在话下,淡饭以外,每天我只在意书桌上一定要泡一杯粗茶。茶散发出淡微的清香润物细无声,如果煮饭时采几片叶子投入锅中,那饭就会满口清香。

曾经在茶乡为人代过课。乡里采了茶,会给学校送一些,据说已经是这里多年以来尊师重教的传统了。

对茶的品级从来不在意,所以常说:一分茶叶二分泡,三分逍遥四分求道。同样的茶叶,泡茶的功夫和心境不同,茶的滋味是决然不同的,茶香中偶然有所得意忘言的感悟,多少有几分禅悦般的快乐。

我们的任务是把茶平均分装成每人一份。作为酬劳,这天可以享受一天顶级茶。听说赵老师在茶乡“二个半鼻子”中占了五分之二,经他鼻子闻过的茶叶,立即就能报出等级和报价。

“啊呀!今年他们怎么舍得送来了贡品级的茶!”

接过来一看,却是一包不起眼大茶叶。赵老师解释道:“所谓茶生烂石,茶树在恶劣的条件下会加倍努力去吸取养分,那才是好茶。”

特地从家里拿来的烧木炭的茶炉和山泉水的张老师接口道:
“这就对了,不久前我校出了好成绩,他们说要把原来送给什么大人物的茶叶改送我们校长。”

等张老师全神贯注地掌握火候,然后肃穆地为每人泡好茶,屋子里已经香气满室,欣赏一眼碧绿的茶汤,就已经大有将表层的有形之美转化为了深层次无形之美的氛围。把茶叶装进茶叶罐则由明翰老师一个人负责,他能三下两下把和龙井茶一样的绿茶叶装进茶叶罐,把茶叶罐倒过来,茶叶一片也不会掉下来,扁扁的绿茶居然齐刷刷地竖立着,好像被罐口捆扎了似的。这个绝活,除了后来在杭州梅家坞看到过一回,我没见过第三回。

茶乡的高人居然都集中在一起,也让我见识了一番真正茶人的神奇。和这里的茶人同事,总是静静地欣赏着彼此的努力,没见他们有过相互间的争执,无论是学术上的分歧,还是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泡上一杯茶,和往常一样轻声细语交换一下意见就什么事情都解决了。他们是这么说的:高声争执,不是因为听不见,而是心与心之间距离太大。

林语堂说:“文化是思想的反映。”茶文化提供了思想性也是多元的,所以每到一地我都热衷于去访茶。比如到成都,就不能不去感受他们乌压压一片的喝茶气势;我也喜欢去陆羽的老家湖州,在霞雾山上喝着元僧石屋清珙禅师的霞雾茶,一边体会他“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的意境,一边读读他颇具哲理的山居茶诗......喝守固怀旧的日本茶,仍然可以看到中国宋人喝茶的某些遗风,而保存的宋朝丁渭、蔡襄等人的“大小龙团”贡茶,则可以从中看到利用皇权做广告,在很大程度上与现代奢侈品的操弄有异曲同工之处。至于日本茶人冈仓天心的《茶之书》说他们的茶道:“是超越饮用形式理想化以上的东西,即:它是关于人生的一种宗教。”所谓“审美主义宗教”的背后,繁琐的仪式化反映的是等级制度下的极端性,遗留下刻意为统治服务的痕迹。

读着书喝着茶的生活是最惬意的,这时茶不仅解渴驱乏,还能助人与茶之道融为一体,那就是最早提出“茶道”一词的皎然所说:“孰知茶道全尔真。”茶性无邪,容不得杂味;茶性俭,不霸道,不自以为是,不强加于人。茶一样地廉而俭,自觉、自然地做点有意义的事没有丝毫张扬的理由,就像每天喝着的茶对我心灵的滋润一样。

评委评语

胡小秦
龚敏迪·《读书与茶结缘》
茶乡人尊师重教的传统就是将新采的茶叶送一些给学校。作者曾经在茶乡为人代课,故而有机会见识了茶乡的高人,亦感受了茶人的品行:无邪、性俭、不自以为是、不强加于人。
读书喝茶的生活是最惬意的,喜欢茶,喜欢像茶那样对待生活的态度,所以,养过很多花木,最终留下的只有几株茶树。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呼应了开篇。由茶乡及茶、及茶人、及茶的思想,茶的品格,已经渗透到作者的一茶一饭,甚至对待生活的哲学。
茶缘深浅,可见一斑。


编辑:马文静

http://mp.weixin.qq.com/s?src=11×tamp=1512866274&ver=565&signature=piZUXyZojsMEduMdZUjw5x1k6u5GmuqaUYa98RkfBOMx1aBA4XLSzSma0lxRwZQkKN2L8ZNFTtdP8mtRkX6uqEyzxIAQ4qykXjUGAPbtYuNVElJERJQriM2XdTCcGUBw&new=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二届“我爱茶生活”征文大赛,散文类三等奖获奖作品:《读书与茶结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