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丰图书馆主办“盛丰元”杯40周年征文揭晓
一、大赛评论文章合为时而著,文章合为时而变
————广丰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大赛稿件侧评
祝成明
一个人的所见、所思、所闻和所想,一定是建立在个人所生活的 “时代”的坚实、富饶的土壤上的。一个人的写作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内心对于时代的观照和折射。
因此,唐朝的白居易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为时而著”的“时”,即时代之意。“为时而著”,对于写作者而言,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文章合为时而著,是历代文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富于历史使命感的一种集中概括。一个真正的写作者必须细心倾听时代的足音,呼吸时代的空气,把握时代的脉搏,让自己的心合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真正用心去感悟时代、深入时代,为时代立照,为自己的心灵寻找栖身的家园。广丰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大赛的文章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点。
由于征文要求贴近时代,讴歌时代,这就要求写作者在处理素材和主题的时候,要处理好写作的“距离感”,与“时代”保持一种不远不近的距离,不要急切地要去唱赞美诗,而是应该冷静、细致地写出个人所体悟的现实生活和精神图景,文本蕴含着丰满的生活细节和温情体温,有对真善美的仰慕,有对生命的日常关怀,这才是一种正确的打开方式。从征文的稿件来看,绝大多数的写作者都写成了应景性很强的表扬稿,沦为中学生作文一类的货色,毫无文学性、艺术性可言。
时代的发展,物质的殷实,最能从人们的衣食住行上反应出来。沐沐的《回家的路》,我认为是这次征文中还算过得去的作品。打开岁月的卷轴,作者以家乡的路的变化为切入点,贫穷的少年生活历历在目,文本语言细腻,鲜活,有具体可感的细节,有生动典型的事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贫穷”和“富裕”,“闭塞”和“繁华”在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拧成一股向前的力量。裴平的《想起了当年买肉难》,以“冰糖葫芦串”的结构方式,用三个小标题的篇章,写了几件与买肉有关的事例,写出了四十年来人们餐桌上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时代的变化。文中的第一件事例非常典型,既有故事的沧桑感,又有现实生活的无奈感,颇多况味。其它几件事例也可以写出日常生活的细节感来,写作有时候需要像精雕师一样刻出精微的细节,纤毫毕现,历历入目,撞击人心。本文的语言过于传统和粗线条,可以鲜活一些,个性一些,还可以描摹得更加冷静、细致一些。《食谱的革命》一文,也是以“口中食”的角度来抒写时代变化的,文章的毛病与《想起了当年买肉难》一样,没有散文的个性化语言,只有大众化的公共语言,实不可取。写作,个性即生命。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一定要通过高质量的文本阅读和长期的文学训练,找到自己的语言密码,那是一位写作者区别于另一位写作者的文字指纹。“语不惊人死不休”,写作者应该突破视野的局限、思维的惯性和认识上的盲区,去寻找新的“源头活水”。
其他几篇获奖的文章《夏布丝在父亲的指间静静流淌》、《母亲的老花床》和《以车代步话变化》也是从“衣食住行”的视角出发的。“夏布丝”一文写得中规中矩,这个题材作者肯定拥有很多写作资源,是可以写出一篇更好文章的。但前提是必须做好写作准备,改变写作观念,盘活自己的语言生命,写出充满鲜活感性的文字来。郑宜良的《母亲的老花床》倒也写得温馨、细腻,一架老花床就是一个人情感的“世界观”,家庭的变故都一一承载其上,具体,实在,角度小而情感真,值得一读。作者具有一颗“多情多思”的心,文字也初步有了柔软温婉的质地。刘孝行的《以车代步话变化》以自己几十年的生活经历,通过纵向对比,写了当下便利的交通,富裕的生活,资料翔实,丰富,是不可多得的地方史的一部分。
作为征文主题写作,要写好实为不易,需要长期的默默的写作训练。我认为,一篇好的征文稿件,不仅仅是“短命”的应景稿件,也应该是“长效”的写作尝试,这就要拉开距离来写,处理好素材与主题的距离感,写出人生和时代的沧桑感;角度要巧,语言要新,事例要典型,引发的思考要深远。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美学,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写作。时代在变,审美的多样性在变,写作重心在下降。在一个微信互联网时代,散文界美学多元,文本丰富,只有愿意去学习和阅读当下最好作品的写作者,愿意去挑战自己上限的作者,愿意突破教科书范式的写作,才能抵达更远的风景。文中有所批评,仅仅针对文本本身,仅供参考,以此一起共勉。
二、大赛寄语
用笔尖抚摸斑斓的时代生活
一寸一寸的光阴积聚起四十年,一点一点的变化引发了大变迁。时光不语,沧海桑田。
用笔尖抚摸日常生活,去发现与表达沉积在时代画布上的斑斓图景。我们没有缺席。我们在公开的征文活动中发出了一个民间社团微弱的声音,为时代而歌,为生活而歌,这是每一个写作爱好者的职责和使命,何况是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四十年。
衣食住行购娱玩,林林总总、方方面面,时代的声音响遍生活的每一个细小角落,变迁的脚步踩过神州大地的每一寸土地。
更多有关40年的征文活动在报纸、杂志、新媒体上次第出现,一篇篇记录时代脚步声的文章涌现,一卷卷散发时代气息的画轴打开……
笔录时代声音,笔记社会图景,笔尖轻轻划过,是浮皮潦草,还是精雕细凿;是浮光掠影,还是浓墨重彩。笔力有多雄劲,图景便有多斑斓;笔力有多雄健,画卷便有多精神。
一轴轴画卷,珍藏在时代和社会的夹层里,需要独特的眼光去发现;一幕幕场景,生动在时间和生活的舞台上,需要独特的心灵去复原。
缩短羞涩的笔和斑斓的生活之间的距离,应该是每一位写作者的内在追求,学习,揣摩,借鉴,练习,有多少精彩的时代图景,等待我们的笔去抚摸,去还原,去把它们生动而形象地描绘在文学的画布上。
执笔人:刘诗良
三、大赛评委(排名不分先后)
周亚鹰
江西广丰人,文化工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影视家协会会。《散文选刊》《海外文摘》杂志和《中文在线》网站签约作家。江西省上饶师院文传学院客座教授,上饶市人大常委会立法顾问。发表各种体裁作品400余万字,出版文集7部。作品多次获奖、入选、列为考试试题并被改编成影视剧。
代表作:笔记体散文《我是城管》和电视连续剧《油菜花香》(2013年11月深圳首播)。
多次应邀为央视、东方卫视、星空卫视访谈嘉宾。百余家媒体对其人其事其文深度关注。
评委祝成明.jpg
祝成明
男,1973年7月出生,江西广丰人,文学硕士,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做过10年乡下中学教师,也曾做过群艺馆职员、报社记者、杂志编辑。现居东莞。已在《诗刊》《青年文学》《诗歌月刊》《诗选刊》《北京文学》《中国校园文学》《山花》《星星》《诗潮》《青海湖》《星火》《文学港》《散文诗》等报刊杂志发表习作600多篇(首),有诗文入选各种选本,获奖若干。已出版诗集《河流的下游》、散文集《九楼之下的城市》。光阴文化促进会指导、副主编。
刘诗良
新闻专业中级职称。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当过教师,干过记者,做过广告。有歌词、散文等在《词刊》《歌曲》《江西日报》《江西青年报》《散文选刊》《涉世之初》《光华时报》《上饶日报》等报刊发表,歌词《十六岁的天空》谱曲入选“全国少儿歌手电视大赛推荐歌曲100首”并获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散文《铜钹山的风骨和美》获“美丽中国 寻梦江西”全省首届旅游美文征文大赛一等奖。有新闻稿件在《人民日报》《江西日报》等媒体刊播,新闻作品曾获江西新闻奖二等奖。在江南都市报主办的江西省首届成语听写大赛中获亚军。上饶日报社、上饶新闻网首届博客大赛总冠军。光阴文化促进会主编。
张保华
上饶市广丰区人,教师,喜好阅读,耽于思考,爱玩文字。发表过诗歌,散文,小说。光阴文化促进会副主编。
刘罗华
人称小罗子,上饶市广丰区排山人,热爱旅游和笔端的行走,有作品在报刊杂志和自媒体亮相。不谈兴嘚嘚的人生感言,也没有实嘟嘟的头衔炫耀。风雨人生,只愿添一份温暖。光阴文化促进会副主编。
金属质感分割线
四、征文大赛获奖名单
一等奖(1名)
沐沐《回家的路》
获奖词(祝成明撰写):时代的发展,物质的殷实,最能从人们的衣食住行上反应出来。沐沐的《回家的路》,我认为是这次征文中还算优秀的作品。打开岁月的卷轴,作者以家乡的路的变化为切入点,贫穷的少年生活历历在目,文本语言细腻,鲜活,有具体可感的细节,有生动典型的事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贫穷”和“富裕”,“闭塞”和“繁华”在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拧成一股向前的力量。一个人的写作就是一个人在寻找回家的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路上的风景就是写作者的精神财富。
金属质感分割线
二等奖(2名)
裴平《想起了当年买肉难》
获奖词(罗华撰写):作者开门见山地拿改革开放做了个引导,前两节着重描写了买肉的艰难,同时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一个四岁的孩子,光着脚板走出一里多的石子路,抢着凌晨四点去排队买肉;老人在长队里为了买肉而被车撞伤,可见肉在当时是多么的奇缺。米粉肉是孩子的最爱,作者记录了物质匮乏情况下姐弟之间的关切之情,并见证了乡下孩子的贫穷与无奈;一碗盖浇面让孩子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以上这些书于当下,忆于当初的事情,我想,应该是当今孩子最好的读本。后一节充分证实了改革开放后的物质丰盈,农民生活的大踏步提高,同时肯定了一系列的票据已经消失在历史的舞台。
这是一篇用情至深的文章,每一个回忆都是那么真切,每一场欣慰背后都有一个难忘的过去,读后令人回味永存。
铁林《食谱的革命》
获奖词(刘罗华撰写):开文中有一句话:“如果要问上世纪中下叶的人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答案是不约而同的,就是能吃上一顿饱饭。”这是一句令当今孩子震撼的话,更是穿透标题、为后面行文作鲜明对比的标杆性言词。
“三年苦难时期”为了一碗白粥,大家可以不畏艰苦;“农业合作社”年代为了一顿白米饭,孩子们可以深夜苦守。这仅仅是一个粥与饭的事情啊!可见当时是多么的贫穷,读到这里,我不知道眼下的孩子是否能够读懂?能否设想出当时的场景?
写到了九十年代,作者的笔锋开始转变,暴露了自己乐观开朗的性格。香辣在餐桌,老调酒中哼,同时在食谱的革命转变中,体会到了素食的珍贵。
作者以食谱为例,做了一番深刻的忆苦思甜,用实情证明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巨大变化,文章前后连贯紧凑,有浓郁的感情投放,让读者从苦闷的坏境下缓缓舒开。
金属质感分割线
三等奖(3名)
顾呈波《夏布丝在父亲的指间静静流淌》
获奖词(张保华撰写):织制夏布,在家乡广丰,似乎是女性的专属。而在顾呈波的美文《夏布丝在父亲的指尖静静流淌》中,整个织制流程中,父亲却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父亲有着一双灵巧的双手,能梳理着凌乱无序的生活,给它刷上米浆,用尽耐心和细心,一丝一丝织出一家人的温饱和对美好生活的希冀。纵然时代变迁,织布已成历史,但文章中的浓浓亲情,令人久久回味。
郑宜良《母亲的老花床》
获奖词(张保华撰写):一张老花床,多少记忆在其中。正如文中所言,“床依旧是那张床,只是垫床的由稻草变成了棉被,再变成了现在的席梦思。床就像一个安详的老人,静静伫立在着那里,无声地看着岁月的变迁。”郑宜良的《母亲的老花床》,它承载着记忆的温馨,家人的亲情。岁月流逝情更深。
刘孝行《以车代步话变化》
获奖词(刘诗良撰写):50年代的路途剪影:穿草鞋挑嵩安担、上煤山挑煤,赤脚走路,推独轮车运货;60年代山乡小车站素描:一票难求,宁愿步行;70年代自行车风行,农机站里拖拉机走俏;80年代小卡车、面包车、四方车亮相;90年代,小轿车跑进寻常百姓家;新世纪发端,小车不只追求有,更追求档次,高铁、飞机一哄而至……时间在走,车轮在滚,生活在变,刘孝行的《以车代步话变化》从一个“行”字出发,串连起几个年代人们在路上的风景,聚焦时代之变:道路越走越宽阔,生活越过越亮堂。
金属质感分割线
优秀奖(4名)
管秀勇《改革开放四十年交通工具的变迁》
获奖词(张凯昱撰写):管秀勇的《改革开放四十年交通工具的变迁》一文,以寻访活动的形式,以“改 革开放四十年交通工具的变化”为主题,以上饶小市民为活动对象。展开了文章的行文脉络,展示出了上饶的交通工具由以往单一与落后到高效和便捷的变迁, 展现出了作为上饶小市民由此感到自豪和骄傲的心情。文章的主题突出,文章中的对话活灵活现,读着仿佛跟着作者穿越了改革的时空,坐着“三轮车”“摩的 ”“高铁”“动车”“小车”“飞机”等等来到了这个幸福的时代。
周仁杰《广丰老县城--大饼上的一粒芝麻》
获奖词(刘诗良撰写):时光长一寸,城市长一分。四十年光阴弹指过,广丰城身躯见风长。1950年代楼房不超三层,2010年代楼房已过三十层;1980年代,东南西北中几条大街屈指可数,2010年代,有多少条崭新大道你叫不出名来;老房一点点地倒下去,新楼一栋栋地站起来……周仁杰的《广丰老县城――大饼上的一粒芝麻》,讲的是老县城这粒“芝麻”与新城区这块“大饼”之间的巨大对比,而映衬的是一座城市的扩张史、发展史,是小城渐次斑斓的时代画图。
顾成光《东街拆迁》
获奖词(张燕敏撰写):琳琅满目的商品,拥拥挤挤的街道,热热闹闹的市井生活,东街――在历代广丰人心中都是一种符号,现在这种旧符号已结束,取而代之的新符号正在诞生之中。在这新旧符号的交替时刻,顾成光老师的《东街拆迁》一文应运而生,这是一份详实的东街记录史,这是一份详尽的人物风貌图。时代在向前,唯文字可记录,里面记录了东街从建立之初至今的风物人貌,更带我们回顾了东街的漫长历史。那叮叮当当的铁匠铺,冥用品店,墓碑店,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仁美弄,郑宅弄,天灯弄,承载了多少人的回忆……东街拆迁,多少有点令人伤感,但新的东街又多么令人期待!
郑诗廷《智仁桥见证》
获奖词(周杨芳撰写):走进郑诗廷的《智仁桥见证》,来一场穿越,三百多年前一个叫王集贤的商人为了十都百姓出行方便,用石块建起一座石拱桥。这座桥既没有赵州桥的精美独特,也没有卢沟桥的庄重历史,但在十都人民心中却是一座具别样意义的石拱桥。智仁桥似一位老者,历经三百多年的风霜洗礼,给当地的交通带来了便利,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也经历了抗日战争烧杀掳掠的悲痛,更见证了几代人辛勤劳作创造美好生活的场景。
网络人气奖(2名)
杨艳《二老话新生》
获奖词(周莉莉撰写):《二老话新生》中作者以一个旁听者的角度,记述了两位长者茶余饭后的闲聊。年过古稀的两位老者对改革开放这四十年的变化感受是最为深刻的。两人的交谈中,将现在的生活与过去自己经历的苦难生活作比较,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话语里满满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深深感染着读者。作者行文采用对话的形式,记叙方式新颖,内容口语化,生活味浓,以小见大,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折射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社会的巨大变迁。
吴卫龙《广电大楼时代之见证》
获奖词(余武军撰写):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印证。一九九八年广电大楼新建,成广丰标志性建筑之一,便是一景。由芦林经永丰大道一路向东,正前方便是广电大楼,中流砥柱般,矗立于广丰大地之上。在广丰,说广电大楼,没有不知道的。二零一七年广电大楼爆破,更是在广丰朋友圈荡起阵阵涟漪。吴卫龙《广电大楼,时代之见证》一文纵览广丰景致人文,一气呵成,以地标之立、地标之变贯穿时间线,见证时代之变迁;一声“嗟乎”,时间沧桑不必多言;“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自有一番余味道不尽。
(备注:颁奖地点和时间另行通知)
编辑:周杨芳
光阴文化促进会理事单位
江西光阴名城实业有限公司
(柚子哥·农柚堂:07932732777)
投稿方式:
光阴会邮箱 gywhcjh@163.com 或添加 三位编辑微信(下方扫二维码)。
想更多地了解光阴文化促进会,请点击下方链接:
光阴会员入会须知!
冠 名 单 位
音符
光阴文化促进会宗旨
以打造光阴文化名片为目的,以从事公益文化服务为出发点,团结集聚社会各界文化人士,搭建文化学习研究和传播交流的精品平台,促进区域文化繁荣,推动文化企事业发展。
光阴文化促进会两大公众号
欢迎关注、欢迎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