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珠江”——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活动评选结果揭晓
http://img1.dayoo.com/www/201901/04/436ebb89-c6a2-4833-90bc-c25ec30560ea.jpghttp://img1.dayoo.com/www/201901/04/03b4e15c-ed8e-44af-a774-495e265ba0af.jpg本报记者采访了最佳作品和入册作品的作者——来自广铁一中初二(6)班的学生赖昱睿(右1)、唐浩理(左2)和他们的语文老师胡仁真老师(右2)。图为胡仁真老师在办公室指导学生作文写作。大洋网讯 为记录壮阔的大历史,描绘我们的新时代,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人民日报社广东分社“南方南”融媒体工作室主办,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承办的“潮起珠江”——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活动共吸引全国各地读者投来美文1100多份,经网友票选、专家评审,最佳作品、最佳故事、最佳创意、最佳文笔、优秀作品等奖项于日前悉数揭晓。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广州对珠三角乃至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在经济、文化、城市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就浓缩在普罗大众的日常点滴之间。一篇篇脱颖而出的文章,演绎着一段段梦想与故事,见证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承载起真挚而难忘的家国记忆。珠江潮涌,继往开来。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人民日报社广东分社“南方南”融媒体工作室主办,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承办的“潮起珠江”——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活动于2018年启动以来,吸引全国各地读者投来1100多份美文。记者了解到,本次征文的作者遍布大江南北,涵盖各种职业身份,包括大中小学生、教师、警察、记者、大学教授、作家、义工、个体户、公务员、外企职员等。在广州日报微博、微信,广州日报APP,大洋网,信息时报微社区e家通等全媒体平台的立体传播下,本次活动报道覆盖全国5000万人次。广州日报微信平台发布征文海选活动期间,大量公众自发登录品读、评选,177篇入围文章共获得90多万人次投票和点击,其中获得1万以上票数的作品共23篇,单篇文章最高获得7万多票。文风不拘一格 创意不落俗套2018年12月14日,广州日报社在新落成的广报中心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议,7位专家评委聚首,分别从作品的文学性、故事性、感染力、创意及主旨展开研讨。经过专家评委的前后三轮打分,此次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活动遴选出最佳作品1名、最佳故事1名、最佳创意1名、最佳文笔1名以及优秀作品6名(详见右表)。个体的经历、历史的缅怀、梦想的场景、虚拟的故事……一篇篇脱颖而出的文章,以不拘一格的文风、不落俗套的创意,抒发作者在改革开放40年宏大背景下的感怀。据悉,主办方计划于近期组织一场征文活动作者交流会,邀请专家评委和作者面对面交流写作心得,互动切磋。本次征文大赛中获奖的前20名作品都将收录进册,最佳作品奖可获2万元稿酬,最佳故事、最佳创意、最佳文笔奖则各得1万元稿酬。当中数篇作品还将邀请广州本地“讲古佬”通过说书形式,录制成《“潮起珠江”之广州演义》节目,并进行多媒体演绎。7位专家聚首 热议“匠心”之作根据活动设定的专家评审规则,排名前30位的文章需要由7位评委打分,按分数高低排名,再从前20名中评选出最佳作品、最佳故事、最佳创意、最佳文笔等奖项。广报中心的评审会上气氛炙热,7位专家踊跃发言,坦言本次活动的不少征文质量都很高,难以取舍。征文中有不少角度特别、极具创意的佳作,引发评委们的热烈讨论。《回望一个女人40年的春秋》以一位女性地视角讲述她从小时候到现在用的化妆品的变化,写出了40年来中国女性生活质量的变迁。专家们认为这篇文章角度独特,是众多投稿唯一一篇以女性生活视角,讲述改革开放变化的佳作。获得“最佳创意”奖的《那年的白衬衫》从多年前弥足珍贵的白衬衫说起,透过独特的个体经验,还原了父女之间的丰富情感。专家评价该文章“故事精彩,意义深远,字里行间流淌着人心的善良与纯真,读来感人至深”。《旧部前的梦》讲述了一位生在外地、长在广州的女孩的逐梦故事。专家认为该文“文笔平实,但功底深厚”。有评委点评称这是一篇有城市温度的妙笔之作,“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在从容笃定的书写中让人与人、人与城的亲密接触得以升华,彰显了时代的光芒和力量”。这篇文章得到评委们的一致认同,收获“最佳文笔”荣誉。“在困难中奋起,在开拓中前行,我们才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是获得评委们多数高分的《老孟的故事》中的一句话。该文讲述了改革开放亲历者老孟40年来的个人奋斗史。改革开放初期,他毅然辞职“下海”,迎难而上,锐意进取。“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时代大潮里个人的有所作为,也启迪我们发现梦想与价值。”有评委表示。《老孟的故事》最终摘得“最佳故事”称号。而收获本次征文活动桂冠、荣膺“最佳作品”的文章,竟出自广铁一中一位初二学生之手!这篇名为《时光穿梭四十年》的文章以“穿越”为主要元素,写出了“我”跟随两位广州姑娘,从上世纪70年代的广州“穿越”到如今的大都市的广州的一段“时光之旅”,浓缩出一段充满画面感的时代变迁史。“最佳作品”理所当然得到了评委们的最高认可。“此篇文章立意不凡,构思奇特。”一位专家赞赏说,这位年轻作者巧用穿越之法但并不生硬,将广州城区的变化以及人民生活的变迁嵌入其中,让人读来饶有兴味。一位评委评价该文章“独具匠心,写出了特色和新意”,俨然一台反映大时代变迁、洋溢温情的“时光穿梭机”,仿佛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人生况味,直抵时光深处,颇具平中见奇的力量,“是一篇能引起读者共鸣的佳作”!最佳作品:《时光穿梭四十年》(作者:赖昱睿,广铁一中初二六班学生;指导老师:胡仁真)窄窄的巷子,墙上飘拂着藤萝绿叶,我站在一扇矮脚双扇门前,隔着中间那道看起来已经磨得有些光滑的趟栊门,看着里面那扇红漆斑驳的大门,迎面吹来阵阵和风,夹杂着碗仔翅的鲜,钵仔糕的甜,我这是在哪儿?一转头,竟看到两位姑娘,似曾相识,而且我居然知道她们一位叫嘉欣,一位则叫梓萱。奇怪的是,她们似乎完全看不见我,自顾自说笑着,各自骑着一辆自行车在窄窄的巷子里穿行,技术很是高超啊!只是那自行车既不是“小黄车”也不是“摩拜”,上面分别有“凤凰”和“飞鸽”的图案。我便跳上嘉欣的自行车后座与她们共同前行,穿过大街小巷,这是七十年代的广州啊,那时候人们的穿着并不像现在这样色彩斑斓,满大街的人们就像约定好了似的,都穿单色系,黑白灰颜色的服装,你还别说,这不就是现在我们的主流搭配吗?只是他们的款式看起来都那么古板,单调。原来快要下雨了,70年代的广州没有那么多柏油马路,一座座小桥连接了街两岸的人们,桥上行人如织,桥下江边也满是骑着自行车的人们。过了一会她们回到了西关的家,雨也倾盆而下,我意兴阑珊地低下头,暗自埋怨起这场雨,没想到嘉欣和梓萱却激动地跑上街,原来,珠江水混着雨水流到石板街上,小鱼小虾也随着江水来到了街上,她们正趁机捡虾仔呢。只见梓萱弯下身,用手拢起活蹦乱跳的小鱼小虾,装进自行车后早已备好的竹篮里,雨水已将她打湿,她却全然不顾,与嘉欣踩着水坑,就着雨,唱起了粤语童谣,巷子间的小孩听到熟悉的旋律,也随着调唱了起来。大街小巷,处处可见孩子们天真的笑颜,处处可闻孩子们稚嫩的歌声。看着走着,竟和嘉欣她们走丢了,我便在大街上漫步。这既熟悉又陌生的广州城独具风情,令人神往,却也有诸多缺点。一路看去,街道狭窄,有些巷子只能供两人并肩而过,路面则更是坑坑洼洼,年久失修。房子都很狭小,一家人就围着一张矮小的餐桌吃饭,家里的摆设,富有一些的,不过就是拥有“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和手表。渐渐地,我漫步到了珠江,珠江很宽敞,没有两岸的护栏,小孩在江岸浅水处戏水,清澈的江水,被轻轻泼起,滚落在孩童稚嫩的脸上,折射着旧日的无忧与快乐。妇女们则在岸边一边洗菜洗衣,一边闲聊家常……绵绵珠江水,不停向前流淌。40年过去了,改革开放,狭小的屋子变成了宽敞的房子;四通八达、快捷、便利的地铁、公交、汽车取代了老旧笨重的自行车;宽阔易行的柏油马路取代了坑坑洼洼的泥泞小路。人们都撸起袖子加油干,朝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迈出步伐,老广州的情怀,新广州的繁荣,汇聚成如今这个传统与革新、人文与科技并存的城市。看,黄埔古港码头,那是来自瑞典的重新来访的“哥德堡号”仿古船吗?彩旗飘扬,是广州对外交流的又一奇迹;瞧,广州南站,高铁列车提速前进,千里之外,朝发夕至,北上广深,犹如同城;再看,那不是海上奇迹港珠澳大桥吗?三地连通,世界大而小,小而大。珠江水孕育了一代代广州人的智慧,珠江水潮起潮落,正带动着广州的改革发展,珠江三角洲的日益繁荣,使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先进,快捷,便利。岁月有情,时光留声。看着想着,我的嘴角溢出笑意。“同学,博物馆要闭馆了。”忽然,一句话打断了我的“旧日之旅”。我回到引起我一连串幻想的博物馆老照片前,老照片中的两个女孩正是嘉欣和梓萱,她们悠然地骑着自行车,快活地笑着。忽然我的背后传来一阵交谈。“梓萱,你看那不是你吗?”一个略显苍老的声音传来。“啊?没想到我们捡虾仔时遗落的照片竟然在这啊!”另一个女声激动地说道。“那时候我们才13岁,怎么会想得到触摸一下电子屏幕,我们的过去就都出现在眼前。转眼间广州竟然就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现在真的是越来越繁荣发达了,你们旗袍队不是还到澳大利亚去访问演出吗?”“可不是,下周还要去美国呢,刚好女儿在那里工作,顺便探一探。”幸福和骄傲溢满了话语间。我回头望,那对姐妹花都年近六甲,梓萱眼角似乎有一滴泪珠,嘴角却漾出满足的笑容,我想那应该是对年少旧时光的怀念,也是对如今繁荣广州的感慨。这四十年,是梓萱、嘉欣她们那一代人成长、拼搏、奋斗的四十年,也是广州逐步走向繁荣,走向富强,走向全世界的四十年。我在时光穿梭机里,向她们致敬,也暗下决心,要努力努力再努力,为广州将来的繁荣富强贡献一份力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