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再学习 发表于 2024-7-22 18:25:53

泾河文化长廊"新八景"征集作品选登(十)

大美不隐马元雄泾以渭浊,湜湜其沚。美丽的泾河从遥远的诗经中流淌而来,或许,每一朵浪花都卷起一段记忆,每一块石头皆藏着一个故事。泾河北岸,龙尾山蜿蜒静卧,从来山中多寺,尤其是名山大川,久负盛名的龙隐寺就在龙尾山脚,泾河之畔。唐时,寺尚称兴教寺,后易名林隐寺,只是它不知道自己以后会有一个恢宏悠远的名字:龙隐寺。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一切的机缘巧合,全拜一人所赐。《平凉地区志》载唐“安史之乱”时,太子李亨从马嵬“通夜驰三百里至安定郡。庚子至乌氏驿,辛卯至平凉……”,而他卧榻之处,就选在了依龙尾山,傍泾河水,临黄帝问道广成子的崆峒山不足数十里的此寺中。松林葳蕤,古木苍苍,龙尾山逶迤数公里,将近30万平方米的植被犹如一泓碧波,将龙隐寺这块瑰宝荡漾在其中,有诗证曰:“岚霭弥漫,淹没寺观,一泓秋水如玉带,背负青山似锦袍。”拾级而上,漫步寺中,有清风拂面,滴水潺潺,寺中香烟袅袅。平凉,本是道源圣地,尤其李唐王朝以来,追溯老子为先祖,全国道教尤盛,于是三清殿自是必不可少,道教创始人道德天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庄严肃穆;王母殿中,“华夏母亲”西王母慈观芸芸众生,大气恢宏的玉皇宝殿,庄严肃穆的三佛殿等,这些多是上世纪90年代民间集资新修。于是在此处,名虽为寺,但佛道两家共度众生,和睦比邻而居。翻看历史,令人惆怅,一部宗教、文明、建筑等的发展史始终伴随着王朝的更替、战争的烽火。兴教寺、亦称之林隐寺,自有史记载,它的命运亦是沉浮辗转。从太子李亨宿于此,它就注定翻开了不平凡的一页。史料载:翌年(即公元756年,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李亨称帝于灵武,寺遂改称“龙隐”,至此,龙隐寺的命运翻开了不同凡响的新篇。后随着唐王朝的灭亡,寺被淹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长久不为人知。直至明代,韩藩襄陵王将此处“奉为香火,招僧住持,重修,增葺”,并“置买田地以为焚修之资”。透过苍茫的历史追寻,可以想象,由于诸侯王的荫庇,龙隐寺再次以新的姿态给世人展示了深厚久远的历史存在,晨钟暮鼓,香烟袅袅……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正月,有马氏妇至寺焚香,立志重修,“苦募十方”,历经十载,于康熙四十年(1701)始告竣。有“佛殿三楹,左右配殿各五楹”另修“砖台一座,韦驮殿三楹”。至解放初,尚存正殿5间及其他附属建筑物。斗转星移,历史沉浮,龙隐寺像一棵大树,在龙尾山寒来暑往,四季更替中绿意盎然过,枯萎凋敝过……四眼清泉出龙尾山的中下部,泉水晶莹剔透,寒暑淙淙,旱涝丰盈,千百年来,水位稳定。晶莹玉润的泉水从一乳石缝隙间汩汩而出,在崖间旋转激散,大珠小珠落玉盘,甚是好看。水随山崖赋形,不拘一格,最后落入潭中,恰似一面玉镜,清澈见底,光可鉴人。泉名龙泉,而“龙泉滴珠”成了一道别样的景致,名标平凉八景之列。清道光年间诗人赵青藜有诗赞曰:“泉乳珠垂露,壶心玉贮冰。”文人墨客、黎民百姓来此多要取一杯饮之,其味甘甜通透,舒爽怡人。相传龙泉之水是犯了天条被玉帝压在龙尾山下的玉龙眼泪,故有久饮可明目清热、却病益寿、白肤润肌、乌发美容之说,于是善男信女们对饮龙泉水趋之若鹜。泉边的龙泉柳,已粗逾数围,平凉虽地处大西北,但降水充裕,气温湿润宜人,造就了神奇秀美的崆峒山,还有这清秀内敛的龙隐寺等一大批山川名胜。“活态”传承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遗产是活着的、流动的、发展着的艺术,给我们后世提供着丰厚的文化滋养,保护、开发它们,让它们更好地为我们的旅游、经济、文化做贡献已成为了人类的共识。山有宝兮,曰宝山,寺有龙兮,曰灵寺,青山遮不住,此间有大美。坐落在龙隐寺公园的平凉市博物馆,恰似一颗光华璀璨的明珠。这座国家一级博物馆,乃画龙点睛之笔,让新时期的平凉文化旅游隐隐有腾空之势,带动这方沃土繁荣发展。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宝库,馆藏各类文物一万四千多件,其中珍贵文物近一千四百件,它们就是能让博物馆贵为国家一级馆的底气所在。而诸多宝贝中,有一贯耳铜投壶尤引人注目,其口部左右两侧各有一贯耳,首部为回纹和兽面纹,颈中部龙纹戏珠(一龙一珠)在祥云间飞舞,中下部为二龙纹戏珠,龙首上扬,双目圆睁,蛇形尾,有怒发冲冠之势。该物应为明代皇帝赐就藩于平凉的安王所用之物,岁月变迁,时移世易,昔日皇家御用之物静静地保存在馆内,寻常百姓亦可近距离一睹其尊荣,每逢节假日,络绎不绝的市民游客穿梭于博物馆中,听工作人员讲着关于它的前世今生。新时期的平凉市博物馆已成为平凉市的地标性建筑,大家纷纷以去此地打卡为荣。市博物馆让美丽的龙隐寺有了文化之魂,更让游客们体验到了文化游、深度游的魅力所在。龙,就在你身边,不仅仅是传说,你可以近距离的观望、凝听龙的所在所想。龙隐寺口,博物馆前,笔直的高速公路,恰似一条巨龙腾飞而起,贯穿东西,装满集装箱的大卡车、风驰电掣的小汽车,将平凉的金果、红牛西去新疆、东去海滨,远销欧亚,而将外面先进的技术、理念带回平凉。平凉,这座矗立在陕甘宁交界处的“旱码头”,在“一带一路”的带动下,已展现出新的面貌,正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平凉的目标而腾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泾河文化长廊"新八景"征集作品选登(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