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视角下美国华裔文学畅销书的审美特征
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的瑰宝,它以多样的形式、艺术化的语言、多彩的风格表达作者独特的社会体认和独属的思想情感,唤起他人美感,给他人艺术享受,吸引着无数的爱好者。千百年来,对文学的讨论和研究可谓卷帙浩繁、数不胜数,总的可以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外部研究主要置于作家的生活环境和创作环境研究范式,内部研究置于文本本身的研究范式。这些研究范式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学传播媒介的不断更新、文学形态的不断变化,已经不能满足受众对文学的全面理解和定位。于是,近年来学界对文学的探讨转向以往作为文学传播功能的媒介——期刊、出版机构和电子媒介等视角,全面梳理它们对文学审美、立场、表现形式和意义的主体性建构作用,深入探讨现当代社会的技术革新、全球文化资本和出版机构的商业诉求与现当代文学之间相互交错的动态博弈关系,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研究视界和场域。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上,讨论中国文学居多,当然也不乏一些讨论西方文学的著述。微观层面上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更是寥若晨星。所以,从出版视角探讨美国华裔文学的审美特征和意义价值的建构,将进一步丰富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成果,给人一种别样的阐释和解读。一、出版机构对美国华裔文学的制约
在市场经济主导机制下,出版机构首要关注的是生产图书背后的利润,它们结合现代报刊、书评和电子媒介的宣传竭力打造畅销书以迎合当代受众的阅读口味和阅读形式。美国的《出版商周刊》每年都会对全球畅销书,特别是美国畅销书及全球50强出版机构进行排名,这成为全球公认的权威图书评价机构,极大地影响着受众的阅读选择和出版机构的选题策划。因此,文学审美性与出版消费性、作品个性与出版文化工业性、文学风格多样性与出版趣味偏至性之间的张力关系构成了当代文学与出版之间的关系实质 。
汤亭亭、谭恩美的作品进入美国畅销书排行榜之列开启了美国华裔文学创作和研究的繁荣景观,但读者发现贯穿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一条显性的主线是讲述中国故事,特别是讲述传统的、色彩浓郁的中国故事。这些作品对再现传统中国的偏爱并不仅仅源于海外华裔对其故国一种浓烈的、情感上的依恋之情,而是源于其背后隐匿的强大阅读期待及其出版机构瞄准的强大图书市场和可观利润。因此,美国华裔文学的传统中国主题不仅仅是作者表述自我情感、关怀族类生存状态的自由选择,而是在市场压力下作者—出版机构—读者之间的互动结果。
荣登美国畅销书之列的佳作《女勇士》,最初是以《鸭仔》为名摘要式地发表在《纽约时报》杂志上。故事背景原初设置在美国,在读者中反映平平。后来汤亭亭对手稿进行了修改,把故事背景转移到中国,根植在中国奇幻传说和神话中,附带性地描写了唐人街的华人生活。该书一出版在美国读者中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欢迎,得到了文学评论者的关注,斩获了美国图书多项大奖,进入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经典之列。不可否认,《女勇士》的大获成功有其独特的艺术性,但众多批评者之一李磊伟认为:“在我看来,《女勇士》把故事背景从正常的美国社会转移到具有异国情调的中国,这是汤亭亭为了出版对手稿进行有意识的艺术修改。”另一位以细腻描摹母女关系而广为人知的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几部作品也荣登美国畅销书排行榜,特别美国兰登书屋出版的最新力作《沉没之鱼》,以对东方异域异灵冒险的精妙描写而甫一问世便受到读者青睐。因此,美国出版社在商业利润的驱动下着力打造畅销书系列,它们顺势限定了美国华裔文学讲述某种特定类型的故事,形成了美国华裔文学作品的两大叙事传统——民族志叙事模式和“忆苦思甜”叙事模式,这样能够满足美国读者对中国文化“奇观”的消费心理,创造华裔图书销售的佳绩。
对华裔这种讲述故事的限制可以追溯到1887年李恩富出版的自传,也是洛斯出版社的定制稿《我的中国童年》,还有《华女阿五》的原稿被编辑删除了三分之二的“个人化”内容。近年来,随着华裔文学多元景观的呈现,一些华裔作家力图突破既定的叙事模式,着力表现当代中国的风貌、社会的转型和变化。如郭亚力《中国戏剧》描写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但美国出版商认为没有市场而拒绝出版,最初只能在香港出版。而描述“文革”类题材的小说却成了出版商的新宠,如哈金的作品和严歌苓的作品。满足读者特别是美国主流读者对中国文化景观的审美需求成了各大出版商的选择和归宿。在谭恩美的访谈中也提到这一点,“大家心照不宣,都认为没有人愿意阅读(美国华裔)故事,文学杂志也有如此看法。我收到文学杂志的来信,都是开门见山地说‘我们更愿意看到你写更有异国情调的作品’。这话是《巴黎评论》编辑部说的,我现在还保留着这封信。”
二、美国华裔文学的审美特征
在商业利润诉求的时代,出版商的主旨不再是创立一个有个性的、独特的、有价值的书写传统,而是依赖一些营销策略使之出版的图书挤进排行榜,增大在全球的销量,从中赢取可观的利润。图书生产也在大多数情况下成为一种可以预先策划的、可控的商业行为:先有出版社谨慎选题,以一种主题先行的方式确定其基本格调和整体框架,然后才付诸操作。受制于美国畅销书机制的制约,华裔作家在这样的文学场也迫不得已选择先成名再寻求创作艺术上的突破,其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模式化的审美取向。
1. 以个人自我来表现群体自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