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平面设计大师卡里•碧波作品探析,贴近主题
本帖最后由 lilong 于 2022-8-1 16:16 编辑摘 要:芬兰国宝级平面设计大师卡里•碧波的平面设计作品构图简洁、图形抽象,描绘出令人深思的意象;笔墨随性、惜墨如金,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品的韵味与意境;字体设计考究、手法练达,烘托出丰富的内涵与寓意;用色简练、贴近主题,传达出强烈的情感。
关键词:卡里•碧波;图形;笔墨;字体;色彩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100(2014)04-00? ?-0?0 引言芬兰共和国是一个十分注重设计创意的国家,这使得芬兰设计师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芬兰共和国独立不到100年,但其设计协会、学院与博物馆比芬兰共和国建国的历史还要久远。芬兰的工业设计在国际设计界享誉盛名,其平面设计领域也处在国际领先水平。20世纪30年代初到50年代末,是芬兰平面设计的黄金期,芬兰的招贴设计经常出现在国际性的展览上。通过将芬兰设计展现在世人面前来建立国家的形象和品牌是其采取的战略,这一战略在20世纪50—60年代为芬兰赢得了大量来自美洲、澳洲和欧洲的关注。一开始大家只知道有“斯堪的纳维亚设计”这一标牌,后来“芬兰设计”才渐渐地深入人心并被大众所接受。大概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特别是拉海提(Lahti)海报双年展成立之后,芬兰开始通过举办双年展的形式向海外推广“芬兰设计”,在国际上进行平面设计方面的信息交流。双年展缔造了一个强有力的机制,使芬兰的平面设计在国际舞台上得到了认识并被广泛认可。在芬兰的双年展中有一个人物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芬兰著名的平面设计师卡里•碧波。卡里•碧波出生于1945年,他算是芬兰国宝级的平面设计大师,他的作品独具一格,其简约、概括的艺术风格在国际平面设计领域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卡里•碧波是芬兰本土成长起来的第二代平面设计师。在图形上,他善于使用抽象概括的符号元素,简洁的图形语言给观者以无限遐想;在艺术手法上,喜欢运用挥洒写意的笔墨融入作品的画境描述中;在字体上,通过设计提炼去烘托寓意,简洁的文字形态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在色彩上,他善于概括归纳,色彩不多却能凸显作品的情感表现。从他创作的平面招贴画到他所设计的标志、书籍,都体现了芬兰平面设计的朴实和率真,带有典雅的欧洲品味和浓郁的芬兰气息。1 抽象图形融入意象传达抽象的图形语言是现代招贴设计中一种比较突出的语意传达方式。与其说卡里•碧波是艺术家,不如说他是一位具有敏捷思维和开阔眼界的赋予图形以生命的思想家,卡里•碧波的招贴作品(如图1所示,图片来源:本文所有图片除图3b与图4c来源于参考文献外,其余均来源于百度图片:卡里•碧波)总能从众多海报中脱颖而出,使观者流连忘返,其抽象的符号元素能够带领观者进入一个想象的空间。图1a《我思考》是卡里•碧波于1994年为芬兰青年学院举办的一次研讨会所设计的一副海报,画面中白色的图形似一个大大的眼睛,又像一个抽象的人脑轮廓,而图形下端一个小小的尖角又让人联想到“逗号”。整个海报的画面语言简洁抽象,在与海报主题完美契合的同时给予观者无限的遐想空间。成功的招贴应该是有趣、有力和易懂的。图1b是卡里•碧波为拉海提海报博物馆设计的招贴作品,该作品同样展现了他擅用简练图形表达丰富寓意的艺术表现力。刀片是画面里唯一的图形元素,刀片右侧是骇人的刀刃,左侧是撕裂的纸边。两种质地截然不同的物体巧妙地“异质同构”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心理暗示和感官冲击,画面单纯的黑白效果也给观者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刀片两边的鲜明对比昭示了“海报”本身的双重含义:如锋利的刀刃,尖锐直接,给人爽快利落的感受;如撕裂的纸边,仅在“保质期”内有实用性,过了时限后便丧失了海报的意义,而其中的艺术价值只有在博物馆里才能长存。卡里•碧波于1996年设计的米凯利(Mikkeli)戏剧海报《推销员之死》(如图1c所示)选用的是一个公文包的外形,由红色砖块砌成,给人一种沉重、烦闷的心理感受,这不由得让观众联想到戏剧中的主角——年逾花甲的推销员威利•洛曼拎着两只沉重的样品箱子的场景,砖块凸显了主角极度的经济窘境,以暗示结局的悲剧性。他的作品《疯狂男人的日记》(如图1d所示)中仅仅用竖立的两只眼睛和张大的嘴巴来表达人物表情的一个瞬间,简单,强烈,尖锐的视觉元素一针见血的抓住了剧目的灵魂。卡里•碧波的招贴设计摒弃了一切不必要的细节,只留下作品所要表达的最中心最基本的部分,简洁有力、明确干练的画面展现了他对图形语汇的掌控能力和深厚的艺术修养。http://m.dolcn.com/wp-content/uploads/2015/03/kb-1.jpg
图1 抽象图形融入意象传达
Fig.1 Abstract graphics into imagery to convey2 笔墨随性渗透画境描述成功的招贴设计要将事物、图形简洁地表达出来,更要把它们从物质形态提升到文化精神的层面,拥有意境和情感的双重表达。卡里•碧波的作品表达方式不仅清晰明了,表现手法也简单有力,通过其炉火纯青的手绘功夫能够更好地阐释作品的意境。如图2所示为卡里•碧波创作的宣传海报,这些作品笔墨随性,却描述了独特的意境。如图2a所示是卡里•碧波在1992年为米凯利国际音乐节设计的海报,海报的画面上依然是简单到无以复加的图形。画面中的音符化作花枝,不拘一格的五道笔墨簇拥在音符上方,似五线谱化作的花瓣,如花朵般绽放,笔墨酣畅淋漓如花香四溢。音符的规整形态与花瓣的自由造型形成视觉上的鲜明对比,使画面呈现出更丰富的寓意。作者的随性笔墨将简洁的图形、单一的色彩和深刻的寓意三者互动交融,没有加入任何色彩便让观者同时得到视觉、听觉、嗅觉的感受,使音乐节的品牌形象由平面转为立体,并为大众所了解。卡里•碧波在创作时最关心的是作品想要表达什么和为什么要这样表达。在卡里•碧波于1995年设计的俄罗斯芭蕾舞海报(如图2b所示)中体现了他“惜墨如金”的东方意蕴,如中国书法艺术的写意,寥寥数笔即描绘出一个芭蕾舞演员飘逸的动态,潇洒的笔触看似随意,实则描绘的是《天鹅湖》中4只小天鹅的羽毛。卡里•碧波所绘制的平面招贴画无不体现其简约独特的海报格调,他的作品中另一个特点则是对生态环境的人文关怀。卡里•碧波在1995年创作的地球日海报(如图1c所示)中,蜡笔的笔触描绘出一个奔跑的人形,画面中黑色的火炬手形象犹如干枯的树枝,地球环境质量每况愈下的现状令人担忧,而火炬上一抹绿色的火焰又暗显生机。这画龙点睛之笔完美地表达了世界地球日传播环保理念,唤醒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爱心和共识。卡里•碧波在1997年创作的布莱希特一百周年纪念海报(如图1d所示)同样是运用了挥洒简洁的笔墨勾画出一个代表“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人物形象,对其动态的描绘无疑表露出了布莱希特这位享有世界盛誉的著名德国戏剧理论家独特的个人风格。布莱希特晚年还研究过中国画,无论走到哪里,他的书屋里总要悬挂中国轴画,这在欧洲知识分子中极为罕见。卡里•碧波设计的这张黑白色调富含中国画意境的纪念海报,是对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最贴切直接的诠释。http://m.dolcn.com/wp-content/uploads/2015/03/kb-2.jpg 笔墨随性渗透画境描述
Fig. 2 Pen and ink along with the gender penetrating picturesque scene description3 字体考究烘托内涵寓意卡里•碧波不仅擅于用平面化、图形化的设计手法抓住对象最突出的特征,而且在字体元素上的运用也是独具匠心。字体在平面海报作品中的出现不仅仅为了反映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要使其能够蕴含作品背后的深刻内涵。如图3a所示是卡里•碧波1986年为米凯利剧院的琵阿夫(Piaf)演唱会创作的海报,代表主角琵阿夫的4个字母竖型排列,白色字母与黑色字母的叠加效果给观者带来三维的视觉感受,画面中“AF”的黑色投影恰好构成一个男人的侧脸形象。整个画面烘托出了一台演唱会即将开始时的气氛——主角琵阿夫站在蓝色幕布前随着伴奏摇曳着身躯,一束灯光投射下来,他拿起话筒一展歌喉。考究的字体与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完美和谐的运用,透出了北欧设计师少有的幽默感。卡里•碧波说过:“平面设计师需要永远保持对身边事物的敏感和兴趣,所有的创意和表现形式必须为主题服务”,他的作品也始终遵循了这一原则。在1994年,卡里•碧波以两个当时备受国际关注的历史事件为主题创作了两张海报,那就是《卢旺达1994…》(如图3b所示)与《萨拉热窝1994…》(如图3c所示)。《卢旺达1994…》是以地域名称作为视觉元素,代表“RUANDA(卢旺达)”的6个字母都排列在画面的右侧,字体的设计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好似6个人都在朝着画面外行走,拖出长长的痕迹,有的步履蹒跚,有的即将摔倒,有的已经跌出画面。这6个字母的动态已然十分贴切地表现出了1994年卢旺达内战和种族屠杀给这个国家的经济和人民带来的灾难。1994年2月5日,萨拉热窝市内遭炮击,68人死亡,约200人受伤,恐怖袭击事件导致波黑内战发生重大变化。如图3c所示的海报就是以这一事件为题材而创作的。该海报以中轴线对半分置白色和黑色的背景,下半部分反白的字母“SARAJEVO(萨拉热窝)”如城市的建筑扎根在土地上,上半部分黑色的字母分裂开像被炮轰的城市,灰烬飘散在空中,画面以黑白色调的烘托和字母的表现形式渲染出了庄重、悲壮的气氛。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卡里•碧波的每一幅作品都耐人寻味,每一个细节都寓意深远。http://m.dolcn.com/wp-content/uploads/2015/03/kb-3.jpg
图3 字体考究烘托内涵寓意
Fig. 3 Font fastidious foil moral connotation4 色彩简炼凸显情感表达在设计越来越趋向简约的今天,复杂的色彩也在干扰着人们的设计品位。设计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用色要贴近主题,提炼、概括且有力度,使观者在享受艺术语言的同时能够对视觉产生有力的冲击,给观者传达信息的同时也能拥有美的享受。卡里•碧波经常为家乡的米凯利剧院创作戏剧海报,他所设计的每一幅海报都像是经典剧目的缩影,卡里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在海报上导演一出出精彩圆满的话剧。卡里•碧波从事海报事业20多年,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色彩观。他的设计与那种装饰成分很重的平面设计形式大相径庭,与新巴洛克(新巴洛克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或装饰成分很重的平面设计形式。)风格相对立。卡里•碧波的招贴作品所使用的颜色不会超过5种。他通常以黑白两种颜色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起点,其它颜色是根据作品的需要而添加,用什么颜色,如何使用颜色,都始终围绕作品的主题来定。卡里•碧波善于运用色彩之间的强烈对比再配以黑白色作为辅助,从而加强色彩的视觉力度和表现张力。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他合理地运用新技术却不依赖于新技术所表现的绚丽效果,始终坚持一切设计手法、设计效果的运用都是为作品主题服务的原则。卡里•碧波1988年为米凯利剧院设计的戏剧海报《罗密欧与朱丽叶》(如图4a所示),选用的是一扇打开的窗户的影像,通过电脑技术的处理显出斑驳的肌理,城堡的墙体看上去古旧阴森,红色的背景让人倍感压抑,与窗户外的蓝天白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海报中的画面与剧中场景罗密欧翻墙进凯普莱特的果园,正好听见了朱丽叶在窗口情不自禁呼唤罗密欧的声音相契合,利用观众对剧目的内容、人物、故事背景的熟悉来激起大家的共鸣。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海报(如图4b所示)是卡里•碧波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之一。他选择了最有视觉冲击力的红色作为底色,红色代表欲望、爱情、暴力与权势。在剧中,暴力与权势是同时存在的,暴力维护着权势的统治,而权势往往仰仗着暴力。画面的题头采用反白色带有棱角的字体“HAMLET(哈姆雷特)”体现着哈姆雷特性格中的爱憎分明。画面中斜着的“H”用渐变的立体效果营造出阴谋和陷阱的意味,又像两个坟墓,一个埋葬哈姆雷特,另一个则埋葬奥菲莉娅。画面效果巧妙地印证了《哈姆雷特》剧中的名句“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简洁的艺术语言概括出了整部戏剧的最高潮。卡里•碧波擅于运用直接的、毫不含糊的感性色彩,充满魅力与诱惑,但又不愚弄观众,寥寥几种颜色,细腻的动感就从那稳固扎实的画面中浮现出来。音乐剧《安妮,提起你的枪》(图4c所示)仍然是用红色作为海报底色,用蜡笔画的表现手法赋予画面生动活泼的气氛,预示着戏剧欢快美满的结局。由黄、蓝、紫三色构成的A字是“ANNIE”的首写字母,又仿佛安妮穿着裙子叉腿射击的形象,与戏剧的结尾安妮用自己的枪赢得了一个男人的心的情节相呼应。画面中安妮双手托着枪,从枪口冒出一缕灰白的轻烟,而“ANNIE”字母之间的圆点恰似弹孔洞穿后留下的痕迹。背景单色的处理在其中有很大的作用,不仅仅作为背景,而且使整个画面都作为形式和符号融入到海报主旨中。《长袜子皮皮》(如图4d所示)是一幅彻头彻尾充满欢乐气息的作品,海报中主人公皮皮满身红色,红色的辫子翘向两边,两只手拎着头上的辫子把自己提起来,挥洒写意的表现手法营造出一副欢快热情的景象。画面中人物的动态充分表现了皮皮的力大无穷,对比鲜明的色彩体现了她的善良热情,使观者直面幽默,让人忍俊不禁。富有生命力的色彩以及巧妙的构图都体现出了北欧设计师对色彩的敏感,这也是卡里•碧波的作品在国际大展中屡屡获奖的重要原因之一。http://m.dolcn.com/wp-content/uploads/2015/03/kb-4.jpg
图4 色彩简练凸显情感表达
Fig. 4 Color succinct emotional expression5 结语卡里•碧波的作品构图简洁、图形抽象,但其中传达出的意味则引人深思;画面用笔可谓惜墨如金,但其中的韵味在寥寥数笔中却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字体直接提炼为图形元素,但匠心独运的设计手法着实令人折服;色彩运用十分简炼,但其中的表现力度和情感的传达却耐人寻味。卡里•碧波的设计作品无论是图形、笔墨、字体、色彩都始终贯穿着“简洁”这一特色,展现了芬兰人优雅、质朴的性格特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卡里•碧波的作品经常活跃在国际各大海报展上,他以惊人的速度收获了一个又一个国际海报大奖,是一位成功的奖牌获得者和收藏家。他的设计作品不拘一格,洋溢着一股吸引人们去仔细欣赏、认真思考的魅力。卡里•碧波的设计作品不仅向世界展示了芬兰的历史和文化,而且在色彩应用、设计思维与创意理念方面为新一代设计师开启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
王 序.博凯伶平面设计师之设计历程.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70.
Wang Xu.The design of graphic designer Kari Piippo .Beijing:The China Youth Prees,1998:70.
吴 卫.平面构成:图说本.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172.
Wu Wei. Graphic Composition:Version with Illustration .Beijing: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2010:172.
陆少游.变异图形的探索与运用.中国美术教育,2002(3):40-42.
Lu Shaoyou. Variation graphic exploration and use .Chinese Art Education,2002(3):40-42.
王秉钧,沈 航.神秘花园中“稀缺的艺术”:芬兰海报设计大师博凯伶的平面创意.市场周刊:商务,2004(5):72-75.
Wang Bingjun,Shen Hang. Mysterious garden in the art of “scarcity”, Finland’s poster Master Kari Piippo graphic creation .Market Weekly,2004(5):72-75.
金 璟.卡里•碧波:窥探大师视觉日记. .
.http://www.msbw.cn/newsjt. asp?id=26191.
Jin Jing.Kari Piippo: spy masters visual diary ..
http://www.msbw.cn/newsjt. asp?id=26191.
王振全.对于《哈姆雷特》的再思考.电影文学,2006(5):26-27.
Wang Zhenquan. For the reconsideration of “Hamlet” .Film Literature,2006(5):26-27.Finnish graphic design masters Kari Piippo work analysis
Tan Sisi,Wu Wei
(School of Packaging Design & Art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 Hunan 412007,China)Abstract:The Finnish national graphic design work of graphic design masters Kari Piippo composition is simple and the graphical abstract, depicts a thought-provoking image; Ink along with the gender, syllabus, incisively and vividly demonstrated a lasting appeal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Font design, technique and marshalling, foil the abundant connotation and meaning; Coloring succinct, close to the theme, conveys strong emotion.
Keywords: Kari Piippo;Graphics; Pen and ink; Font; Colo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