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可:新常态下会展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自然延伸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贸与会展学院院长刘大可如何理解会展业的新常态?在新常态下中国会展教育如何进行内涵式发展?在日前召开的2015年中国会展教育论坛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贸与会展学院院长刘大可教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刘大可认为,会展活动作为一种服务于商业贸易和信息交流的平台,其自身的发展与整个宏观经济形势紧密相关,会展业的新常态是国民经济新常态在会展领域的一种自然延伸。
所谓经济的新常态,通常是指在宏观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的过程中,从经济增长率、经济结构、增长动力以及社会风险等方面可能呈现出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刘大可认为,中国提出新常态的概念,是一种敢于顺势调整的智慧和责任,体现了政府敢于正视现实的勇气和自信。
会展业作为整个社会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伴随着整个国民经济新常态的出现,必然会出现自己的“新常态”。首先,从增长速度看,会展业可能从过去10余年间15%左右的增速降低到5-6%的增速;其次,可能出现从以往政府主导向未来市场主导的转变;第三,从竞争态势看。可能从以往企业对政府资源的竞争向企业之间的竞争、主办地之间的竞争以及场馆之间的竞争等复杂性竞争态势转变;最后,从增长动力看,可能出现从以往的资源驱动向未来的创新驱动转变。
面对这些新的态势,中国的会展教育和人才培养同样需要重新审视过去十余年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刘大可认为,从2000年前后中国会展教育萌芽以来,十几年间中国会展从无到有,发展迅速,目前已有八十多家院校设立了会展本科专业,还有近两百家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相关专业。从总体层面看,会展教育这些年来取得的成效非常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学历梯次体系基本建成,目前已经形成从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完整的学历体系;二科研是基金立项体系基本建成,目前已经实现了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省部级基金以及横向社会服务项目的综合体系;三是课程与教材体系基本建成,一改十几年前会展教育无师资、无教材的状态,今天不仅有数百种会展教材出版发行,而且部分教材已经列入国家级规划教材系列;四是师资队伍建设基本建成,目前全国会展教师估计已经超过1000人的规模,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五是高校专业布局基本完成,由于市场容量的限制,会展教育的总体规模已经可以满足整个行业发展的需要,专业布点的扩张空间已经十分有限。
虽然中国会展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刘大可教授在演讲中同时提到目前教育中面临的很多困惑。主要体现在毕业生就业优势不突出、教师的职业路径不顺畅、会展专业边界模糊、人才培养缺乏成功路径,学界与业界分歧明显等问题。刘大可指出,这些问题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其中高校为吸引生源而跟风市场“短视行为”、会展教师为争取教育资源夸大会展教育前景、会展行业急剧增长向社会传递的错误信号、媒体和少数业界人士对会展专业就业前景的夸大、高校与业界人士的期望差异等是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会展教育在新常态的内涵式发展,刘大可认为目前会展教育需要重点思考的四个根本:第一是为什么要搞会展教育?刘大可认为必须旗帜鲜明地提出会展教育要为会展行业健康发展培养人才的总体定位,他认为将会展学生培养成“啥都能干”的通才的理念是一种误区;第二是要弄清会展是一个学科还是一个行业?他认为会展本质上就是一个行业,这个行业可以用众多学科的知识来解释和分析,但其自身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至少不是一个基础性的学科;第三,关于会展教育是否需要一个全国性的统一标准,刘大可认为,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会展活动等有很多自己个性的东西,会展教育形成一些基础性的知识板块的共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要形成全国性的标准将面临非常大的困难;第四,对于会展教育是否存在地域差异?刘大可给出了肯定的答复,他认为从会展行业看,有些地方适合搞会展,有些地方不适合搞会展,会展教育与当地的人才需求紧密结合才能更有机会和前途,从而决定了会展教育应该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制约。
最后,刘大可对新常态下高校会展教育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否开办会展教育务必谨慎论证;二、为会展行业培养人才的目标要清晰明确;三、不同高校的层次定位和类别定位要准确;四、各高校需从本校的优势学科和市场机会出发,构建自身特色;五、师资要过硬,他特别强调会展师资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要有丰富的会展行业知识,此外流利的外语水平对搞好会展教育非常重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