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把书糟蹋烂的欣赏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把书糟蹋烂的最近,我出了两本书,一本是研究新媒体与中美关系的作品《第五次变革》,另一本是和杨佩昌、章文两位好友合作的《中国人到底想要什么》。有些朋友捧场支持的同时,有些莫名其妙的问题让人心里堵得慌。
有个最让人无语的问题,我在出第一本书的时候就碰到过。那就是:啊,你出书了啊,给了出版社多少钱?这话的意思是,这年头出书没啥稀奇的,有钱就能做到,应和了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实用主义逻辑。甚至有出版行业的同学打电话来,说以后出书找我啊,看在老同学份儿上,收钱肯定比出版社少。
我的家族明代出过状元(不是吹牛哈!),因此从小耳濡目染把读书、写书看过一件很神圣的事。高中时读路遥先生的《早晨从中午开始》,意识到作家的痛苦和贫困,于是决意不以写字作为生存方式。不是靠出书谋生,当然也不愿掏钱出书。出书,更像是一个精神上的追求,因为人一辈子不过百年,倏忽而过,而你留下的文字,或许可以穿越下一个百年乃至千年。当然,也可能只是废纸一堆。
可惜,这个时代不是这样。出书,或许是为了评职称;而写论文,也是为了完成指标。于是乎,学术期刊编辑部收版面费,出版社收钱出书,开始还谨小慎微,时至今日潜规则变成了明规则。正常途径反而成了歪门邪道。
在这种状态下,很多书出版后束之高阁,很多所谓学术书作者的目的就是不让人看懂,甚至作者自己都不太懂。即便那些市面上的畅销书,要么是国家战略需要,要么是靠民族主义赚眼球,如《中国可以说不》、《中国震撼》之类的书,更多则是一些实用的书,如何发财,如何经商,如何管理等。
在中国,出什么书最赚钱?据我所知,是教辅书。出版社整体来说不是富裕的机构,可垄断教辅书出版的机构简直是富得流油。在全国绝大部分市镇的书店里,卖的都是教辅书,赚的都是孩爸孩妈的钱。真正好看、有营养的作品,不多。
这事儿挺有趣的,大人自己不读书,拼命让孩子去死记硬背那些应试读物。这也是中国的一大怪了。我在英国、德国坐地铁,里面很多读书看报的人;可在中国,读书的人少,大都是拿着手机看段子、玩游戏,即便看书,很多也是那些风花雪月的网络小说。
我们这个最早发明活字印刷的国家,在人均读书量方面远不及发达国家。据统计,以色列人均读书64本,我国人均读书5本。
怎么会这样?中国人到底是如何把书这个东西一步步糟蹋烂的?这事儿得从秦始皇开始算,他老人家焚书坑儒,毁了不少好东西;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儒家之外的东西变成非主流。唐宋时期文化界星光灿烂,宋代的读书人享有了罕见的高光时刻。可蒙古的毁灭性入侵让华夏从文明走向野蛮。
其实,元朝也不是一无是处。它虽然以粗鲁野蛮的方式统治中国,但由于没什么文化,反而不计较大家写什么、唱什么,这促进了元曲的发达。明朝时期出了几本名著,
可到清朝时文字狱的变本加厉让出版界噤若寒蝉。
民国是难得的文艺复兴时期,堪与春秋时期相媲美。这是个大师辈出、星光灿烂的时代。
以前,我还相信华夏亡于崖山之战的说法,现在不信了,真正的崖山是文革。这个可悲的年代对文化的毁灭造成了万劫不复的损失。造成了文化的断层。这种断层,需要百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来修复。
因此,我和朋友们介绍如何买书时,都习惯性地说一句,这很简单,买1949年之前中国人写的书,或者1949年之后外国人写的书。我当然不是否定所有当代作品,只是想说,从当代作品里找本好书,太难。
比如说,很多人吵嚷着中日必有一战,可有多少人认真研究日本?有多少人认真读有关日本的书?关于日本,当今又有几本把它讲透的书?关于日本的书,美国人本尼迪克特写过《菊与刀》,日本人新道户稻造写过《武士道》,民国人戴季陶写过《日本论》,今人呢?有何关于日本的传世之作品?
我曾就此和一位资深日本问题专家探讨,他笑我无知。他说,我主编了一套关于日本的书,20多本呢,你没看吧!我当时竟无言以对——攒材料编不算写书吧,亲?
您也许会问,唠叨半天,你自己的书怎么样?老实说,我没梦想它会多流芳百世,只是有一点还不觉得惭愧——这是认真写的,体现了我真实的想法。(封面图片:卡夫卡故居,摄于布拉格)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268a00102vico.htm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