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 发表于 2015-5-30 09:19:04

“中科杯”征文大赛优秀奖、参与奖作品赏析


愿 一脉墨香依如旧--左晓艳
http://mmbiz.qpic.cn/mmbiz/ibxr4UtUO8aYibbFtE2h8AAyng55ciaJk6n1Ewwu9CSYlWzDxLcqSia1WGVOib2NbaWMcYqenZxARS6EbRhCyNGH5QQ/0?wx_fmt=jpeg

不知道什么时候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的闲暇时间,都会习惯性地泡上一杯清茶,捧一本书细细地品读。偶一抬头,便见一汪碧滢滢的茶汤像一方青玉微微地漾着,几梗碧绿的茶叶在水中悠悠地荡着。在濛濛袅袅的水汽中,原本干枯皱缩的茶叶竟然在水的浸润下变得舒展青翠,仿佛获得了第二次生命一般。就像茶叶一样在水的滋润下获得新生一样,我感觉自己在书的滋养下,获得了第二次的生命。有人说过,书是人类精神的食粮;也有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还有人说,他不知道天堂是什么样的,但是他觉得有书的地方就是天堂,天堂大概就是图书馆的样子吧。的确,书就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穿过它,我们可以欣赏异域风情;穿过它,我们可以与智慧的人交流;穿过它,我们可以体验不同的人生。书丰盈充实了我们原本贫瘠的心灵,扩大丰富了我们原本平凡的生活。在与书的邂逅中,我渐渐地触摸到作者的或喜或悲。“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是杜甫欣喜若狂之态;“仰天大笑出门出,我辈岂是蓬蒿人”,是李白意气风发之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柳永依依惜别之泪。一个个汉字的组合,写下人生的悲欢离合,之后又被印刷出来,成为书籍,流传于世。现在的我们透过薄薄的书页,一点一点地品味作者的人生,想象千年前的他们的人生经历。在与书的交流中,我渐渐地明晰对世界的了解。三毛的《撒哈拉大沙漠》中寂寞寥阔的沙漠,贾平凹的《秦腔》中嘹亮粗犷的秦腔,萧乾的《吆喝》中的京味十足的吆喝,都给我描绘出不同的山水景色,不同的风土人情。一页页的墨字,记录世界的瑰丽壮美,连缀成世界的美好的图景。即使我们不能亲临其境,也可以游览山川大河,体味民俗风情。在与书的对话中,我也渐渐地明白自己生存的意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科察金对自我价值的思考,《安妮日记》中安妮对战争意义的思考,《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对生活的热爱的表达,每一部书都直接或间接地使我懵懂的心灵开悟,促使我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帮助我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但是现在书的地位受到了冲击。根据一个调查数据显示,国人每年的阅读书的本数都在下降,2011年的人均阅读量不足2.4本。随着人们的步伐越来越快,各种资讯占领了人们的大脑,人们基本没有什么时间和精力留给阅读。曾经有一个朋友看到我捧着厚厚的《红楼梦》,就说:“现在看这些大部头书多费劲,读了半天,还不一定读得懂。不如买一本简化白话本读读或者去看一下电影电视剧来得方便快捷。”听到朋友这样的话,我不禁苦笑,这样仅仅像吃快餐似地看书甚至于不看书的做法根本就是损害我们自身的行为。我不知道“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用流行的白话该如何表达,我不知道“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曹雪芹会怎么痛苦流涕,我也不知道失去了文化底蕴的我们会怎么样。现在,也有人注意到了这个严峻的事实,提出了要恢复人人读书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希望,政府也提出了建设“书香型社会”的政策。其实读书不是需要强迫的,你只要愿意去了解愿意去品味书的美好,愿意与书为友,读书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那么你就可以进一步领略书中的山水风光,可以与书中的智者交谈,充盈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人生,使自己变得更好。愿墨香依旧在清风朗月下飘荡,依旧在安静书室中飘荡,愿一脉墨香依如旧。

高级翻译学院左晓艳


http://mmbiz.qpic.cn/mmbiz/6xsuhALdNEr0ibLDATPbiaQoI0OyJzZP81KAjkO1amv78GtEQkLiag8ibQ7NibgTdnj0tUpmhMo2DsYvZkLAQzH8edw/0http://mmbiz.qpic.cn/mmbiz/h1VV7TJtQufpoja8icV1RNvaDQ7ZryBq3icp0qCHwh8WL0G1YPib8Eibqxibbnudk4sgnjqBuoj7ciaiaofV3uTg0vJyA/0?wx_fmt=gifⅡ、我与图书馆的故事--李银银
http://mmbiz.qpic.cn/mmbiz/ibxr4UtUO8aYibbFtE2h8AAyng55ciaJk6ngoS5fic6GNtkZdicEVJSjw7VpejeRsqia0N13bfkiakvicIsSOpePOibzcfg/0?wx_fmt=jpeg

曾经见到过许多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它们每一个都有自身独特的闪光点。但我依旧对学校图书馆里的日子十分爱恋。或许我们可以选择去书店或者去网上阅读,其阅读的本质是一致的,只是方式不同而已。但是对于我而言,图书馆却有着一种沉淀的底蕴,一种觉察不来的狂欢恣意,而这恰巧是现代生活所缺少的趣味,这更是书店所找不到的东西。也许,每个人都应该有个让自己心灵休憩的地方,它可以是午夜时自己一个人望着漆黑的夜空暗自冥想,静静地思索,它也可以是喧嚣热闹的迪厅,可以是轻软舒服的大床,更是登上高山之巅的兴奋与自豪。我渐渐地找到一个属于我自己心灵休憩的地方――书,因此便与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早晨,8点的阳光,跳进窗棂,温暖心扉,引领梦想,点亮求知的通途。透过一缕缕朝阳向明亮的窗外望去,生命,朝气,蓬勃都一一在脑海里闪现。坐在图书馆的一角,心被崇高理想的渴求装的满满的。图书馆是思想者的天堂,不敢自诩为大师,但对于书本上的知识的深层思考却已是一种本能。看似平静的脸庞,却时刻折射出思想的跃动节奏。20世纪中国现代史为什么都会时不时地表现出对人生的迷惘与苦闷?20年后,中国的教育是否更趋向于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而不单是以分数定胜败?中国与欧美及亚洲近邻国家在各级领域合作关系应如何继续拓展与加强?各国间的文化是融合还是认同?为什么在中国的大学校园里几乎不见拿着书本匆匆奔跑的学生,而常见的是因去各处疯玩而匆匆跑起的情景?也许,我从未真正与图书馆进行交流,它实在是太静谧,但它对人整个的思想却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时间在翻动书页的指尖跳过,对于书中情景的发展,总会有一种期待,期待着出现自己想象中的场景,期待着出现抑或完美,抑或悲情的结局。闲暇之余,捧着一本书,临窗而坐。有时候什么也不干,只是单纯对着窗外发呆,用没有焦距的双眼去看外面不变的风景。有时候那不透气的地方竟也比寝室更接近内心,接近自然。从与图书馆的初次结缘,一直延续到现在。不管是因为怎样的理由,我来到了这里,但图书馆所带我的快乐,一直存在。很多东西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面目全非,而我对图书馆仍是一如既往的向往。我喜欢在上完早自习后,急匆匆地赶去图书馆等待上班的老师们把借阅室的门打开,让我可以在比自己还高很多的书架前,踮起脚尖一排一排的移动,手指划过那一排排凹凸不平的侧面,很美好的感觉。即使书室前有便于查找馆藏图书的检索电脑,但我还是更喜欢自己漫无目的地寻找。一有时间,便去图书馆里找自己想看的书。有时候同时找到好多本内容相同的书籍,这时,我就有点茫然了。都是同样的内容,这时,我不得不选择了,个中缘由是借阅数量的有限。我会仔细寻找这几本书的出版时间,出版社等进行筛选。这时候,我往往更倾向于古老的书本。一页页地翻过,看着那泛黄的书页,仔细嗅嗅竟与那刚从书店买回的新书气味截然不同,似乎更具有时代厚重的气息。我喜欢这种感觉,即便是没有新书中的墨香味。儿时起,我们常常被教诲“书中自有黄金屋”等,但对于那个物质匮乏,思想觉悟尚未开发的时候的我来说,无疑不起作用。看到身边的同学一个个都饱读诗书,学富五车,我感到莫名的压力,也开始强制自己走进图书馆,拿起那厚重的书本,竟被书中的情节吸引,产生很大的兴趣,但由于紧张的高考,最后不得不放弃了。而在大学,我有了更多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有了更宽容的学习环境,也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分配和计划自己的课余时间。重新拾起曾经的挚爱,心里难免会激动。即使学校的图书馆有很多的优点,也有不足。但是对于对它的爱始终不减,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不忘初心”吧!在图书馆时不时地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找不到我想要的书籍,我想对它发疯,却不知从何开始。可能是阴差阳错,又或许是祸福相依,它指引了其他的道路去寻找更大的图书馆馆藏书籍的地方。这时,我乐此不疲地去陕西省图书馆等,用自己的力量去奔波。听过《杰克和豌豆》的故事吗?魔豆生出的藤蔓,一直向上生长,直通云霄,通向天堂。图书馆就像那魔豆生出的藤,而我便是杰克。通向知识天堂的路是明晰的。梅贻琦曾说:“大学,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图书馆便是一座桥梁,接通大师之路。即使有一天没有大楼,亦没有了大师,但只要你在,你依旧屹立不到,那么大学四年就不虚此行。时常有人在抱怨,老师是如何没有水平,讲的课有多无聊。这时候,我总是在想:他们有没有去看过图书馆?如何没有,那么其实还是没有融入大学生活,进入大学的状态。我也曾经有过他们的想法,我并不怪他们,因为只是现阶段未能明白图书馆为什么如此重要罢了。 我才明白原来一直能使我不负韶关,不负年华的地方在这里,而且也只有你―图书馆。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李银银

http://mmbiz.qpic.cn/mmbiz/6xsuhALdNEr0ibLDATPbiaQoI0OyJzZP81jUpsBzUCDBCf1wr2YyIhQoqRTQ8D5ArKPDE0ZFSdicuP8ug1LJcbokA/0Ⅲ、
小荷才露尖尖角——燃情岁月,我与青春图书--宋天娇

http://mmbiz.qpic.cn/mmbiz/ibxr4UtUO8aYibbFtE2h8AAyng55ciaJk6nlQqTtUew8GkYLdBNgLzhJKibNCZItnHnMW8VaKfuYSxXrgWs1d0hBicQ/0?wx_fmt=jpeg

一.片段·受喜欢用雨后初霁草地呼吸中一样清新口吻书写校园中的纯白色裙摆与风中带着洗发水味道的发梢,喜欢用盛开鸢尾花一样妖娆热烈的词语描摹着偏激的爱恋与固执的愤恨,喜欢用睥睨天下的自负和你畅谈着胸中望不到尽头的金色城堡长廊与落日下洒满战士鲜血的瑰丽江河。甚至于,“最矫情的”,用失恋后晚上路灯下哭着大声唱歌的勇气与苦涩渲染的单调却默然滋生的孤独。凭着直觉具象化种种微小的情绪与细节的描摹,铺天盖地的华丽好像下一秒就要把所有的情绪都要包围。可是平心而论,这样的华丽会让现在的我生出更多的感慨——没有经历太多的我在如一方古井一样充满深意的经典中的语言与景象中无法切身体会,这是青春图书肤浅,却也是一种合适。二. 视角·授心理学角度来说,“我手心我心”是很有道理的,作者笔下的人物、情节都直接或间接地对作者潜意识中不完美的一种补充,江南在《龙与少年游》中说到,“一个作者哪能写尽世界上的所有人呢?写来写去,写的还是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无论是孤独还是野心,都是自己人生某个侧面的写照,这是我的局限与浅薄,但也是我的真诚……世界那么残酷,我们常常会被压得无法喘息,每个人都不是轻身上阵,而是背负了如山的重量在跋涉,对于年少热血的读者来说,有朝一日你们会明白在这个世界上你我共同的身不由己,能够压垮我们的不只是宿命、生死和孤独,也有金钱和势力这样的俗物,我们试图咆哮,但是没有人在意。”也许在燃情岁月中他就是一堆浇了冷水的废柴,可他就是想写。什么都不能阻挡他什么都不能压制他,因为他的辽阔的胸壑马上就要撑破他缄默的唇!也许在燃情岁月中她是一个又黑又丑的小胖妞,可她就是想写。什么都不能阻挡她什么都不能压制他,因为她敏感柔软的心已经为她温暖的目光注入力量!当时的我也是一个小胖妞,在青春图书的激励下都使我拿起笔杆子笨拙地写下一些幼稚的文字(当然不能称之为青春图书的部分)很多在生活中的“大伤口”“大感触”,为了实现我的“宏图伟业”,我浏览了很多资料,学会了很多写作方面的小技巧小知识,也教会了我如何认识自己。这些对我而言都是难能可贵的。如今看青春图书,感受也就更多了。所以有那么一个时候,就算再矫情,再浮夸,好像他写的你都懂。无论是正面中他书写的幻想,亦或是侧面中他一个人在自己都说不清楚的潦草离散人生路上的寂寥身影。不少人批评着青春图书的肤浅,嗤笑着幻想的幼稚无理。可这种在经历种种后不复青涩憧憬的眼光怎能理解幼稚无理中涌动着、将要沸腾的热血、青涩与勇气?这种情感,这种拿起笔的勇气或冲动,这种成长中浅薄幼稚的书写,都值得我们的尊重与珍藏。三.破立·证青春图书是什么样子的?很可能你会回答,肤浅,空洞,没内涵,矫情。远到唐代的传奇,明清时期的小说,近到诸如王蒙《青春万岁》等书籍,本质上都是当时的青春图书,诸如《封神传》、《四大名著》于当时有多“青春”,于当今就有多“经典”,通过这种类似摄影中“移轴”的手法来看,青春图书“鱼龙混杂”的特征始终如一,不能再没有接触的条件下去批评指责,指责也有没有了方向与意义。同时还有人认为,青春图书里就是小情小爱小打小闹,没什么内涵,红学家蒋勋先生认为,《红楼梦》中传递的反叛、代沟、偏执、无奈,都是不被当时严肃图书家所正视的主旋律,那些儿女情长小情小爱放在当时的社会,不见得有多么值得高深,我们没有出生在战争年代,在和平喜乐的一小截子人生中我们更加关注自身在生活中的感受,涉世不深,这是一个必然条件同时也可能是种局限,辛弃疾在词中说到“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但是无需担忧,“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我们在不停地“修正自己”,反映到文章上就会有主角的伤痛与成长,文笔、文风的变化,这是一个全新的感触,也是一个长跑,很多文章中的确没有沉痛没有回味,但这不代表不深邃、没有用,拿沙椤双树的《浮生物语》来说,她在每篇故事中都会讲述一个关于成长的小道理,和所谓的“经典”方式上笔法上差了很多,但是反响很好——她能够很好地被我们理解并悄悄地带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变化,这才是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这是一代人的一个年纪的方式。代沟本质上就是时代的差异,这种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难以沟通的争论,没什么意义。当然,如今青春图书留下这样的印象,也要归结于青春图书与碎片化、快餐化阅读,变得越来越商业化。作者不再是学究一般专心琢磨作品,胸壑变得火热,而是用更个性化的手法来面对读者的个性化,用迷茫的笔触来吸引迷茫的读者。商业化的问题,一是读者需求,二是现实性所迫,真有落魄如需要写信求接济的年轻时期的沈从文一样的人,只会被这个时代沉默地绞杀,当然,在商业化的“压迫”下,作家们纷纷如掘金一样挖掘新的创意、手法、风格,对图书的发展也是很有益的,阅读渠道的多样化是一个敏感反应读者意见的方式,这同时也是帮助青春图书成长,也是淘汰新老一代厌恶、做作的文章的方式。小荷才露尖尖角,青春图书有短长。我们是读者,更是作者。

德语院德语系宋天娇

http://mmbiz.qpic.cn/mmbiz/6xsuhALdNEr0ibLDATPbiaQoI0OyJzZP81jDYTckoPrfeX088lekl55f4B43DyAGgGfvtCXmEmg8KtLjtQ7yMLiaw/0Ⅳ、与书说--覃茜茜
http://mmbiz.qpic.cn/mmbiz/ibxr4UtUO8aYibbFtE2h8AAyng55ciaJk6niaxn9IecRXduhNlicgreUSWqK24fwicr7HK9VkuloKkm7ibVFB2XR0ZKHA/0?wx_fmt=jpeg


习惯了低头注视那一块与手掌差不多大的屏幕的人,知不知道还有另一种低头的姿态,意义与之迥乎不同,那是我所见过的最美好的姿态——读书。当你低头翻阅书籍的时候,指尖触摸到书页传来的凉意,你将它温暖,书页上文字的油墨被染上你的体温,每每翻过看完的一页,你感受到一个飘荡的灵魂的尘埃落定。继续看下一页时,你心中必定存有对上一页的想念。于是,就在不断的想念中,你看完了整本书。此时,你必会晓得它的温柔叮嘱,或是语重心长。而它,记得你曾用你那闪闪发亮的瞳孔与它脉脉对视,你曾将它的骨骼细细咀嚼,静静安抚它的灵魂,是你让它的生命有了意义。就是这样喜欢上读书的感觉,喜欢书的坦诚,喜欢书的不离不弃,白纸黑字,像极了一本书对你的承诺,庄严而又神圣。记得最开始读书的时候还是在上幼稚园之前,妈妈经常买那种报纸大小的幼儿画报给我,也许现在看来那还不能称得上是书。我更多的是被上面花花绿绿的图画迷住了,这使我早早的就开始了“临摹生涯”。后来等我大一点的时候,就开始看《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这类的书了,当然受幼儿画报的影响,也爱看漫画书和绘本。这一时期印象最深的是一套少儿百科全书,总共四大本,每一本都有两本薄字典那么厚,当时的我完全抱不动。记得很清楚是红、蓝、绿、橙四种颜色,后来一直放在玻璃书柜里都被阳光晒得掉了色,只可惜实在太厚,至今也没有勇气把它全部看完,但是通过它,我所知道的世界开始变得广阔又神奇。也看科幻类的书,讲的都是外星物种入侵,要不就是机器人大战,当时只当是好奇心驱使了。接着,我又看了张爱玲、苏童、余华和三毛的书。看三毛的那些年纪,佩服她作为一个女人的坚韧勇敢、向往自由,立志将来一定要像她那样独自背上行囊去很远的远方流浪,去看看别人看不到的风景,遇见别人遇不到的人,然后嫁给一个不再让我流浪的人。现在想想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人只属于三毛。后来,又看了余秋雨,被他的那些生造词弄得头疼,索性就放弃了,以至于现在床头还摆着他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再后来是铁凝、贾平凹、史铁生,最喜欢的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里面的每个人与地坛之间深深浅浅的情愫想来总是温情款款,也许史铁生对于死亡的思考才可以称为深刻完满吧。再后来,我开始接触外国文学,看雨果、契诃夫、巴尔扎克。也读诗,读海涅、普希金和泰戈尔。刚开始的时候接受不了外国人的说话方式和思维逻辑,觉得很费脑筋。完全没想到后来读得多了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国家什么的完全忽略,像日本的东野圭吾、村上春树、渡边淳一,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葡萄牙的若泽·萨拉马戈,加拿大的爱丽丝·门罗……还记得读完《追风筝的人》,在宿舍哭得稀里哗啦,直到现在一想起哈桑的死还是隐隐作痛。此后开始关注诺奖,关注获奖作品,有幸读到了很多震撼人心的好书。为了有时间读到更多的书,有段时间,几乎是碰见什么读什么,其他的都不管不顾,看到哪里摆着书就拿来翻,不按时吃饭更不按时睡觉,整天都像闹了“书荒”。要么就整天泡在书店里,扬言要读完书店里所有的书,好几次被书店老板以打烊为由“请”出去,因为我只看不买。因为那段疯狂读书的日子也结识了几个“书友”,彼此看过的好书会互相推荐,或是我们买了书就相互换着看,还规定过生日时礼物一定得是书,看完一本就在一起交换感受。说实话,我读的是最少的了,他们几个读的书都要装好几个书柜了,所以我也是最晚近视的一个。虽然现在因为大学联系的少了,但是这段因书结缘的友谊至今想来也是弥足珍贵的。书读得多了,自然而然会有些小怪癖。我有一个“书友”,她极其厌恶折书角、做标记,他的书看完也必须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和新的一样。她自己厌恶,看见别人折书角也是要管的,认不认识总要上去说两句,八成她是有强迫症。因此她的书都是“千金难借”,就是借了也得小心翼翼。我和她倒是恰恰相反,折得越多我越是有一种满足感,我还喜欢涂涂画画,所以每次免不了被她说几句,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友谊。还有一个爱做读书笔记的朋友,爱到什么程度呢,他写的读书笔记比书本身还厚,不仅是读书笔记,他还爱写个批注什么的,所以他的书一翻开就是密密麻麻,整的和高考政治笔记似的。虽然都各有各的癖好,但是和他们这些爱书的人在一起,我感受到他们身上的光芒时时刻刻在照耀着我,也使现在的我受益良多。现在还是会看书,但那样“啃书”的日子已经不在了,也厌倦了看大部头的长篇。对于书的感情仅限于短篇小说,在那段光辉的时间坐标里,读散文,读诗歌,不想淹没于万千人的脚步声中,或是成为碌碌蝼蚁中的一只,也不是为了和某个人告别,只单纯爱上读书时的宁静美好,爱上手指翻过书页的声音,像是在指尖开出了一朵花。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覃茜茜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TA3OTExNQ==&mid=205870051&idx=2&sn=12e392dd171cff7259b6c82a005a868f&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科杯”征文大赛优秀奖、参与奖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