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码头论坛_LOGO_广告语_名字_征文_歌曲_包装_景观_文创征集网

标题: 两个被江南水乡临幸着的文学宠儿 [打印本页]

作者: 方舟    时间: 2015-7-5 15:07
标题: 两个被江南水乡临幸着的文学宠儿
几年前,我在湖北阳新上中学,总是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与作用不太受用,更不说是在一个国家贫困线上的小县城里怎么去寻找文艺的扩大和人文的推进发展。高中时候我读书是不太认真的,经常去图书馆看书,而不是在听老师话到教室里自习,做数理化。许些友都会见到我使说一回:怎么选了理科了呢?要是文科,你一定会很很大的造诣的。至今为止我还没来得及回想一些东西,生活将紧追不舍。使你没有了空余闲乐的时光了。

还有几回,常听到高中高三的语文老师对我说:“赶快做题吧,等你上了大学,一定会由许许多多世间让你写作的,现在不做题,考不上好的大学,竹篮打水的空是不?”我依旧很倔强,对他笑了笑而已。该做的事情,丝毫没有“收敛”的感觉。究竟还是人性,也是今天,还不会想明白的为何不那样做。说一开始可以上重点大学的好学生,就那样放弃了机会,这样的语言,真是刺耳。

我依旧丝毫没多大感触,人性就任性了,真的不曾说要后悔吧!谈文学,高中年代,图书馆被我翻了个底儿朝天,还是没来得及什么,成为作家的。说起,也不为怪事,人生总是一段段很长的路,习惯了,就自然了。

不说什么荣华富贵,只想一种简单的生活,写几个字,偶尔趁着兴子,小心翼翼地向杂志社投稿,到是一种淡淡的乐趣,也无关是否要被选用的吧。人都喜欢阶层性地看一些东西,真是受了韩退之的想法,什么术业专攻,闻道先后的理儿。我倒不在乎这些类的套儿。

这里就有着十分奇迹的时光,我身边是有着不是文学院的学生,然传承着文学真正脉络的人的。这样自然很奇妙,真是令很多人文学者想到,文化的开放程度与心灵的关系愈来愈大。努力的成果垫在天赋的基础上一定格外美丽。

故乡黄石有一风景区是仙岛湖,这里风景优美,山灵水秀,孕育几个有成就的学界精英也不是不可以的。12届阳新一中毕业生尹晓政治就是其中一个例子。不仅他,还有他的妹妹尹锦,语言功底上丝毫不比任意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专科大学生逊色。真是水乡多诞才子佳人。其文平实自然,清单而坚韧。尹锦则轻涩而深哲,意远而情近。诗歌,散体,都在我所历经过的文学爱好者甚至基础作家之先列。得天独厚,不可不为之奇迹。而兄妹二人皆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哥哥大概是暨南大学人文学院法学专业,而妹妹则是医药大学的外语系专业。两位作者作品风格各异,我平时忙碌时,念上一两段诗文,首选自然是晓政与锦的作品。在诗韵中锦做得很“通情达智”,注重生活中的哲理,以诗为载体,深情淡雅为思路,走得安稳而平宁,可谓之新诗坛少有的才女。

都说水乡里依旧存留着一种柔软的文化,我大概领略到了那么一点点吧。许多晓政的作品不仅仅是传统的纪实,更是生命在最最平凡的时刻里拥有清凉温润的见证,有时,并不需要解释太多。文学院的学生不是作家的发源地,正是心灵的相许才能孕育一片片文学之花百相竞技,这些才是真正的例子。不能复制,没有虚伪,存在的,是最最真实的乡土情,伦理意,生命真,师生谊等等或内或外的灵秀与朴实,真翠与自然,快乐与清淡,伟岸与崇尚。这是作者尹锦的诗选:

《冬天里,一朵云》

文/凝眉

如果可以,谁不想

谁不想,做秋日里的,一朵云

秋日里的,一朵

洁如梨,净似雪的云

可以,娴静的,优雅的

也可以,慵懒的,随性的

悠游于那一方蓝天

随性的

飘过那一溪纯净的泉

说不定,

说不定,还会

映在你的眸子

凝在你的心上

还会,还会容我

容我轻轻地,浅浅的





一首极其简约随笔写成的诗,期间蕴含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敏锐与细腻、深刻与自然、淡雅与智慧、开合与封禁。这是辩证的人文景观,是精神产品的尤物,绝不是夸大其辞。

作者诗歌塑造的意境意象超越实物而存在了,没有失落,没有欣喜,在平淡自然的生活中感受与理悟文学中宁静志愿的氛围与气度。

听说这是三国着名文学家诸葛孔明文《诫子书》中的化用,其实这里无关化用还是创造,其所带来的文学艺术效果是不可磨灭的。整首诗,丝毫没有热烈的感情,但句句着情;没有丝毫结构,但整体从来没有散合的状态。语言与层次,都在自然中谋和。没有花枝招展的建筑,但不缺乏形意身深的意蕴。“在这里,如果可以……”欲言又止,首句就是塑造美丽与秀气的空灵意境。但又不依大多数诗人写家那样,全是空中楼阁。在诗的国度里,锦从来不做虚假的填辞来遣时送光,忽韶悠华。

全诗的语言在重复着,用寂静来衬托喧闹,又从复杂多元中寻找单一,浅写几个普通的意象“云、秋、梨、雪、蓝天、泉、”。有机地结合这么几个或动或静的物质与非物质,一起上台演出了一幕深情的“别离”。最为突出的是,这别离,没有“执手相看泪眼,望无语凝噎”般的依依惜别,也没有“如今海内穿战斗,田横墓下益堪愁”壮志云心。只是写了,为诗,为人,也为平凡中生命对自然生活规则的探讨与分析,其魂灵直击婉约派诗体的弱点,诗人写作时根本没想过太多复杂的东西,不用去效仿任何人,也不拘泥于任何人的对错,只是对自然,对生活,对生命,阐述一点点,作为个人或者方外之事的一种小小点滴的交接。

从语言上可以胜过很多人竭斯底里地呼喊,在平淡中阐述生命的真理,只是不依不饶,不悲不喜,简约地看待生活,作为人,与万物的合而为一。深承尼采与庄子的无为反无为哲学。

这首诗无法细致入微地讲清楚。读过这诗的人,无不为之无限沉思,作者会是什么的人呢?简言之,盖都会得出同而不离的答案。作者定是集优雅、智慧、清丽、朴素、自然、仙灵、深邃、明媚、天真、幻想、执着、坦然、平淡、宁静、致远、淡泊等天下人中可具有共同优点和性格一身的诗样的人。

诗是语言所组成的人的灵魂,每一首诗,都蕴含着生命在某一刻最真实或复杂或简约的心灵感触。诗是文学的灵魂,语言和意境共同把握魂灵的中枢。结构和建筑产生诗的特色和流域性质。然而这首《冬天里,一朵云》看似婉约,实则豪放地很。你看不出具体流派,却在语言和思维上占据有许多思潮和派别的优势。

远远近近,生活都在变化,作为,零碎也好,完整如何。我们都只有看着几万个日子东去,听着几回戏曲,在悠远而平寂的岁月中,探寻少有的痕迹。

我们看晓政君这首诗:

今天没有风,湖面很平静

文/晓政

什么都没有

我只有一个不好不坏的心情

阳光像知了一般躁动

身上只有嘈杂的声音

冬天湖水开始干涸

潮水退出浅滩,留下一道持久的吻痕

椰子树作一次舞蹈,表演着千手观音

阳光偷偷穿过透明玻璃,睡在我的桌面上

和几本书,一张白纸,还有一首未完成的诗曲

说着我听不懂的言语

木架子旁,缠绕着的几株炮仗花

不知几时会开放

再过五十天,就要过年了呢

今天没有风

湖面很平静

一幢摩天大楼

深深插入蓝天的心脏去

具有灵性的文章同人一样,在诗的国度里,得天独厚,我们只怕出了羡慕,什么也没有。

究竟是兄妹,语言和风格,艺术特色的深入浅出,近乎一脉相承。晓政诗特点格外曼妙,清淡的语言,能在诗歌风格上,表达一种疾迅世界中的慢意。

从诗文可看出,晓政诗多一份静然,宗教思想与儒家思想同时涉猎。

如果我没有记错,这首诗诗作者2014年阳历十二月三十一日所作。此时作者深处异乡他地,思乡之情悠然飘来。

诗歌塑造了生活中常见的“阳光,知了,湖水,浅谈,椰子树,千手观音,玻璃,桌子,书,白纸,木架子,炮仗花,风,摩天大楼。”等一系列优美的意象。诗人塑造场景,信手拈来,层次结构也很鲜明。表达了诗人对现阶段生活的一种深深感触与自然万物的无心禅理相融合。诗人每一个词,看似在写心情,实则是在一种现阶段大学生面对城市文明的无奈与不太适应。在每一处景色展现中,都表达了,快速发展的城市文明,充满了无情与残酷。诗人最后一句幻想,大概会在哪一天:“今天没有风,湖面很平静,一幢摩天大楼,深深插入蓝天的心脏去。”在最最平静的环境中自然与社会的较量是归于蓝天。真没想到,诗人心中寄望“蓝天”能够给予那些无情的“摩天大楼”以适当的惩罚,不说是自然的后盾,且说是上帝的命令还是悯恤。

在诗人心中,平静其实不平静的。之所以平静,那是塑造即喧闹的客观环境。经济社会大发展离不开文化的转型,但本质是不能够改变的,文人的文学创作,不能停留在表面上的侬缘我愁上,真正的诗人是具有深刻的思考,关心国家文明,关注人文事业,关注社会形态发展,在人民的角度上思考关于人学当中所存在的一切可以存在可以决定或者更加复杂的问题的。

读过晓政君的诗不多,其诗集都在网上留存,不知有意向出版否。可惜我上网时间不多,只能偶尔翻开前几年的信件记录,看几段关于人生愁闷的东西,倒也可以赏心悦目,是为乐事。若谈起宠儿一辞,到是极为真实。

也不多展开多少论述,说来惭愧,自从毕业以来,就与晓政兄妹失去很久的联系。天南地北,我相信,无论在学界还是在文学界,无论是科研还是从事行业上的基本工作,晓政兄妹二人,一定是很优秀的。两年前,我收到几家出版社的消息,说愿意和我合作出书,那时候大概我还与尹锦君有联系,曾想,这般样似乎不太合适,但凡着书立说有成就者,多半在三十而立时刻有为,那时不过弱冠之年,何尝过于急切,岂不坏了出书精神。辞出于锦君所言。当时大概名利心过重,也执念多了,就有些糊涂想法。

而今时过境迁,在文学上不谈什么造诣,也不去细数获几次文学奖,只是想起人生无常,没有止境的竞争趋势在社会上相互压榨。一个大同主义的社会理想离今天太遥远,也许几万个日子悄然消逝,也许不过后来几许时光,人也没来得及告一声别,时光把你摧残地粉碎。这只是一种预想。一个诗人,或者一个作家,对生命的永恒,对人生的向往,思考得是最多的。做作没有丝毫意义。

一年一年老去,似乎面对青春说得太严重,其实,转瞬间青丝白发相互拜访也是常有的事儿。

之所以谈起晓政兄妹的文学才华,对江南水乡也不是那么严肃。湖北东南长江港口城市黄石市隶属江南,也多只是个名头。江南一次,广义分析,有水的地方,优雅自然,灵秀清澈的美也就可以称之为江南水乡了。这里真是奇迹。少有这样一起面对文学,这样热爱的。我曾考察过长江黄河流域很多所高校办学与文化程度,看过很多现当代名家诗文,真正能达到晓政兄妹水平的,几无几篇。想来忏愧,在文学院呆了一年多了,也没看得几篇触目惊心的文章,每一天冲斥着忙碌于喧闹,整个城市,都在相互嘲笑,更不要说人文的欣欣惊绿了。

最近每天浏览几遍文学院图书馆构造,一些新书,一些旧书,肩并肩一起相互聊天。它们大概真的很寂寞,除了四目相对,在历经经典热潮的年代,时代风吹走了人文,时代主义吧人们最本质的思维意识封禁,颠覆了起来。

前两个月,我准备建议学院馆长推荐一个管理员,负责日常的新书整理和推荐工作,单独作一个新书品论展览,可以供应一万多师生共同欣读,又辗转想找到文学院党委书记,看看先从文学院开始怎样?究竟打消了这个年度。这个念头是我去年寒假自深圳飞往武汉途径广州时在市图书馆所看到的方案推行。究竟中部地区与沿海地区还是有距离的。从经济到人文,还真符合了社会主义基本内容呀。

读书写作多数情况下体现了一个人的思考出发点。中学年代我和尹锦在阳新英才念书。君选文科,我选理科。当时也没什么交集,直到后来认真了解到熟悉,三年如一日地在文学这片领域里风雨飘摇。我是十二三岁便开始想大学要进文学院,成为一名作家。到时以为君也会报考文学院,后来得知,非我所料。君报了医学。晓政大概是法学。后来晓政妹妹又从医学改为外语,学习语言,我想无论是法学还是语言,都在文学的囊括之内,也算不得阴差阳错。十五六岁时刻,到今天青春迟暮,想要找回一种明媚忧伤的机会,都不存留下。只觉得,十几年,都在荒唐,从读书,到适应工作,再到读书,都是一个共同的思绪,毫无条件反射感。十八岁的高考心绪,在数不清的那样熟悉而又陌生的明月之夜,觉得我活得好远,好远……

大概三年前,历经一场人生的转折,想自主创业,真是走的路多了,方向变得模糊,时至今日,出了惭愧,我一事无成。

清风明月,不听远近。其实,我们的好坏,是无关每个人的,把一切情感,隐藏起来,说不定会写着写着,丢失了盲目,拾起了信心与勇气,你就成功了。最后祝愿两位在文学道路上寻根摸索的幸运之人,永远不迷失生命的方向,祝福!

2015.6.9

湖北十堰茅箭区






欢迎光临 征集码头论坛_LOGO_广告语_名字_征文_歌曲_包装_景观_文创征集网 (http://zhengjimtc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