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码头论坛_LOGO_广告语_名字_征文_歌曲_包装_景观_文创征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品牌观察] 中国设计,能为大众生活带来什么?

[复制链接]

4万

主题

4万

帖子

14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36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7 21:26: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报记者  严长元

    新中国第一台手扶拖拉机设计者、92岁的黄敏老先生坐在那台1958年武汉柴油机厂出产的早已生锈的机器座位上,虽已经有些耳背,声音也有些颤抖,但两眼炯炯有神,难掩兴奋激动之情——他的设计曾经改变了中国千千万万乡村大众的生活,仅此足矣。设计,就像食物中的一粒盐,缺之无味,却也需要融入生活之水的智慧。
    1月9日,由文化部、广东省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在深圳开幕。无独有偶,关注“设计之变”的2016上海艺术设计展次日开幕,而在前一天,以国际工业设计为主要对象的“首届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在中国美术学院启动。
    设计炙手可热,设计无处不在。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中国设计应该拥有怎样的文化标准和价值判断?在现今的消费社会,设计是否惟利是图,该往何处去?在学习和模仿西方工业发达国家设计经验的背景下,中国设计是否有自己完整可贵的现代性探索?以“设计·责任”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 ,借助案例展、文献展、论坛等形式,力图从文化角度构建一个国家级的专业平台,引发、推动各界对于中国设计责任担当的讨论与思索。

    观众在“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上参观展出的家具设计作品。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关于大展:改变的背后
    “我感到与上届不同的地方,是设计在慢下来、沉下来,从原来的比较青涩,转为比较沉稳、细腻、稳定的状态。这也是本次大展的一个主要基调。” 策展人之一的史建表示,“从建筑领域来讲,可能没有那么多像上届那样有世界级影响的设计,但是更多是发生在乡村、城乡接合部,更深地沉入到社会当中去,尤其是社会底层、边缘。”
    与3年前相比,本届展览呈现了三个“不一样”:一是主办机构扩容,显示了地方政府对这一平台引导和示范作用的价值认同。二是展陈方式与内容变化大,将建筑设计和服装设计纳入其中,涵盖7个设计门类,同时“案例+文献”的呈现方式,既促进理论上的梳理,也通过案例呈现设计背后更深层的动因,突破设计门类的局限;三是公共艺术专题的加入,尤其是在中国城乡建设实践当中将公共艺术和设计联合起来,共同产生作用,从而在一定层面上引发对于艺术与公众生活的关注和讨论。从上届的“时代·创造”到本届的“设计·责任”,既是主题的延伸,也进一步突显了设计的时代立场与价值观、设计师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自律等问题的重要性。
    这一届的主题“设计·责任”,是当前设计界很前沿也很敏感的话题。对于尚处于发展时期的中国设计,今天大谈设计责任,是否为时过早?这,恰恰反映了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国家级设计大展的主张,即设计在中国未来发展的价值主导。在当代中国,强调设计责任具有新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发展具有自主风格和知识产权的“中国设计”,是中国设计的使命所在,是一种“大责任”。另一方面,它是追求社会公平的核心价值最具体的呈现,设计同样也要以人民为中心,在设计的哲学本质中,没有完全自我的不考虑使用者的设计,因此,为社会发展做贡献,既是人类进步的一种天然义务,也是设计责任的超越性所在。
    “设计大展呈现的是近两三年中国设计在各个领域所呈现出来的一些成果与思考。但为什么是它们?这与中国设计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有什么关系?通过大展的梳理,会使我们对当下中国设计与公共艺术有一个合理的判断,同时也能够寻找到中国设计和公共艺术发展的文化逻辑。”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诸迪表示,推动中国设计健康地、持续地为我们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发出自己的声音,体现出更多的价值,是策划和举办中国设计大展的初衷。从政府的角度,是希望能够搭建一个平台,使设计师、服务对象以及社会各界,能够在此充分地沟通和交流,促进中国设计整体提升,促进“中国设计”这个品牌的建立。
    关于文献:梳理和启示
    本次大展包括设计案例展、设计文献展、公共艺术案例展、公共艺术文献展和论坛5项重要内容。案例+文献是本次大展最主要的叙事方式。两者互为补充,既有理论层面的梳理,也有实践方面的案例,体现了国家级大展所应具备的学术追求。包括杭间、许平、史建、俞孔坚、毕学锋、吴海燕、王中、孙振华、马钦忠、陈湘波等在内的强大策展团队,为这个体量巨大的展览投入了大量智慧和心力。其中设计案例展从社会创新、品质生活、传统再生、生态和谐4个方面,汇集200个案例300多件作品,涵盖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空间设计、建筑设计和服装设计等门类,系统展现了设计师们在中国社会深层变革过程中的思索和实践,强调设计的社会责任,关注民生问题。公共艺术案例展则围绕公共艺术与国家形象、城市建设、人文关怀、公共生活等方面的关系,呈现了近10年来全国范围内遴选出的20多个公共艺术优秀案例。其作品形式不局限于雕塑、壁画、装置、景观等静态性公共艺术,还包括公共艺术计划、公共艺术节等动态复合型公共艺术,在展示丰富形态的同时,探讨公共艺术跨界的诸种形式以及介入社会文化、城市空间、大众生活的多元可能。
    设计和公共艺术的文献展尤其令记者印象深刻。5年筹备、400多人参与、原始素材数百万字,重点征集了400余件实物、模型、图稿、文件以及30余段视频等文献资料……这些数字共同支撑起以“现代设计在中国”为主线的文献梳理。“我原来写了很多关于设计理论的文章,但是通过筹备这个设计文献展,我突然发现,其实我更愿意关注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命运,这一批人是怎样走到设计这条路上来的,他们的经验如何形成。从这个角度讲,这里每个人的故事,都在对我们讲述一个真正的设计发展历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策展人许平感慨地说。
    长期以来,我国现代设计史学术及相关的教育研究中十分缺乏对于中国现当代设计史的本体关注。有专家指出,表面上看,研究的缺席是由于中国现代设计基本史料缺乏积累,但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对这种据中国本土条件而生的“设计”形态及其创新价值缺乏理性的认同。本次“中国现代设计文献展”,以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35年来现代设计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发生发展的基本线索为主体,选择了影响新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关键性事件、人物、文献进行展陈,同时将这一发展主线置于20世纪世界现代设计史的大背景及中国经济社会变革发展的本土背景中予以呈现,以此解读当代中国设计发展的基本轨迹。从新中国国徽设计到上海牌手表、海鸥照相机、永久牌自行车,从动画片《大闹天宫》到景德镇陶瓷,从中国时装到奥运景观,这些设计图稿和实物以相对“原生态”的方式开放地呈现相关研究文献,也是一种有意思的尝试。
    “公共艺术文献展”通过作品案例、政策法规、论坛会议、高等教育、著作论文和组织机构等维度,梳理、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历程。虽然这一梳理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但是这个平台所呈现的阶段性成果,也开启了广泛听取各界意见从而在未来进一步完善研究,推进中国公共艺术理论建设和实践水平的大门。
    关于主题:现状与责任
    “肯德基早餐出现了皮蛋瘦肉粥,麦当劳也卖盖饭了。”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发现,过去所谓高大上、新奇怪的品牌变得平庸了,连肯德基的茶杯上都印了一句广告语“为中国而改变”。他认为,设计的伦理发生了变化,过去总想设计出让人想象不到的东西、感受到不可思议,超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如今的设计需要并正在回归日常生活。“我们需要把中国日常的生活经验凸显出来,需要一种日常的美、生态的美、和谐的美。”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自归国后,一直致力于景观文化的研究和景观设计的推进。他认为,设计是生存的艺术,没有什么“责任”比创造秀美山川更伟大。通过景观设计致力于城市雨水管理、湿地净化系统等,就地取材,推进建立在生态环境和本土概念基础上的研究,建设“美丽中国”。比如在他做的一个家园设计实验中,通过收集太阳能、雨水,并引雨水入室,将室内绿植墙变成空调墙,同时20平方米阳台每年可收集25吨雨水、生产32公斤蔬菜,同时另一个阳台变成花园,现在变成了一个参观点,老百姓可以去参观学习,来改造自己家的阳台。这是可生长的室内空气净化系统。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策展召集人杭间表示,如今我们迎来了一个真正设计关怀的时代,“小,是一种比大、宏伟、崇高更值得称道的关怀和价值”。他指出,中国的设计传统里有非常深入细致的对人与造物、人与自然关系的描述。但是在今天,人人熟悉的所谓“设计以人为本”在变成一句时髦用语后,却被口号化、商业化抽象掉了,是需要检讨的。因为中国设计的问题,实际上都与环境、消费社会密切相关。所谓“设计·责任”的“人”是设计师、是开发商,也或者是产业经理、资本持有者以及每位消费者。“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如何在社会大系统中获得自省式救赎,来超越这个实际的生活,是考虑设计和社会关系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杭间表示,注意到此,将会有益于中国设计向着更合理、更长久的方向去发展。
    “我学了这么多年设计,最终能够给今天的中国大众带来什么呢?”从中央美院的视觉传达学策展硕士毕业后,周子书在中国美术馆工作了5年,主要从事展览设计等。有一天当他问自己这个问题时,竟然非常失望,于是辞职自费去英国读第二学位:叙事型空间设计。此次工业设计部分的参展作品,选择了他的毕业设计——“地瓜社区”北京地下室改造。周子书在北京租了两个15平方米的地下室房间,与邻屋的人们一起喝酒、吃烤肉串,交朋友,在地下室改造的实践中,他体会到设计还是一种媒介,一种能创造沟通交流的空间,并能为大众所接受的新的媒体方式。
    无论是设计回归生活、回到日常,还是回到中国设计经验,回到大地、回到自然,除了对设计进行反思外,当下更呼唤、倡导一种新的价值观。这也是本届大展所关注的设计的社会责任及其背后的人文关怀和文化思考,主张通过人人都能享用好设计,确立和倡导中国式的生活价值,促进中国人整体的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升,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具有建设意义的途径和方式。

http://epaper.ccdy.cn/html/2016-01/17/content_171321.htm#rd?sukey=7f8f3cb2e9b0da45197877fe3dc2ad6465042560c2ef6f2b3c4e7e65351f1f786be51a6d65cea2f5e1f137a750c13bdf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征集码头网http://www.zhengjimt.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征集发布|征集码头 ( 皖ICP备2021000921号-1 ) 

GMT+8, 2024-11-30 12:37 , Processed in 0.396279 second(s), 2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