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码头论坛_LOGO_广告语_名字_征文_歌曲_包装_景观_文创征集网
标题:
300元 西南大学第三届学生诗歌散文征文大赛
[打印本页]
作者:
方舟
时间:
2017-10-29 06:51
标题:
300元 西南大学第三届学生诗歌散文征文大赛
音乐和文章更配哦
霜序良月,素节云淡
此位相逢,临风三弄
佳作常出,知音稀有
风雨不借,飘飏任由
从来痴,自此醉
旧日因,今时意
闲田开小径,野水泛长澜
笔锋惊沧海,文意照阁楼
双手来去成新器,一吟风流入古楼
桃李杏林花似锦,秋水文章不染尘
泱泱大国,文殊意狂
咫尺成思,万里无间
阳春雪里唱新曲,日暮江上闻竹枝
心存高念神自贵,笔点绮语意总澄
乘风追意,万里绮席飞歌婉
御墨洒宣,三声玉竹笔迹新
值此青菊初绽,华星秋月之际
吾辈自不负才子佳人
特举办2017年西南大学
“笔临万卷 文含匠心”第三届学生诗歌散文征文大赛
征文主题
(择其一进行写作)
主题一:“美”美,即美好、美妙也。天地之美,是甘也,珍也,丽也。充实之为美也。
民富而国强,乃一国之美;梅曲而竹直,属万物之美。才高而性劭,赤子之心肠,实为今日你我之美。
落日自辉煌,大海壮阔之;沙漠自神秘,雪山巍峨之。历史沧桑,国家昌盛,吾辈探索求真以自美之。
主题二:“起点”生命不止,追求不息。你我环绕着一个圆圈而行,越接近终点也就越接近起点。
是否?大地滥觞于一粒尘埃,生命始于一颗跳动的心脏;黑暗源于一瞬宁寂,梦境从一场光怪陆离的风暴出发……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人生的每一个起点,都将出现在灵魂漫游的此刻。
参赛对象
西南大学在校学生
(主校区、荣昌校区、江北校区)
时间安排
征集时间:10月28日-11月16日
评审时间:11月17日-11月23日
征文要求
①为参赛者原创且未经发表的作品,每人限投一篇,不得一稿多投
②体裁仅限于散文和诗歌。散文2000字以内,古代诗歌需注明用韵情况,现代诗歌30行为宜,组诗例外
③主题突出、结构完整、内容翔实;文笔流畅、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敢于创新
④内容需紧扣时代主题,立意新颖,健康向上,时代感强,弘扬爱国、成才主旋律,展示当代青年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⑤参赛作品标题需为“黑体字、18号、居中”,正文为“仿宋字、12号、行距1.5倍”;尾段另起两行,注明作者“姓名、年级、学院(部)、手机号码”
征文方式
参赛作品,以Word文档(命名为“作品体裁+作者姓名+作品题目”)附件方式,于11月16日17:00之前将参赛作品发送至电子邮箱:
taoyuan1956@163.com
奖项设置
①本次大赛分为散文组和诗歌组,分别设置特、一、二、三等奖各1、2、5、8名,优秀奖若干。对特、一、二、三等奖颁发荣誉证书及奖金300/200/150/100元,对优秀奖颁发荣誉证书及奖品
②获奖作品将在《西南大学报》、西南大学文化素质专刊《雨声》及桃园文学社社刊《桃园》上发表(如因作者抄袭带来的版权纠纷,由本人负全责;参赛者享有自己作品的署名权)
评审专家
古代诗歌
黄大宏, 重庆国学院副院长,西南大学期刊社副社长、文学院教授
杨理论,重庆国学院副院长,文学院副教授
赵天一,文学院古代文学讲师
现代诗歌
李子荣,北碚作协副主席,文学院教授
梁笑梅,中国新诗研究所教授
余祖政,中国新诗研究所讲师
散文
董小玉,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新闻传媒学院教授
王晓冬,文学院副教授
徐茜,文学院现代文学讲师
马泰祥,文学院现当代文学讲师
联系人员
桃园文学社 姚雅雅:13101393823
「西南大学桃园文学社各网络平台」
官方QQ:1298746414
官方微信:西南大学桃园文学社
新浪微博:西南大学桃园文学社
组织单位
主办
西南大学党委宣传部
西南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
共青团西南大学委员会
西南大学教务处
西南大学文学院
承办
西南大学桃园文学社
雾城丝雨,扬歌催诗
白水澌澌听古今,云山群客待书至
截稿日期:2017年11月16日 17:00
taoyuan1956@163.com
我们诚意期待您的投稿!
主编:李凤玲 陈小娅
执行主编:商红阳 徐畅 吴秋林 幸荣芳
责编:吴秋林
编辑/排版:幸荣芳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509230986&ver=481&signature=zlUpt39lR2fxl4iKAe4b3t1dWMm2FMO14UFy21sIlfyXnnayGTEsAfK4udncOWCFANRi2zfzxRd300LHMeOOsknYClcHalWsgJOILpZBUZaHXRl95hzD1FMAAdQFuPc5&new=1
欢迎光临 征集码头论坛_LOGO_广告语_名字_征文_歌曲_包装_景观_文创征集网 (http://zhengjimtc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