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码头论坛_LOGO_广告语_名字_征文_歌曲_包装_景观_文创征集网

标题: 5万元 保康县蜡梅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征集 7,6 [打印本页]

作者: 方舟    时间: 2018-6-11 07:32
标题: 5万元 保康县蜡梅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征集 7,6
保康县位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中心地带,是早期楚文化发源地。东依襄阳古隆中,南接宜昌大三峡,西交神农架,北与十堰武当山毗邻。全县版图面积3225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261个村,人口28万。县城坐落在荆山脚下、清溪河畔南北总长10公里,东西最宽处约2公里,现状建成区面积5.6平方公里,规划控制区面积17.2平方公里,城区是个典型的带状城市。蜡梅公园拟建地块位于保康县河西蜡梅基地,规划用地面积约410亩。为确保蜡梅公园规划方案更优秀、更科学、更合理,现就方案征集活动公告如下:
一、项目概况
建设蜡梅公园、发展全域旅游,是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生态建设,提升城市品位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县委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县政府十件实事之一,着力把蜡梅公园建设成为主题特色鲜明、参与互动程度较高、充分体现保康地域特点的城市公园。
二、设计要求
1、确立蜡梅公园的整体定位,提出概念性规划方案,明确规划结构,突出特色塑造;合理安排景观节点,突出重点节点的概念设计效果。
2、提出蜡梅公园设计意向、建筑整体风貌、色彩及重要节点概念设计效果,植物搭配做到四季有花、四季有青、四季有香。
3、结合节点布局,统筹考虑交通组织、旅游标识、市政等功能设施。
4、结合景区及节点布局,统筹旅游线路规划,组织旅游线路,在规划设计中坚持旅游和休闲统筹结合,以旅游为主,市民休闲为辅,兼顾生态、经济效应等。
5、在景观照明规划方面,明确照明规划的意向,建设美化、亮化、绿化亮点。
6、注重保康本地文化要素的植入,彰显楚文化特色,坚持室内室外相结合,突出教育功能。
7、要注重生态保护原则,充分保护现有资源,公益与效益相统一。
8、参选作品应当富有创意,要符合保康总体规划和新区规划,设计深度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三、参赛人资格
1、在中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注册登记取得营业执照;
2、同时具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以下资质:
(1)城乡规划编制甲级资质;
(2)建筑设计甲级资质;
(3)园林景观设计甲级资质。
3、建筑设计项目负责人应具备一级注册建筑师或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主持过类似项目工程设计;
4、企业近五年内完成过类似城市绿化工程规划、设计项目业绩。
四、参赛手册的获取
凡有意参加者,于2018年6 月6日至2018年7月6日(法定公休日、法定节假日除外),每日上午 9 时至12时,下午15时至18时,在保康县林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持授权委托书、被委托人身份证和相关业绩证明文件获取参赛手册,原件不能留存的,同时提交加盖公章的复印件。
五、参选作品的递交
(一)递交参选作品的截止时间详见附件,地点:林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二)方案评审时间详见附件。
(三)逾期送达或者未送达指定地点的参选作品,征集人将不予受理。
六、其他注意事项
(一)本次方案征集项目设一等奖1名,奖金5万元(人民币,下同);二等奖1名,奖金3万元;三等奖1名,奖金1万元;
(二)参赛者报名参赛项目数量不限。
七、知识产权
参选获奖作品的著名权(版权)归参赛人所有,在方案征集结束后征集人有权在项目范围内使用获奖作品方案。
八、备注
1、报名时须携带以下资料(提交的所有报名资料一律以中文为准):
⑴法人授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人有效身份证件;
⑵企业简介、设计团队介绍;
⑶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境外公司提供当地注册文件复印件)、企业资质证书(境外公司不适用);
⑷设计负责人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境内设计单位拟派项目负责人须具备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境外设计单位拟派项目负责人应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
⑸业绩清单(内容包括委托方名称、项目名称、项目地址、项目规模、主设计师姓名、设计是否实施等),企业及项目负责人近五年内提供类似设计业绩证明材料及获奖业绩证书等(提供设计合同或中标通知书的复印件);
⑹承诺书
以上材料报名时须携带原件备查,留复印件加盖单位印章,A4纸装订成册;材料所涉及工程应附照片或效果图。
报名截止后,征集单位将组建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将根据报名单位的综合实力、相关项目经验、拟安排实施本项目的设计人员资格等综合情况,确定最终入围参选单位参加本次方案征集,并发出入围通知,未入围者恕不另行通知。
县城区蜡梅公园建设工程指挥部
2018年6月6日
编辑:雨落花台






欢迎光临 征集码头论坛_LOGO_广告语_名字_征文_歌曲_包装_景观_文创征集网 (http://zhengjimtc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