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谈起《凤城奇缘》微电影剧本时,羊迎红来了兴致,他俯下身子,从“椅子”里抽出一本稿纸,摊开,从剧本的创作过程到剧本的内容,滔滔不绝,仿佛自己已经融入到整个剧情中。
1961年,羊迎红在无锡读书,巧遇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在当地拍摄一部儿童片,有幸参与制片的他暗下决心,要创作出属于靖江人的地方戏。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写就是50多年,“写着写着就爱上剧本,享受创作带来的快乐。”
无论白天黑夜,羊迎红一有灵感便点上一根烟,开始构思、创作剧本。在床头,他会搁上几本剧本书,睡前翻上几页。这几年,年过七旬的他还行走在乡间采访,寻找创作灵感。
笔耕不辍 剧本登上村舞台
作为那时孝化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毕业生,当过38年公办语文教师的羊迎红具有坚实的文化基础,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也让他在驾驭剧本创作时显得游刃有余。
羊迎红创作的第一个剧本是战争题材的话剧《夜半枪声》,共六场,五万字。苦苦等待被采用,可最终被告知无演员,无法排演。“当时心情有点失落。”但他并没有放弃追求,而是选择继续创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靖江市锡剧团“牵手”新桥镇孝化中心村,成立孝化村艺术团,逢年过节为大伙儿表演。羊迎红创作的歌剧《才女求嫁》、小品《哑巴开口》、快板《女中强人朱明珍》、《模范队长孙纪成》、《孝化颂》等,陆续登上乡村舞台。“看着剧本在舞台上被演员们活灵活现表演出来,我坐在舞台下,心里乐开了花。”对于羊迎红而言,作品被观众认可,就是付出的最好回报。
自我摸索 迷上微电影创作
羊迎红的原创剧本,既有充满乡土气息的小戏曲,也有活泼俏皮的小品,有的反映了生活中身边的真人真事,也有反映当代社会现实的。
2013年,靖江首部城市形象微电影征集剧本,羊迎红积极参加,想着“微”就是简短,微电影就是短篇电影剧本。尽管对新事物不了解,赶潮流的他还是创作了一部《父女同结马洲缘》,并在近百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三等奖。今年7月底,得知第二届“微影·我们”全国微电影大赛征集作品,他主动投稿,不会用电脑打字,就手写稿件,寄来参赛。
目前,羊迎红还在编写长篇小说《绿杨湖畔》,并正在构思一部反映孝化村的儿童文学电影。生活中,他不图吃穿,一心只想把剧本写好。为了把角色写“活”,还常出去体验、观察生活。虽然写剧本辛苦而枯燥,但他却从剧本创作中得到了快乐,并把快乐分享给了身边的人们。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
微电影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微(超短)时放映——30秒至300秒;微(超短)周期制作——7天之内或几周;微(超小)规模投资——每部几千元至几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