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码头论坛_LOGO_广告语_名字_征文_歌曲_包装_景观_文创征集网

标题: 文学史教材书写中的言说方式转向,兼顾言说对象 [打印本页]

作者: 方舟    时间: 2015-2-26 14:02
标题: 文学史教材书写中的言说方式转向,兼顾言说对象
  近年来,国内外出版了很多优秀文学史著作,及时运用跨学科方法,归纳这些著作成功的经验,无疑将为文学史教材的写作与选择,提供更多的思路。

  学生与专家:兼顾言说对象

  教学用的文学史必须首先是面向学生的,可是对于不少教材写作者来说,这条写作路径是一条颇为难走的路。

  文学史研究首先是面对学术同仁的言说,是面对专家的发言,这就使得学术话语的发声,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艰涩的过程,面对着同仁甚至专家的重重压力。不少研究者、教材写作者是很好的学者,但并不一定就是一个很好的教材写作者,其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学者、教材写作者,还不是很习惯面向学生的学术言说,甚至,他们很少认真仔细考虑过这些问题。确实,一旦学者在学术界取得话语言说的位置后,他们就很难改掉甚至不愿改掉这种言说方式。应该说,这样的专家型言说方式,在目前科研主导高校、驱动高校资源流动的体制下,并不会威胁到一个教师的立身之本,有时甚至是一种相当省力的方式,但我们却不得不警惕这种教材写作方式,对学生教育是不利的。

  在当前学术背景下,有一条非常别致的路子值得推荐,即在教材写作中,总是保留着一个面对学生的维度,试图将面向专家和面向学生的维度很好地结合起来。一旦研究者将自己的研究特点与优势体现出来,通过面向学生维度融入教学,这种言说就生动起来、个性化起来了。其中,既面向专家又面向学生的标志,还是看教学者是否真的“俯下身去”或者说摆正自己的位置,认真反思我们的话语言说方式。

  当然,这种言说方式不是要降低教材写作者的水平,不是意味着我们要放弃学术的标准,而是要坚持面向专家,追求“理论简洁、解释有力、概念文雅、逻辑严密”的知识形态生成。不过,当面向本科生的时候,某种从容自在、面向青年的言说方式可能更加合适。甚至,这还涉及学生权利问题。笔者虽然不完全赞成学生权利的说法,但还是认为,教师应该顾及学生的权利与感受。因此,我们的教材既需要面对专家,也需要面向学生,要很好地处理二者关系。






欢迎光临 征集码头论坛_LOGO_广告语_名字_征文_歌曲_包装_景观_文创征集网 (http://zhengjimtc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