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码头论坛_LOGO_广告语_名字_征文_歌曲_包装_景观_文创征集网

标题: 新媒体电影大赛征文作品赏析:田埂上的家风 [打印本页]

作者: 方舟    时间: 2015-5-21 09:22
标题: 新媒体电影大赛征文作品赏析:田埂上的家风
田埂上的家风
介休市光明小学   武建花

随着年龄的增长,往往不知怎么回事,某一天的某一时刻,不经意间看见一片正在飘过的云彩或地上一朵叫不上名儿的小花,抑或就那么一只小昆虫扑闪着翅膀从眼前掠过,我的脑海里就突然会很清晰地忆起一些儿时零碎的片段,或在屋子的窗台上,或在院子里的花坛前,或在家乡的田埂上。
我的出生地是张兰镇朱家堡村,一个名不见传的小村庄,但记忆中的汾河水在春夏秋三季里总是那么浩浩荡荡流经我家乡村后的那片田野。如果要到河对岸,就得找渡船;会游泳的则往身上套一根充满气的自行车里带往过划。家乡的田野也因有汾河水的滋养而格外肥沃:春天, 汾河两岸杨柳依依,回黄转绿,桃花、杏花首先灿然开放,引得无数蜂蝶竞相炫舞;夏季,骄阳下,郁郁葱葱的树林和金黄的麦田放肆地炫耀着自己旺盛而疯长的生命力;秋天,多彩的庄稼地上方是湛蓝的天空,轻飘飘的白云以及盈盈流动的空气,那种广袤和高远由不得你的心也跟着蓝了、醉了、空旷了。不错,这就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村紧挨汾河边的那一大片田野上的美景,而在那片美丽的田野里,时时处处都能看见家乡人辛勤耕作的身影。
上学前,我们姐妹仨就常常被父母带到那片时时泛着河水青草、黄泥土清香的田野里,父母去耕作,我们则在树荫下的田埂上乖乖地玩;上小学后,每逢星期天或假期,我们便被父母勒令各带各的小书包,坐在田埂上,要不背课文、要不看作文、再则拿个小棍在地上算数学,父亲每劳动一阵子便折回来问问我们学习的效果。
很清晰地记得每年春耕时,父亲总是赶着牛先把地犁过,再把地里比较大的土圪垃拿耙耙细细捣碎拉平,最后把四周的田埂拾掇得高高隆起,站在地的这头望那头,便看到好一个漂亮精致的长方框,笔直而匀溜的两组平行埂中间围着刚刚翻新的细黄泥土,平平展展的,真是咋看咋舒服。等到种苗的时候,父亲更是仔细得很,不仅保证苗儿的行距,还要保证苗儿的间距。有时母亲嫌父亲干活太细,速度跟不上,父亲却总是振振有词地说:“地是庄稼人的脸,人勤地不赖。再说了,人哄地皮,地皮哄肚皮,你又不是不知道。”
很快父亲精细耕作的一块块田便成了我们作业本的比较对象,只要有潦草或歪斜的地方立马就遭到父亲的一顿狂批:“作业本就像你们的脸,看看看看,这怎么看?你们看爸爸种的苗,齐刷刷的多好看!”
多少次,我们学得不耐烦了,乐颠颠地跑向父母要求干活却遭到拒绝,理由是:“看看爸爸妈妈的脸,你们也想长大做个黑面蛋吗?再看看我们的手,这么多死茧你们想要吗?好好学习去!”听罢嚷嚷,我们只好又折到田埂上读书写字,可愣是想不明白,读书写字长大就会白白净净手上不长茧子么?
又有多少次,我们看到别的小朋友悄悄跑到果林里摘果子吃,于是我们也吵着要去偷一些来吃,可话刚出口就遭到父亲劈头盖脸一顿臭骂:“为嘴上身,不值半分,没骨气的东西们,有本事将来挣大钱买着吃,人穷志短永远起不了色。”
挨骂归挨骂,可我们毕竟是小孩子,哪有不嘴馋的道理?哪能深刻参透父亲话语中的深奥道理?终于有一天,趁父母不注意,三妹负责看书包,我则带着二妹迅速窜进那片早已艳羡了千百回的果林。很快我们成功窃取六个大红毛桃,匆匆塞到怀里便往回跑。跑回地头一人两个“分赃”,因怕父母发现,毛桃眨眼工夫便被我们干掉了。好景不长,我们的身上、手上和嘴角四周竟开始痒痒起来。唉,毛桃不洗怎么能吃呢?我和二妹也终于尝到偷东西的另类后果了,整个胸脯都痒痒,想必是桃上的绒毛都粘到背心上了。
日头渐渐偏到了西天,父母要收工回家了,当他们看到我们姐妹仨的窘样时,顿时虎起了脸,厉声问道:“你们吃什么了?”我们早已吓得七窍跑了六魂,结结巴巴地把事情的原委说了一遍。
“啪”,一个大巴掌落在了我的脸蛋上,当然必须是我挨打,因为我是老大,上梁不正下梁歪,大的不好小的坏,父亲经常这样说。
自此以后,我们再也没敢碰别人家的一丁点儿东西。
……
麦收季节,父亲就像完全换了一个人一样,天刚蒙蒙亮就叫醒母亲拿上干粮和水准备往地头赶,母亲笑他急得像只猴,父亲便又搬来他的大道理,听听:“麦熟一晌,虎口夺粮”、“麦收有三怕:雹砸、雨淋、大风刮”、“紧收麦子慢收秋”……直说得我们姐妹仨一愣一愣的,父亲哪来那么多顺口溜似的语言,他的知识好渊博啊!
那时村里割麦工具主要是明晃晃的月牙形镰刀,为了抢收,左邻右舍便合作收割,谁家的麦子黄得早就先割谁家的。麦子收回家,大家便连夜互相帮着打麦子、扬麦子,等后来村里有了收割机和脱粒机后,收麦、脱麦速度是快了许多,可父母照样整宿整宿不睡觉,收割机与脱粒机村里一共才各两台,于是大家自觉排队,东家帮西家、西家帮东家,谁家院子里也拉上两盏100W的灯泡,通宵达旦地干活,机器声与人们的欢笑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也就是那个时候,父母教会我们“远亲不如近邻”和“团结力量大”!
麦子刚收,父母便又忙着种玉米,种大豆,后来父亲经过学习在玉米地里又套上了大豆,用父亲的话说就是:“科学种田就是好,地尽其用田不荒,合理密植多打粮。”之后间苗、定苗、除虫、除草等等一系列的农事又铺满了父母的日程……说实话,爸爸没有多少文化知识,但他会将种地的方法迁移到我们的学习上来,他要求我们各科目交替着学,就像他的玉米地里套大豆;他不许我们有一天偷懒,就像他的农事活动一刻都不能耽误,稍微停一停站一站就会误了收成,“不怕慢就怕站”这句话不知被他重复了多少次。
收玉米的来了,收豆子的来了……父亲把来年的种子和家人吃的部分留下,其余的全卖了,然后拿着钱置办一点家里必需的物品,再存上一点,说等我们考上城里的大学校用,剩下的就是我们姐妹仨开学的学杂费、书本费和报刊杂志费。到现在我都很清楚地记得《小学生学习报》和《小学生作文》是父亲每年必要求我们买的,两种资料全年21多元。那时班里22个孩子总共才有6个孩子订阅报刊杂志,且大多孩子订一份。为此,班主任郭老师常常在班里表扬我的爸爸“人穷眼光远”。
事实验证了我小学班主任的至理名言,事实也回报了我勤劳善良的父亲与母亲,长大后,二妹成了我们村第一个女大学生,毕业后又成功考取国家公务员;我和三妹则都考取了太谷师范,之后成了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们都挣上了村里人羡慕极了的工资,我们也成了村里好多人家教育子女的榜样。
而我的父亲与母亲依然固守着他们的一亩三分地,忙忙碌碌地出工、收工、打粮、卖粮,当我们姐妹仨终于都拼命奋斗进介休城里上班时,父亲与母亲将近六十了,我们商量将二老接出来,可他们死活不同意,下城,能干什么呀?天天坐在女儿家干吃干住?我们只得四处打听,终于为他们找了一份看门的工作,这下他们乐意了,打上铺盖卷,乖乖跟我们下城了。
去年春季的一天,我下班去看父母,父亲与母亲竟然高兴得像个孩子向我小跑过来,一边跑一边说:“小区领导表扬我们了,说我们真勤快,这里的环境连续几年都保持得特别整洁,还要给我们发奖牌呢!”
我突然对父母生出无限的敬意来,他们不仅把田埂上的家风传给了儿女,也带到了他们工作的每一个角落,其实,他们不识几个大字,只是执着地将认准的道理用最朴素的方式教育着我们,影响着我们,这样的父母,用感谢来回报与看待他们岂不是太浅薄了吗?而我们,读书明理这么多年,就更应该将我们的家风继续传承到自己的子孙后代身上,且必须做得比父母更好!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Mw==&scene=6#rd






欢迎光临 征集码头论坛_LOGO_广告语_名字_征文_歌曲_包装_景观_文创征集网 (http://zhengjimtc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