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码头论坛_LOGO_广告语_名字_征文_歌曲_包装_景观_文创征集网

标题: 张华邬霞:写作虽不能养活生命却可以温暖生命欣赏 [打印本页]

作者: 方舟    时间: 2015-5-22 10:16
标题: 张华邬霞:写作虽不能养活生命却可以温暖生命欣赏
日前,中央电视台推出《工人诗篇》“五一”特别节目,讲述了8位活跃在全国各地基层的工人诗人的生活状况,其中有两位来自深圳,她们分别是生活在宝安的80后打工诗人张华和邬霞。她俩在宝安成长,在宝安成名,与宝安、与本报有着特殊的情缘。近日,本报记者走近她们,听她们讲述各自十几年来的写作故事,聊自己的文学梦。

张华:写作是安静的 但愿意影响更多人


张华,笔名钰涵,1981年出生,四川自贡人,自小患有小儿麻痹症,至今一直未能彻底医好。在深圳的十几个年头里,她除了努力工作,业余还坚持写作,获得过首届全国农民工诗歌大赛三等奖、全国青工网络写作大赛三等奖等,去年她还出版了个人散文集《流年不惊》。通过写作,张华赢得了尊重,不仅加入深圳市作协,还获得了深圳户口,成为一名深圳人。


在老家上职高时开始在报刊发表散文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还在老家上职高的张华就在当地的《职高生》《自贡日报》等刊物发表散文。2003年春节刚过,21岁的她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深圳,在福田区上梅林的一家通讯公司(该公司于2005年迁至南山区白石洲),开始了自己崭新的打工生活。此后的9年里,她一直在这家公司工作。凭着坚韧的干劲和过硬的实力,她从一名普通文员做到了常务副总。

刚来深圳的几年里,张华的工作负荷非常大,对新环境也不适应,她的生活异常艰难。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工作之余,她常常把自己关在公司的集体宿舍里,一个人静静地写日记,通过写日记为自己疗伤。张华说,这些年来,她的身体状况一直很差,脚病经常复发,以致她的大部分工资都花在医院,所以自己几乎没有积蓄,日子过得清苦。

深圳写作的人很多 唤起她的写作欲望

2007年,做文员的张华在网上开了博客,不上班的时候她就写博客,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状态。那时,她只知道不停地写,也不知道要投稿,更不知道往哪里投。

后来,她渐渐认识了一些兴趣相投的文友,他们虽然物质条件艰苦,但对写作却充满激情。她还发现,深圳有很多写作的人,这唤起了她的写作欲望。从2007年到2009年,张华在博客上写了很多诗歌、散文,这也让她认识了越来越多的文友。不上班的时候,除了写作,她还会相约参加文友们组织的各类活动。从此,她的打工生活不再单调。

2007年12月,她的诗歌《爱》入选《原野》创刊号;2008年,她的诗歌《当灾难在故土降临》发表于《深圳特区报》,并入选《国殇——5·12汶川大地震祭》,这让她慢慢有了成就感,她不再自卑了。

因为写作获奖 她入户深圳并加入市作协

2008年,她参加了深圳诗人之夜活动,也就是在这次活动中,她获悉了一条征文消息: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深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与四川省作家协会《星星》诗刊社启动了“辉煌30·首届全国农民工诗歌大赛”,向全国各地的读者征文。张华投去了好几首诗歌作品。让她感到十分欣喜的是,她的两首诗《我渴望》《流浪歌手》最终被选上,并获得了三等奖。

也正是因为这次获奖,张华迎来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据悉,此次大赛共设一、二、三等奖30名,优秀奖100名。当时,深圳市政府给予特殊政策:凡获得三等奖及以上的作者,如符合深圳市招调工条件(35岁以下,高中以上学历,符合计划生育等政策),经公示核实获奖作品为本人原创的,可破格免试招调入深圳户口。就这样,张华于2009年拥有了深圳户籍。

之后的几年里,张华一发而不可收,她的作品先后在《宝安日报》《星星》《诗林》《作品》等刊物发表。她还加入了深圳市作家协会,并在全国青工网络写作大赛、第四届深圳原创网络文学拉力赛、“阳光生活、感恩社会”等大赛中获奖。

本报《打工文学》首发了她的大量作品

张华说,自己和宝安很有缘,此前她虽然在南山上班,住在公司的集体宿舍里,但由于她的很多文友在宝安,而且宝安的文化活动多,所以她经常来宝安,和文友们聚会,或参加宝安的各类文学主题活动。2011年,她更是把家搬到了宝安,她说宝安的房租相对便宜一些,而且文学氛围好,因此她和她的先生会在此常住。

张华和《宝安日报》的关系更是亲密有加,2009年以来,她的诗歌《五月,在疼痛中崛起》《流泪的碉塑》《晚祷》《以为是》《你坐拥整个夜色》《相片》《亲爱的》《好消息》《回乡组诗》7首,随笔《风景依然美好》《春天在哪里》《转机》《我们不谈论生存问题》,散文《从容阅读,幸福生活》《为着万水千山外》《我生命中的那些花儿》《亲爱的,我很想你》《此心安处是吾乡》《荆棘花》,小说《南方气候》《那一年,你正年轻》等,陆续在《宝安日报·打工文学》发表。2010年、2012年,她还分别被评为《宝安日报·打工文学》周刊优秀作者。据悉,张华的这些作品大部分是首发在《打工文学》上,而后才被其他刊物发表。

想写小说跳开自己写别人的生活

2012年,张华所在公司的效益下降,被一家公司收购,原公司的老总介绍她去福田区八卦岭上班。虽然拥有一份工作,但她每天上下班来回需要4小时。远距离的奔波让她的腿病频频复发,她经常跑医院,每月的工资所剩无几。今年4月30日,张华辞职了。

如今,张华在家专职做微商,她是上海某护肤品牌的微商市级代理。她从去年9月开始做,当时只是业余的,朋友圈也就200多人,主要是她的文友,现在,她的朋友圈已增至六七百人。问她是如何争取到这么多买家的,她笑着说她卖的是正品,且坚持诚信经营,因此慢慢赢得了越来越多买家的信任。

张华说,她最近的写作越来越少,更多的是阅读国内外诗人的作品。诗歌是她的最爱,以前她看别人的作品少,无知无畏,只要有灵感就写,现在看得多了,反而不敢写了,她说写诗不能太随意,她要沉淀一下。此外,小说是她的短板,她想尝试着写写小说,此前她写诗歌和散文都是围绕着自己的生活写,写小说却可以跳开自己写别人的生活。

为了对得起这份关注她将继续写作


张华上了央视。(截图)


4月30日,央视播放了《工人诗篇》拍摄张华的部分,张华的朋友圈被刷爆了,亲朋、同学、文友、残友、微商好友等都在发朋友圈,很多人还加了她的微信和QQ。她说,她都同意了,虽然写作是安静的,但她愿意影响更多的人。

5月1日,她所代理的化妆品品牌在福永街头摆摊做促销,一个摩的司机看到张华后问:“你是不是张华?”张华问他怎么认识自己,这位司机说他前一天在央视的节目中看到她了。这让张华很吃惊,也备受鼓舞。近日,她还接到了她所代理的化妆品品牌的集训通知,该化妆品品牌于5月17日-20日在上海举办首届微商领袖训练营,目前张华正在上海接受封闭式培训。她说,他们可能也是因为看到央视的报道后对她更加信任了,所以才邀请她去。

张华说,写作虽然不能养活生命,但却可以温暖生命,节目播出后引起这么多人关注,这是她没有想到的,让她感到很温暖,更将鼓励她继续写作,坚守自己的理想。现在,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自己的理想打基础。因为她明白,惟有先养活自己,然后才能自由地去写作,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邬霞:让苦难烂在泥土中培育花朵


邬霞,1982年出生,四川内江隆昌人,是中国第一代留守儿童。1996年,她14岁,读到初二便辍学了,随堂姐从隆昌来到宝安,进入了母亲所在的工厂,成为一名童工。在艰难的环境中,写作成为她惟一的精神支柱。近些年来,她的作品相继在《宝安日报·打工文学》《作品》《散文》(海外版)《诗刊》《广州文艺》等刊物发表,并因此受到关注。


邬霞的个人散文集《深圳纪事》。

汶川地震后捐出处女作

邬霞说,刚来宝安的时候,她对这里的环境非常不适应,也因此吃了很多苦头。白天在流水线上无数遍重复同样的动作,晚上很晚才下班,回到集体宿舍后还要排队洗澡、洗衣服,生活极度枯燥乏味。

邬霞最初看得最多的是言情小说,因为这类小说故事情节简单,语言通俗易懂,小小年纪的她虽然还不懂什么是爱情,但看得多了,她渐渐萌生了自己写小说的想法。于是,每天中午、下午和晚上下班回到宿舍后,她就爬到上铺,拉上帘子,开始写作,经常写到凌晨三四点。她的第一部小说《三角恋》,写了三个多月,共十多万字,后来还多次修改。

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著名打工诗人许强在东莞发起以抗震救灾为主题的“首届中国打工诗歌节”活动,打工诗人们集体签名售书,通过拍卖作品等发起捐款行动,邬霞和张华等人也参加了此次活动。她们把自己的厂牌以及一些诗歌、散文作品都捐了,邬霞还把自己的《三角恋》等6部长篇小说的手稿也一并捐出去了。

《吊带裙》是她的成名作

2008年,邬霞已在深圳打工12年。邬霞最喜欢穿裙子,尤其是吊带裙,当她看着工厂里光鲜的吊带裙被运出车间,她就想象着它们走向了某个市场,在某个下午或者晚上,穿在某个陌生的姑娘的身上。她还想象穿着吊带裙的女孩子是什么样子,女孩对美好的生活和爱情充满了向往,这其实也是她对自己的期盼。

就这样,一首《吊带裙》便出来了:包装车间灯火通明,我手握电熨斗集聚我所有的手温,我要先把吊带熨平,挂在你肩上不会勒疼你,然后从腰身开始熨起,多么可爱的腰身,可以安放一只白净的手,林荫道上,轻抚一种安静的爱情……后来,《打工文学》的编辑找到她,在2008年7月创刊的《打工文学》创刊号上首发了她的这首诗,这给了邬霞极大的鼓舞,也让很多人认识了邬霞。


邬霞的《吊带裙》首发在本报《打工文学》周刊创刊号上。

也就是在这一年,厌倦了工厂生活的邬霞辞职了。随后,她摆过地毯,做过营业员,但都没有太大的起色,惟有写作能带给她成就感和希望。虽然她一直生活在贫困中,但她却一直用心写作,近些年来共写了2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她的很多小说、随笔以及诗歌在《作品》《诗刊》《广州文艺》《散文》(海外版)等刊物发表。此外,她还先后荣获过“我和深圳”原创网络拉力赛优秀奖、《打工文学》优秀奖、“金雁杯”广东省青年产业工人“梦想与成长”优秀奖、第21届“东丽杯”全国孙犁散文奖优秀奖、“我的中国梦·我的文学梦”征文一等奖等。

文学圈为她捐款救父亲

2009年,邬霞的父亲突然中风,住进了医院,也是这次住院,她发现父亲多病缠身,这让原本就不堪一击的家庭雪上加霜。一家人四处借钱,最后父亲的病情总算稳定了。2个月后,为了不拖累家庭,邬霞的父亲选择了自杀。在这紧急关头,张华、孙夜等作家朋友们积极号召捐款,在文学圈内响应热烈,全国100多位作家、诗人捐款7万多元,帮助她父亲度过了生命危险期。本报对此事进行了跟踪报道。日前,央视的记者采访邬霞时,邬霞的家人一说起这事就感动得落泪,“文友们给了我们温暖。”

邬霞说,这些年来,虽然她和家人生活一直十分艰难,但她的写作立意一直没有改变——传递温暖,就像她在诗中所写的那样:“我不会诉说我的苦难,就让它们烂在泥土中,培育着花朵。”今年2月初,邬霞被著名诗评人秦晓宇选中,受邀到北京参加一场以工人诗人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秦晓宇在介绍邬霞时,引用了智利诗人聂鲁达的一句诗:“我承认我历经沧桑。”会上,邬霞朗诵了她的诗作《吊带裙》。参加这次朗诵会,让邬霞大开眼界,她也因此认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诗人,了解到每个人生活的不易以及生命的顽强。

上央视后家乡反响强烈


邬霞上央视。(截图)

邬霞说,正是这次去北京参会,让中央电视台的记者4月中旬很容易便找到了她,给她录制了《工人诗篇》的节目。节目播出后,在邬霞的老家——内江市引起了轰动。她姑姑第一个看到报道,姑姑感动得哭了。接着,她的其他亲戚陆续看到报道,纷纷给她打来电话,问候他们一家人。随后,她所在的界市镇书记、潮水村书记等也分别打来电话,表示希望在家乡将她树立成一个典型。此外,内江市就业局局长给邬霞打来电话,他告诉邬霞,他们在内江市找到了7个与邬霞同名同姓的人,最后他们找到了她,希望邬霞写个情况说明发给该局,他们会尽力帮邬霞及邬霞一家。记者还了解到,5月初,内江市人民政府网、隆昌县政府网等都转发了中央电视台报道隆昌县优秀外出农民工邬霞的打工事迹。

邬霞说,现在的她把写作看得很淡,她不会因为上了央视就沾沾自喜,也不会停滞不前,她将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写作,而且不管生活有多艰难,她都将和家人继续乐观面对。最近,她新写了十多首诗,首发在本报《打工文学》上。邬霞现在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大女儿3岁,小女儿嗷嗷待哺,因为有孩子的牵绊,加上生病的父亲需要照顾,她没法静心写作,也没办法出去找工作。她说,她手头有多部想写以及未完成的作品,只要有机会,她就会接着写下去。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OTMwODMzMQ==&mid=207971748&idx=1&sn=7997ef1f44fd4c8885a949ca759ea5ae&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







欢迎光临 征集码头论坛_LOGO_广告语_名字_征文_歌曲_包装_景观_文创征集网 (http://zhengjimtc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