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码头论坛_LOGO_广告语_名字_征文_歌曲_包装_景观_文创征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散文故事] “‘锦翔杯’舌尖上的乡愁”全国散文大赛评奖结果公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7 15:35: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是一场以“舌尖上的乡愁”为主题的文学盛宴,一次老中青作者“三代同堂”的散文赛事。
  2021年11月25日,由西安报业传媒集团、陕西锦翔饭庄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举办的“‘锦翔杯’舌尖上的乡愁”全国散文大赛评奖结果正式揭晓。
  孙亚玲的《陈忠实和葱花油饼》、张宗涛的《一碗糊裹馍》获得一等奖;如雪的《流年最忆是麻食》等5篇作品获得二等奖;刘懿波的《糍粑如月照乡愁》等10篇作品获得三等奖;此外,还有28篇作品获得优秀奖。
  “‘锦翔杯’舌尖上的乡愁”散文大赛,是由西安报业传媒集团和陕西锦翔饭庄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举办的一项全国性的散文赛事。从去年11月启动到今年10月,大赛先后收到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湖南、湖北、四川、吉林、宁夏、甘肃、陕西等全国各地近万篇参赛稿件。参赛作者中,既有功底深厚的专业作家,也有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文学爱好者,还有客居海外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既有阅历丰富的老作家、老作者,也有年富力强的中年人,还有崭露头角的90后甚至00后;既有干部、军人、白领,也有市民、农民、蓝领......从海量来稿中,《西安日报》西岳副刊择优刊发47篇参赛作品。葱花油饼、糊裹馍、麻食、糍粑、长杂面、柿子拌炒面、剁椒鱼头......无论是小时候的一种记忆,还是血脉里的浓浓味蕾,都散发着浓郁的乡愁和童年的味道;每一道美食、每一种乡愁,满满地都是对故土的无限眷恋、追忆和情怀。一切思乡、怀旧、想家的情绪,都在一篇篇作品中得到最温暖妥帖的安放。
  为了体现权威、公正的原则,大赛主办方特别邀请了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延河》杂志社长、鲁迅文学奖得主阎安,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西安市作协主席、鲁迅文学奖得主吴克敬,陕西省作协副主席、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朱鸿等担任评委,和资深报人、相关专家组成评委会。
  经过严谨认真的初评、复评和终评,评委们给每篇参评稿件打分,按照综合得分高低,评出一等奖作品2件、二等奖作品5件、三等奖作品10件、优秀奖作品28件。其中,孙亚玲的《陈忠实和葱花油饼》、张宗涛的《一碗糊裹馍》获得一等奖;如雪的《流年最忆是麻食》、王世华的《陕北长杂面》、王佳的《云端上的莼鲈之思》、杨毅波的《长安饼》、朱盈旭的《流年里,摇曳的粽香》获得二等奖;刘懿波的《糍粑如月照乡愁》、韩勋的《爸爸的味道》、赵丰的《黄豆:我的恋乡情怀》、陈立明的《锅巴汤》、雷焕的《难忘的柿子拌炒面》、闫群的《蒸饭古会》、杨舟平的《豆花泡馍》、于青的《剁椒鱼头》、鲁秦儿的《品味炝锅鱼》、段金泉的《荞麦花开思故乡》获得三等奖;慧雨的《蚂蚱菜合》等28件作品获得优秀奖。(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李斌)
  获奖作品名单:
  “‘锦翔杯’舌尖上的乡愁”全国散文大赛
  获奖作品名单
  一等奖(2件)
  陈忠实和葱花油饼作者孙亚玲
  一碗糊裹馍作者张宗涛
  二等奖(5件)
  流年最忆是麻食作者如雪
  陕北长杂面作者王世华
  云端上的莼鲈之思作者王佳
  长安饼作者杨毅波
  流年里,摇曳的粽香作者朱盈旭
  三等奖(10件)
  糍粑如月照乡愁作者刘懿波
  爸爸的味道作者韩勋
  黄豆:我的恋乡情怀作者赵丰
  锅巴汤作者陈立明
  难忘的柿子拌炒面作者雷焕
  蒸饭古会作者闫群
  豆花泡馍作者杨舟平
  剁椒鱼头作者于青
  品味炝锅鱼作者鲁秦儿
  荞麦花开思故乡作者段金泉
  优秀奖(28件)
  蚂蚱菜合作者慧雨
  商州洋芋糊汤作者王会珍
  灯盏糕作者缪士毅
  苗家熏腊作者邹金玲
  红薯丸子作者蓝天
  荞面饸饹作者魏新怀
  血条面作者赵红梅
  香椿,挥之不去的乡愁作者马小江
  八大碗作者王晓博
  飘香薯粉坨作者廖辉军
  洋槐花麦饭作者高涛
  邂逅岐山面作者魏建彪
  粽子飘香作者李亚军
  吃碗甑糕作者杨广虎
  陕北油糕作者李贵龙
  外婆的槐花麦饭作者常晓军
  舌尖上的记忆作者任伟峰
  最是家乡野菜香作者刘乾能
  说说搅团作者贺绪林
  钵子饭作者刘诚龙
  婆婆的豆豉作者常红梅
  菜豆腐节节作者叶志俊
  甜如蜜作者唐晓勇
  搅团作者张军
  菜中王作者刘瀚中
  励志豆腐作者孙东岳
  记忆里的浆巴角子作者余良虎
  家乡的红薯作者林荫
  省作协副主席,《延河》杂志社社长、执行主编,鲁迅文学奖者阎安。
  省作协副主席、《延河》杂志社社长、鲁迅文学奖者获得者阎安:
  “征文活动很有时代感和文化创意”
  “舌尖上的乡愁”全国散文大赛,是一个很有时代感和文化创意的主题征文活动。
  进入终评的20多篇作品,整体上看都能立足于意味深长的现代化、城市化语境与视野,通过对富于农耕底色的乡土中国生活画面与情愫的回味勾勒,构建历史与现实、农耕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机制,据以折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化乡愁别样别味的历史进程和人生况味。
  这类主题作品,直观而被动地从乡俗生活层面展示记忆与怀旧是常见和容易的,如此就缺乏了文本意识和文本策略,停留于小款式,小型制。因此,创作思路上需要将乡土中国的生活历程上升为现代化中国的精神性进程,题材的拓展和提炼上要体现出现代视角,文学性方面要进行必要的经营。我认为,本次大赛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值得称道的收获和启示。
  省作协副主席、市作协主席、鲁奖获得者吴克敬。
  省作协副主席、市作协主席、鲁迅文学奖者获得者吴克敬:
  “从美食角度解读乡愁和岁月”
  对美食的渴望,是古今中外几乎所有人的本能。舌尖上的乡愁,就是味觉上对美食的留恋,是在漫长的时光中对亲人、故土、乡亲的记忆,是对亲情、爱情、乡情的思念,和念旧、勤俭、坚忍等情感融为一体,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人分不清其中的滋味与情怀。
  这次征文大赛,紧扣“舌尖上的乡愁”这一主题。获奖作品虽然写饮食,但普遍都能对材料进行深入开掘,从而实现由实到虚的主题上的升华,使文章跳脱俗的窠臼;而这种升华又契合文章内容,自然不牵强。作品情感饱满,写饮食,也写饮食中的友情、亲情等,情感浸润下的文字更动人、更有感染力。各位作者表现出较强的材料驾驭能力,不管以人、事,还是食物为中心,都自然灵动,又都在一盏心灯笼罩之下,既游离又紧扣主题,使文章结构充满张力。获奖作品大都语言清新,或优美,或鲜活,或生动,让人能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魅力,给人美的享受。
  一个好的征文大赛也让人思考和回味。最后,我对所有获奖作者表示祝贺,对主办方西安报业传媒集团和陕西锦翔饭庄有限责任公司表达敬意。
  省作协副主席、陕师大文学院教授朱鸿。
  省作协副主席、陕师大文学院教授朱鸿:
  饭与乡愁
  ——读大赛作品有感
  从餐事上寻找乡愁,显然是一个新意,也有助于把文章作好。这次征文非常成功,我有幸读到了23篇终评作品。其各有风度、各显才华,皆能以一饭而抒发万千乡愁。祝贺各位作者获奖,盼各位的文学创作再上一层楼。
  散文大赛是一项文化工作,社会生活大有需要。我谨向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表示敬意。陕西锦翔饭庄有限公责任公司资助这种文化工作,情义深厚,我也表示敬意。
  人不能不吃饭,是因为吃饭能为身体提供生命所需要的营养。一日不吃饭,人觉得饿;三日不吃饭,人感觉晕;七日不吃饭,人是会死的。大约基于此,郦食其才说:“民以食为天。”不难发现,一方水土生一方菜蔬,产一方谷物,孳一方羶荤。一方水土,也就烹调一方肴馔,形成一方口味。乡愁有七窍,而口味则是乡愁之大穴。
  一个人流寓于外,碰到老家的饭,服飨一顿,将骤解乡愁。当然,用了老家的饭,又没有品出老家的口味,反倒加重了乡愁,似乎也是会发生的。一个人想老家了,往往是想故乡的饭了,想故乡的饭的唯一口味了。
  实际上,一个人在哪里住几年,吃了哪里的饭,并培养了某种特别的口味,一旦离开,也是难免要想哪里的。哪里的街道、建筑、草木或落日的景象,也会时时不觉浮现其脑海吧!
  陕西锦翔饭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陶锦翔
  陕西锦翔饭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陶锦翔:
  难忘乡愁记住美好
  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历时一年的“‘锦翔杯’舌尖上的乡愁”全国散文大赛终于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次大赛的成功举办,得益于西安报业传媒集团的鼎力支持,得益于广大作者的积极参与,得益于各位评委老师的关心厚爱。我在此向大家表示诚挚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们陕西锦翔饭庄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民族民营餐饮企业。从成立到现在的20年间,正是由于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正是由于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正是由于社会各界和广大消费者的厚爱,正是由于坚持走“诚信经营、大众消费”的发展路子不动摇,我们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守住了阵地、站稳了脚跟,才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在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名优民族餐饮企业。通过这次大赛的宣传加力,相信前来我们公司各店享受就餐体验的顾客会越来越多,我们的经营也会越来越红火。
  最近,我们正在认真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我们要乘这次大赛成功举办的东风,把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开展好,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更好为广大顾客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做出我们民族民营企业应有的贡献!
  再次感谢大家对大赛的关注和支持,也感谢社会各界对锦翔集团的关心和厚爱!
  感恩父亲
  孙亚玲
  在我最至爱的父亲孙兴盛去世前五个小时,在我最悲痛、无助的时候,接到《陈忠实和葱花油饼》一文获得大赛一等奖的消息,我激动不已!立刻告诉躺在病床、弥留之际的父亲,他用已经无力的右手紧紧攥了我一下,微弱地说道:“我知道了。”这四个字,是父亲孙兴盛留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话语。
  回想我的文学创作路,是父亲一点一滴,手把手指教我、引导我一步步走上文学这条路。父亲是最懂我的人。他老人家虽已驾鹤西去,但他培养扶持文学新人的师德师风我将永远继承下去。
  这一刻,我真的失声了!泣不成声!因为我和文学唇齿相依,因为我和文字心心相印;我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因文学而闪动。这篇《陈忠实和葱花油饼》能得到众评委和读者的认可,我觉得这是父亲他老人家和陈忠实老先生一生忘年之交的最好见证,是和流淌在血脉里的至真的乡愁和情怀。
  我为父亲骄傲!我为文学呐喊!此生我为文学而活!我深知,我人生的路还很漫长,我要用实力、用作品说话,风雨无阻,一路前行!
  至深至诚的乡愁
  张宗涛
  很意外获得大奖。人类的饮食,之于个体而言,多半都会沉淀成一份生命的记忆。这份记忆里的苦和乐、悲和喜、苍凉和温情,更多的是牵绊着灵魂。站在岁月深处回望,谁的舌尖上不留一道乡愁?谁的心窝里不揣一团缱绻?反刍过往,谁不对未来寄以殷切的期愿!
  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我,长在渭北旱原,饥饿记忆和贫匮困境差不多贯穿了我的整个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代。改革开放让中华大地焕发了勃勃生机,短短四十来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千百年来以血缘和地缘建构起来的纯朴的乡风、乡习、乡俗、乡村伦理和乡间温情,以及浓浓乡愁,已然成为当下最为普遍的全民情怀,其深切、怅惘和焦灼,前所未有。
  《一碗糊裹馍》一文,便是这至深至诚的乡愁一种。真诚感谢《西安日报》“西岳”副刊,让我的这份乡愁也成为一种声音。真诚感谢“‘锦翔杯’‘舌尖上的乡愁’全国散文大赛”评委们对我这份乡愁的接纳与认可!
  知味
  梁颖(如雪)
  感谢评委老师们的认可,这是我的殊荣。
  美食,征服我们的脾胃,愉悦我们的心神,且将我们和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紧紧纽系在一起。美食散文,不止要写出美食的滋味,也要写出世味。酸甜苦辣是美食中包蕴的滋味,也是我们人生的况味。命运不管多么迂回曲折,人生无论如何跌宕起伏,一碗普通的家常饭菜,也会赋予我们无尽的力量与勇气,让我们放大幸福感,渺视丧失感。正如人生的前调是年少时的苦涩,中间是青年时的酸辛,尾调是人到中年后的回甘。当我们年老时,回首往事,会为人生百味而深深感怀。在文字中,我凝眸童年少年时代,与那时的自己再度重逢。昔日重现,那个物质匮乏而人性真淳的时代复活在我的笔下,感谢文学!
  从来没有写过和美食有关的散文,这样的尝试,是一次勇敢的自我突破。韩昌黎有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评委们的慧眼让我备受鼓舞,也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尊严与纯净。再次感谢评委老师们的辛苦付出!
  最后,请容我引用陈忠实先生的一句话来结尾:“文学依然神圣!”
  老兵执笔书华年
  王世华
  《西安日报》的“西岳”副刊有故事、有温度,为我的文学爱好提供了平台,为我的退体生活增添了乐趣。我爱读这个版面,继而使我这名退出沙场、放下手中训练武器的老兵,拿起拙笔,成为这个版面的一名新战士,竟然还在征文中获得了二等奖。
  有位著名作家寄语退休军人作者:一个人一生的圆满,不仅要追求社会意义上的奉献成就,也要追求自身心灵的通达丰润。是的,退而不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应该是军人永不停歇的奋斗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一名军旅文学爱好者,应该以对党、对国家、对军队、对人民的无限挚爱,不停地思索,不停地攀爬,不停地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退休后继续以文学为武器,延伸信仰、信念、信心、信赖,迸发亲情、友情、恩情、文情,延续路过的精彩,留下创造的幸福。我的参赛作品《陕北长杂面》正是这种情感驱使下创作的。
  获奖并不是我写作的终极目标,它是我丰润退休生活、继续持笔战斗的加油站。“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若有诗意藏心间,岁月从不败华年”。我要永不懈怠,笔耕不缀,继续为祖国讴歌,为时代放歌,唱生命赞歌,唱生活欢歌,不倦书写人生的壮丽华章。
  童年冬天的记忆
  雷焕
  陕西是美食大省,羊肉泡馍、葫芦头、凉皮、饸饹、肉夹馍......让人眼花缭乱……写什么?一时不知道从哪下笔。一日,调皮的儿子居然干吃奶粉,满嘴粉末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我忽然想到了童年冬天吃柿子拌炒面的场景。
  七零后的乡下孩子,冬天是最难熬的,饥饿和寒冷如影随形。贫穷限制了想象,穷人家的孩子冬天只能吃到黑馍、玉米饼,一缸咸菜吃到来年春天;谁若给个水果糖,那兴奋地逢人便夸。家里条件好一点的孩子,吃上个猪油夹白馍,能引起半村孩子的嫉妒。那时候,孩子们认为白馍就是幸福。父老乡亲为了不饿肚子,只好在杂粮上想办法,于是“柿子拌炒面”就成了那时候冬天的标配;柿子不是人人有,但杂粮炒面几乎家家户户少不了。玉米加上几样豆子,拌粗盐在大铁锅里翻炒后,套上架子车拉到有电磨的人家磨成面,就成了别样的炒面,因其耐储存、可干吃,可开水泡,可与柿子拌在一起吃,咸咸的,甜甜的,抚慰着孩子们贫瘠的味蕾。时光将记忆甩在了身后,几十年后,柿子还在,杂粮炒面却难觅踪迹,但童年舌尖上的乡愁常常还在梦中邂逅。
  李晶
  征文作者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经历、性格千差万别,却都因某种美食牵动了久违的童年记忆、乡愁别绪,变化视角审视并讲述自己的情感故事。其中,有简单美好的幼年趣事,有曲折坎坷的人生际遇,有真挚感人的舔犊深情,有淳朴纯粹的君子之交,还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可以说,每一篇来稿都是一段个人的情感秘史,有的作者写得简约如写意画,有的细腻似工笔;有的如冬日暖阳,有的像雨中夜行,读来令人唏嘘落泪或温煦惬意……从这一点上讲,阅读来稿是难得的享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征集码头网http://www.zhengjimt.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征集发布|征集码头 ( 皖ICP备2021000921号-1 ) 

GMT+8, 2024-6-17 18:36 , Processed in 0.411817 second(s), 2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