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码头论坛_LOGO_广告语_名字_征文_歌曲_包装_景观_文创征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庆联家文伟获奖感言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6677

荣誉管理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9-11 23:01: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重庆联家文伟获奖感言

在写这篇文字之前,是要说一些感谢的话的。虽然这有些像套话,但仍然要说,那就是感谢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的青睐,给了我写这篇文字的机会,并予以刊发,得以面世。从来没有写过类似的文字,是因为我从小到大基本上没受到过什么表彰嘉奖,所以我不懂得该怎么写才合适,说明了这一点,我才有信心继续写下去,因为我想大家是可以原谅我的了吧。

我来自网络,但这么说不太准确;那么,我来自重庆。

有人曾把对联创作者分为两类:“网络联手”和“现实联家”。从这个称谓可以看出,生活在现实里的对联爱好者大抵是可以被尊称为“家”的,而活跃在网络里的对联爱好者,暂时还没有人对他们冠以“网络联家”的称号,他们只是“联手”。这么打个比方吧,“歌唱家”和“歌手”的区别,是“艺术家”和“艺人”的区别,而对联世界里“现实”和“网络”的区别,我想也大抵如此。扯远了,其实我想说的是,这样的称谓是正常的,因为网络楹联发展的时间相对来说很晚,仅6、7年而已。如同“一夜可以出一个暴发户,而三世才能出一个贵族”的道理一样,6、7年的时间是培养不出什么“家”来的,所以,我也只是网络楹联爱好者中的一份子,渺小如恒河沙数。写到这里,我更有信心了——没有人会用“家”的标准来严格要求我了吧,我只是一个暴发户而已。

2003年的时候我在迷恋吉他。之前的很多个夜晚,我对着电脑屏幕上的吉他谱练琴。在那年春天的一个晚上,练琴练得手指疲累的我在原创文学社区“榕树下”闲逛,偶然看见一个网络论坛的排名榜,天涯社区雄踞第一。好奇心驱使我点击了进去,并开始胡乱的闲逛。又偶然的,看见了“对联雅座”四个字,鬼使神差般,我动了一下指头,点击下去——从此,我的生活被改变了。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深夜,懒散的我注册了“一散人”这个ID,就着一把花生米和半瓶白酒,对着屏幕上“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的名句,念念有词,整整一夜。

现在,在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才恍然惊觉,我学对联竟然快5年了,不由得要感叹一声时间过得可真不慢。面对着这个陌生的东西,我一头扎了进去,网络的互动性让初学对联的我着迷不已。在字与词的对仗问题解决后,另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凸现了出来:格律。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言诚不我欺,花了几天功夫,我把王力老先生搞定了,自学。白天,我行色匆匆穿行在重庆的大街小巷,看着“中山路”,就顺口给它对个“大水坑”,看着医院门口的“只生一个好”,就迅速判断出这个“出句”按今音尚可,古声则三仄尾了;晚上,我叼着香烟,神采奕奕笑嘻嘻的溜达在各大对联论坛,看见女性的ID,就凑拢去对她两句联,再顺手玩笑几句,当真是我心朗朗,其乐融融。

几个月后,我的现实生活发生了变化:我去了广州,管理一家由亲友投资的重庆火锅酒楼。这份工作很清闲,我常常闲得无聊,每每盼着早些打烊,然后去网吧混。那时的我,已不再满足于对句给我带来的快乐,那毕竟是一个不完整的创作过程,我想。但我暂时没办法突破,于是就常常挑那些被版主奖励为精华的帖子看,然后思考。想问题的时间比写东西的时间多很多,以至于我上班的时候都会常常走神。所有的网络楹联爱好者里,大约广州和北京算是最多、最集中的了。籍酒楼的工作之便,我结识了很多广州的联友,他们让我在异乡不至于太寂寞。我常常盼着跟他们聚会。有着共同爱好的朋友聊着彼此相熟的论坛,聊着那些关于对联的人和事,喝茶,或者喝酒。2004年的夏天,一位女性联友从北京来看我。她为我带来一本书,梁章钜的《楹联丛话全编》。这时,我学对联已一年有余了。我把这本书放在酒楼的收银台,上班无聊时就随手翻上几页,下班回家后就开始成联的尝试性创作了。

我想我的第一次突破,就是在读了这本“武功秘籍”之后吧——梁章钜让我提高了鉴赏能力,也让我掌握了一些创作方法和技巧。我在网吧的嘈杂环境里是静不下心来写东西的,于是又买了一台电脑。在异乡的人都不免有或多或少的乡愁,这成为我最初的成联创作素材;继而是怀人,将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思念和情感用对联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发布在公众论坛——而不再是对他人的出句,我开始习惯于这种独立的写作过方式。渐渐的,熟悉我的人多了起来,有的成为了朋友。朋友多了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练笔的素材也随之多了起来。这种练笔的方式曾被曾国藩广为运用:“生挽”。闲极无聊而又没有新的创作题材的时候,我将这些熟悉的朋友一一敬挽,当然夸大其辞、言过其实的恶搞是少不了的,然后公之于众,博人一粲。网络论坛里,“生挽”在相知相熟的朋友间极为常见,这跟曾国藩生挽朋友的行为有些区别,他是背着人悄悄的挽,自娱自乐,而这些联友却是公开的,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被挽者大多一笑而过,或者笑骂几句,或者回挽几联,断不会因此伤了交情。还有的创作素材则来自于时事,对于一些不“和谐”的社会事件,就毫不客气痛快淋漓的骂。总之,几乎所有的人与事都可以成为我制联的素材。当我成联之后把作品发布在网络,第一时间与他人交流时,我想,生活在这个时代又恰好迷上对联的我是幸运的,网络除了及时性,还具有不上网的联友们无法享受的便利,比如资料查询的快速与准确,就是人力望尘莫及的。
一散人2008-01-21 21:54联艺在嬉笑怒骂的玩闹中逐渐有了些提高。对于这个“提高”,不是自我肯定得来的结论,而是从网友对我的评价中得来的。我曾想过这个问题,那就是别人怎样的评价才会转化成动力,从而使你加倍的努力,最终得到提高。我想大抵是这两个,一是轻慢,二是鼓励;前者所带来的动力要大于后者。网络联友绝大多数素昧平生,他们的评论往往不会照顾情面,基本上是有什么就说什么,相对而言是很客观的。我曾有过被别人轻慢的经历,那人的意思是,就你这样的水平,还是算了吧,别再在对联上浪费时间了云云。当天晚上我没睡好,翻来覆去想这个问题,我真的不适合写对联吗?我个性里是有些骄傲和好强的,我觉得自己不比别人差。最后我暗中发誓要在对联上取得某种成就,达到某个高度,得到某种认可,要用事实来证明我能行。但事与愿违,我止步不前。

转眼到了2005年,我现实中的生活又发生了变化:酒楼被我经营得一塌糊涂,亏损严重到无法继续支撑下去,不得已,收拾残局后,把跟随我多年的吉他和吉他谱、节拍器等送给了广州的一个朋友,在那年的二月我回到了重庆,从那以后再也没碰过吉他,我曾经的至爱。白天,我继续着以前的工作,经营洋酒;晚上,仍然和在广州时一样,叼着香烟、带着酒意上网写联,或者看别人写的联。日子在不经意中流逝。接下来有段时间,大约也就两三个月吧,我对楹联有些烦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后来我想大约是联艺得不到提高和肯定,然而又不愿继续写一些玩闹联的缘故吧。我想转移写作方向,但找不到突破口。那段时间常常在QQ群里跟别人天南地北、古今中外的胡扯,说一些与对联全然无关的话,我似乎刻意的在回避对联这个话题,因为我对无法提高实在感到苦恼。我知道自身的积淀是远远不够的,急需充电,于是干脆暂时放弃了楹联的写作,闲时就看一些朱光潜与李泽厚等人的美学著作,王国唯的《人间词话》更是我时常翻阅的宝贝。我在等待下一次突破。

那年5月,我一个朋友跟人在某论坛里吵起来了。起因大约是对一个联的看法出现了分歧,争论逐渐升级。值得一提的是,跟我朋友吵架的那人是现实联界里一个颇有些名气的联家,他担任着某市的楹联学会秘书长。文人相轻自古便有,不足为奇,但那秘书长对我朋友的轻视却很有些滑稽:他罗列了一长串的征联比赛获奖成绩,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权威和不容置疑,当然这样的炫耀还有言外之意:你取得过这样的成绩吗?此人的作派让我又是好气又是好笑,在帮着朋友讥刺臭骂了他一顿后,我决定也参加一些比赛,也弄一堆获奖证书来玩——是的,我终于找到突破口了。在正式参加比赛之前,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规矩,即只参加风景名胜类的比赛,对于歌颂祖国和谐社会的应征赛事,我就敬而远之罢。不是我不爱祖国不爱和谐社会,而是那种比赛的作品通常可用“假、大、空”三字以概之,有不少的获奖作品倒象是“要想富,多种树;不想穷,养狗熊”之类的宣传口号。在我的心中,对联的文学性才是吸引我的魅力所在,除此无他,我不写标语和口号,不是不会,而是不屑。

参加的第一个比赛充满了戏剧性,那是贵州一个叫“云台山”的旅游景点搞的应征比赛,我写了几联参加,其中有一联获得了二等奖。这无疑对我是极大的鼓舞,我兴高采烈的在天涯社区发了个帖子,大肆鼓吹我的英明神武,我似乎证明了自己。始料不及的是老天爷跟我开了个小玩笑。几天后,云台山居然第二次公布应征结果,并说“以此为准”,我的二等奖作品不知道什么原因被他们一脚踢了出去,连优秀奖都没得到,我又是羞愧又是气恼,更是尴尬万分,觉得实在是很耻辱的事情。没别的办法,我只有暗暗发誓,非得拿到一个比云台山规格更高的等级奖来雪耻。一个月后,我参加了湖南的岳麓山应征联比赛,这次仍然是二等奖,和贵州比赛不同的是,我没有被再次踢出来。又过了两个月,我参加了辽宁赵尚志将军陵墓海内外大征联,拿到了我一生中的第一个一等奖。接到朋友打来的电话告诉我这一结果时,我第一时间坐到了电脑前,把云台山被踢的帖子找到,然后宣布了这一事实,终于,长出了这口积压在胸间的恶气。那天晚上,开心的我喝了个酩酊大醉。

在后来的应征比赛中,我取得了一些成绩,也一直坚持着只参加风景名胜类应征题材的比赛原则,不曾逾越。记得林语堂先生的“有不为斋”里有这么一句话:“我始终没有写过一行讨好权贵或博得他们欢心的文字。”我将把这句话作为我写应征联的座右铭,警醒自己。

现在,轻慢我的人渐渐的少了,我渐渐缺失了这令我加倍努力的原动力;但好在还有联友们的鼓励,好在还有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给我的这个荣誉。记得我把“2006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金奖”的铜牌拿回家的时候,母亲用手轻轻的抚摩着这块牌子,那上面有我的名字,她的眼里有温柔的笑意。我为她的快乐而快乐,为她的骄傲而骄傲。这将让我为心爱的楹联而继续努力。所以,请接受我真诚的谢意,散人长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禁止复制,征集码头版权www.zhengjimt.com
禁止复制,征集码头版权www.zhengjimt.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征集发布|征集码头 ( 皖ICP备2021000921号-1 ) 

GMT+8, 2024-11-15 03:58 , Processed in 0.518682 second(s), 3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