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码头论坛_LOGO_广告语_名字_征文_歌曲_包装_景观_文创征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格热里与青花瓷(孔诺夫)

[复制链接]

8万

主题

9万

帖子

2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4320

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优秀版主宣传达人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6 14:42: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识心。
  2000年前圣人孟子的哲思,在今天依然闪耀着光芒。仅从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贯通不同文明

算起,中国与世界的对话已经持续了数千年。历史上,那些一望无际的驼队与航船,向远方送去精美

的丝绸、瓷器与茶叶,更送去魅力非凡的中华文化与中华精神。就在这宏伟壮阔的历史来往中,世界

文明加速了演进的历程,中华文明也变得丰富多彩、生机勃勃。
  如今,这场对话依然方兴未艾。文明与文明的相知、相遇与相拥,虽然已不再需要征服地理上的

险途,却依然要我们时时摆脱观念的藩篱和思想的束缚。对今人来说,重温“丝绸之路”已不仅是一

段历史记忆,一段贸易佳话,更似一种向未知寻找答案的勇气,以及异中求同的胸怀。
  今天起,我们在“文化世象”栏目刊登“中国文化·丝路流响”系列文章。这些作者的身份是驻

华外交官,他们来自不同的大洲、不同的国家,但他们的国家都曾在历史上与“丝绸之路”有过交集

,他们的生命里都曾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随着他们的讲述,我们逆时间之流而上,寻访那些文化交

流和文明碰撞中最为鲜活的故事,接续那些故事背后值得今天珍视的薪火。而这些,恰恰是中国走向

世界、世界拥抱中国最为温润恒久的真理。
  ——编 者
  这个夏天,在中国文化部的组织下,有幸与十几个国家的文化外交官一同访问中国的千年瓷都—

—江西景德镇,而成为我的记忆中一个特别的夏天。
  在美景如画的景德镇,令我流连忘返的不仅有那里的青山绿水,还有在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劳作

的人们,以及他们所创造的驰名世界的瓷器艺术。在这里,我第一次近距离观摩了青花瓷、玲珑瓷的

制作流程,在几位制瓷大师的指导下,还亲手尝试了拉坯、绘盘等工艺。尤其出乎意料的是,从其貌

不扬的泥土到一件精美的景德镇瓷器,整个制作过程竟然需要72道工序!尽管景德镇的名字早已是耳

熟能详,但我亲身到访才知道“景德镇”三个字背后的奥秘。
  瓷器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许多人因为瓷器而喜欢中国文化,也因为喜欢中国文化而更热爱中

国瓷器。我的亲身经历就是一个普通的例子。1973年,我还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大五的学生,来到

北京做毕业实习,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中国。1997年至2001年,我担任俄罗斯驻上海领事馆总领事,是

我第二次长居中国。不久前,我又将家搬到了北京。中国似乎一直吸引着我。从孩提时代邻居和自己

家中必备的中国产热水瓶、毛巾,到少先队员时期收集的中国邮票、明信片和画片,以及深深喜欢的

中国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再到大学时期为之着迷的孔子,并以孔子哲学思想作为毕业论文的题目

……这一切不仅让我与中国结缘,而且使我喜欢上积淀了中国文化精髓的艺术创造。在上海工作期间

,我常常去参观上海博物馆,那里收藏着中国历朝历代的瓷器艺术品,它们如此美轮美奂,让我沉醉

不已。就在两个月前,我和家人去彼得堡度假,还专程参观了冬宫的中国展区,那里同样收藏了大量

的中国瓷器和中国文物。我希望,我的家人和孩子也能喜欢上这些精美的艺术品。
  在众多中国瓷器的图案和样式中,我最喜欢的要数青花瓷。蓝色与白色的搭配,清新、淡雅,十

分迷人,而且让我想起了俄罗斯人同样引以为荣的蓝花瓷——格热里。拥有数百年历史的格热里同样

由手工制作。它在俄罗斯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几乎每个俄罗斯家庭都拥有一套甚至几套格热里餐具

,它们与俄式大餐构成了非常完美的搭配。与今天的景德镇一样,格热里的艺术家和工匠们,也在努

力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文化结合,创造出了很多独特的造型,比如骑士、俄罗斯套娃,有的工厂还将格

热里用于制作壁炉、汽车装饰。就像青花瓷和格热里共同将蓝色与白色作为最佳搭配,正是不同文化

之间的同与异构成了多彩的世界。
  瓷器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代表,还在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中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伟大的丝绸之

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曾将精美的中国瓷器运向遥远的西方、地球的另一端。历史上,俄罗斯曾是中国

瓷器对欧贸易的目的地之一,这当然也影响到中俄两个国家的交往。正是文化上的互通,促使两个国

家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两种文化在交流借鉴中,也产生了奇妙的反应,促进了两大文明的进步。假如

我们回顾中俄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便会找到答案。
  我们知道,在18世纪有三位沙皇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修建的宫

殿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伊丽莎白一世曾大量采购来自中国的器物,包括瓷器、漆器等,许多被保留到

了今天。就在冬宫不远,还建有“中国宫”。那里有中式园林、假山,以及中式风格的房屋,是一个

极具中国文化印记的空间。到了19世纪,两个国家的交流更加频繁。这里不得不提到两位伟大的作家

——普希金和托尔斯泰。特别是托尔斯泰,他甚至翻译了老子的《道德经》。现在俄罗斯更是拥有一

大批汉学家,较为人熟知的有齐赫文斯基、季塔连科、李福清等,成为世界汉学研究的重镇。
  俄罗斯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自不必赘言。我记得,上任后习近平主席首度访问俄罗斯时,就特别提

到了托尔斯泰、契诃夫、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众多俄罗斯作家;今年冬奥会期间,习近平主席还专门参

观了位于索契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故居。中国民间对于俄罗斯文化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好感。40年前在

北京,我接触到的售货员把梨子叫做“格鲁沙”(俄语中“梨”的发音);这一次,在景德镇瑶里古镇

的一家百年祠堂,我竟然看到了托尔斯泰的画像,它与孔子、孟子等中国先哲的画像摆放在了一起。

老一辈中国老百姓如此熟悉俄语,俄罗斯的大作家在中国乡间觅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征集码头网http://www.zhengjimt.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征集发布|征集码头 ( 皖ICP备2021000921号-1 ) 

GMT+8, 2024-11-24 18:45 , Processed in 0.426871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