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码头论坛_LOGO_广告语_名字_征文_歌曲_包装_景观_文创征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美国性格

[复制链接]

8万

主题

9万

帖子

2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4320

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优秀版主宣传达人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6 15:39: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国文学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却发展得非常迅速。再加上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也使得美国文学彰显出多元化的风格特点。另外,美国文学和英国文学比,因为发展时间比较短,所以缺少了一些文化的底蕴,却多了一些英雄主义的硬朗。因此,美国文学中绝大多数是崇尚自由、追求个人梦想的作品。这些作品要么描写底层人物的奋斗史,像《MOBY DICK》《老人与海》;要么描写战争中战士抱着为国作战的梦想,可现实却让战士们清楚地知道了战争的真相,参战者们即便是有幸逃过了炮弹,回到现实社会中也面临着毁灭,除了肉体的伤残外,还有人性的丧失,像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克莱思的《红色荣誉勋章》。这些经典的美国本土文学作品中底层人物的奋斗史,处处体现了美利坚这个民族集体中的“英雄情结”。
  一、个人孤军奋战再现美利坚民族集体中的英雄情结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有大片未开发的土地,为个人理想的实现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另外,美国人民富有民主自由精神,移民过来的美国人大都带着本民族的文化,这就决定了美国文学风格的多样性和庞杂性,所以文学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因为美国的作家大多来自社会底层,这就使得美国文学生活气息和平民色彩非常浓厚。这些作家的作品中,通过主人公的命运,再现了美国社会中人们追求梦想时体现出来的英雄情结。这些英雄模式大都体现了在逃离现实和追寻个人的人生价值时性格的倔强,即使是孤军作战也会坚持。
  让我们先看看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是一个关于来自圣地亚哥的老渔夫的故事。老渔夫在海上捕鱼,连续八十四天都空手而归,饿得快要不行了。但是他没有放弃,终于在第八十五天收获了一条大马林鱼。在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的情况下,经过两天两夜的打拼,他杀死了大鱼。然而,这个战利品被许多小鲨鱼吃光了,最终老人只能拖着一副鱼骨头回到家中,躺在床上,到梦中去寻回往昔的美好岁月。从这个有些悲惨的小说中,我们看到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即使面对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仍然能全力拼搏。尽管结果是失败的,但是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骨子里的英雄情结不言自明。类似的故事在赫尔曼·梅尔维尔的作品《MOBY DICK》中也有体现。一位名叫亚哈(Ahab)的船长带着他的船员驾驶着“裴庞德号”(Pequod)追捕一条叫做莫比·迪克的大白鲸,在航行过程中,他收留了名叫以实玛利(Ishmael)和魁魁格(Queequeg)的两个年轻人。被追杀的大白鲸曾经咬断过船长的左腿,亚哈船长一心想着报仇,下定决心要追杀大白鲸。带着这种复仇的心理,经过三场血战,最后船长奋身刺杀白鲸,但是却被鱼叉上的绳子缠住,不幸落海身亡,捕鲸船被撞翻,而莫比·迪克也不知去向,只有船员以实玛利生还。小说的情节曲折悲壮,惨烈不失倔强,生命的代价给复仇画上圆满的句号。这种血的付出,给美国人成为英雄创造了机会。
  美国文学中的这种典型人物非常多,人物骨子里表现出来的孤军奋战,个人性格中绽放的坚强和坚持,即使失败也要英雄般壮烈,这种性格中的硬朗在作品中清晰可见。
  二、战争——美国文学作品中的永恒主题
  让我们来看看世界人民都熟知的战争:独立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西班牙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美国人民关于战争的话题应该不缺少经典,作为美国人民的代言人的作家群体也因为描写战争产生了很多蜚声国际的名人。这些战争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推行美国普世观念中的民主与自由,要是遇到了不认可美国价值观的对手,美国采取的方式就是大打出手。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肩负着上帝赋予的重建伊甸园的神圣使命,至于战争的理由是否正确无人顾及。在这种与时俱进的文学作品中,美国作家塑造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比如海明威1940年创作的《丧钟为谁而鸣》,主人公乔丹的死被作家描写得非常辉煌伟大。作家运用了大量的叙述铺陈,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详尽完整的背景烘托,让每位读者都感受到一种悲壮的情结,作品有一种巨大的力量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我们可以虚构小说的故事情节,但是对于战争题材,战争小说的写实性特点让虚构变得不再可能。就拿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惠特曼的《草叶集》中以战争为题材的诗以及霍尔姆斯的《士兵的信念》为例,这些作品的作家亲历了战争,正因为亲历了战争,他们的作品生命力都非常旺盛。《永别了,武器》中的主人公亨利实际上是作家本人的自画像,作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理解人类世界的这场悲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作为战地记者自愿亲赴欧洲战场,历经了各式各样的战争磨难,结局是独自一人流亡。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时,因年龄太大不能入伍的惠特曼去战地医院护理自己的弟弟约翰。他目睹了战争受害者所受的身体伤害和精神折磨,以此为素材的诗歌出现在他的《草叶集》中,震撼了读者的心灵。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时,二十岁的霍尔姆斯在战争中三次受伤,三次回到战场,正是因为战争的洗礼,霍尔姆斯写出来的文学作品才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几部源于战争的作品,因为战争的写实性,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强大的生命力。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美国的历史和文学史从来就不缺少战争,有些是被美国人认为很正义的战争。
  另外,从文学作品中我们发现美国媒体给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很大影响。比如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些不明真相的年轻人在媒体的鼓动下,抱着为国而战的想法,不顾家中亲人的劝阻,毫不知情地奔赴战场。但在他们经历了战争后,内心的感触与入伍的热望出现了强烈的反差。这些小人物的挣扎与苦痛,被作家们描写得淋漓尽致。《红色荣誉勋章》中,小说主人公亨利由于渴望过军旅生活,不顾母亲的劝阻,毅然报名参加了北方军。当经历了战争后,他感到被自己的国家、被统治阶级和那些宣传媒体出卖了、欺骗了。《永别了,武器》应该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典型力作,小说中士兵和军官之间爆发出接连不断的冲突。对普通士兵来说,与德国人的战争已经失去了意义,生存的最好办法不是与战场上的敌人短兵相接,而是逃跑,所以故事的主人公弗雷德里克、亨利逃往瑞士。
  作家们在他们的作品中反复地告诫人们:战争,无论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都会带给人们无尽的伤痛。战争的出现不管是否符合人们的意愿,人们都有权遏制战争。
  三、结束语
  不管是个人梦想的追随者,还是战争的发动人,美国人都是以精神强者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作品中的主人公不怕困难,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敢于付出,不惧苦难,粉身碎骨也勇往直前,这种性格的主人公,无论他们的结局如何,都体现了美利坚民族的英雄情结。作品中的个体虽然孤立,但追梦的过程可歌可泣。每个人都知道战争的惨烈,但是为了完成上帝赋予的重建伊甸园的神圣使命,大批年轻的美国青年前仆后继。这种独特的美国性格——对英雄的执着痴迷,对战争的痴心不改,成为美国文学作品的主旋律。当你熟悉了这种美国性格,也就很轻松地理解了美国文学作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征集码头网http://www.zhengjimt.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征集发布|征集码头 ( 皖ICP备2021000921号-1 ) 

GMT+8, 2024-11-28 12:11 , Processed in 0.496858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