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栅栏保护与更新计划 直到五十年前,大栅栏在她六百年历史里,一直都是北京最繁华的商业、文化和娱乐中心。近年来,尽管经受着经济、建筑及社区环境的整体衰败,在天安门广场西南角这片居住着5.5万人口、极高人口密度的一平方多公里的区域内,依然可以辨认出无数历史遗存,并每天吸引大量游客到访。 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旧城改造,一直未找到一种适合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模式。大栅栏的保护、整治与复兴也面临同样的难题:日益增高的人口疏解及搬迁腾退成为一大难题,同时难以找到一种与在地居民共同进行社区共建的方式,以及复杂严格的历史风貌保护控制,使得这片地区难以释放出成规模的有效空间进行产业引入,无法形成有效运作模式支撑区域保护发展,改善民生、社区共建、风貌保护、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取得平衡——这也使得原住民在保护和发展区域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区域本已落后的生活、社会与经济环境条件继续恶化。 在北京市文化历史保护区政策的指导和西城区区政府的支持下,北京大栅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及北京大栅栏琉璃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区域保护与复兴的实施主体,以新的模式进行大栅栏的更新保护工作。新模式的重要特点之一,即改变“大片区域整体搬迁、重新规划建设”的刚性方式,转变为在区域整体系统考虑的情况下,按照“微循环”及有机更新的方式进行更加灵活、更具弹性的节点和网络式软性规划,视大栅栏为互相关联的社会、历史、文化与城市空间脉络。散布其间的院落、街巷,通过与居民的多种合作,都可进行有效的群落节点簇式改造,并产生网络化触发效应,以点的改造带动线、面的长远变化。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等待成片区域腾退完毕、或产权关系完全变更清晰后才开始城市更新的迟缓步骤,更重要的是, 将“单一主体实施全部区域改造”的被动状态,化为“居民自觉自愿、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的主动改造前景,将大栅栏建设成为新老居民、传统与新兴业态相互混合、不断更新、和合共生的社区,复兴大栅栏本该有的繁荣景象。
> 大栅栏领航员计划 从2013年起,作为大栅栏更新计划中的一个长期项目,同样也是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之旅“大栅栏新街景”的一个版块,“大栅栏领航员”通过设计征集的方式,尝试解决在区域改造过程中的一系列公众难题,形成实践试点,用创造性思维和设计面对挑战,通过示范激活,给大栅栏及内部社区带来直接积极的改变,推进本地居民及商家参与地区共建。
> 2015大栅栏领航员项目征集 2015大栅栏领航员项目以“杂院创想”和“手艺传承”为主题,面向国内外专业设计人员、学生、机构、兴趣团体和个人,征集落实可持续的项目发展方案,共同参与保护更新大栅栏特殊的建筑环境和文化生态。
1. 杂院创想 “未来的大栅栏”会是怎么样的?这是大栅栏更新计划开始以来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历史上的大栅栏是一个聚集融合了各种不同人群的区域,未来的大栅栏是否某种程度上能够恢复到其历史上最繁华的时候?而新老居民、传统与新兴业态能相互混合、不断更新、形成一个和合共生的社区。
但如何能更好地在胡同里面生活,来确保未来的期望,有更多细致的工作需要进行。“杂院创想”与其说是对于未来胡同居住的畅想,不如说是对现实环境下解决方式的探索。在大栅栏更新计划的背景下,融合多学科,包括学术研究、社区参与、建筑设计、家具及产品设计、产业植入、新科技介入等,来面对在北京具有独特性但是在迅速消失的当代生活形态。
杂院历史 杂院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晚清到民国到20世纪50年代,由于历史及政治的原因,原来的合院从单一血统、一个家庭逐渐演变成多血统、多家庭的杂居,形成多户集居的院落。在这个过程中,四合院原有的建筑形态及功能已经和现实发展已经脱离,普遍面临房屋破旧、人口密度过高、环境恶化等问题。 经过70年代的政策改变及受到地震影响,四合院内增加了大量质量低劣、布局凌乱的临时建筑,进一步挤压了院内的空间。80年代,大量的小工程开始在胡同里面的寺庙、会馆以及民居内形成。
现状难题 - 户均面积小:大栅栏区域人口密度高,户均面积为22平米,而在实地走访中发现,大量的三口之家居住在2-15平米的空间内; - 建筑形态及质量不一:可利用的杂院空间有些是院落内的几间平房,有些是一栋建筑的一层,房屋质量较差,单个体量过小较难直接进行使用; - 基础条件差:大栅栏区域内的基础设施条件薄弱,大部分的居民家里都不配备基础的厕所(居民通常安装厕所的方式是直接将管道连到污水管道)和淋浴间,一般使用公共厕所、公共澡堂来解决日常需求;在取暖方面,因为没有暖气及天然气,基本是采用煤改电的方式取暖,比较费电,而房屋的保暖不够; - 共生难:目前可利用空间大多为完整建筑的一部分,需与其他居民共用过道、楼梯、院落等公共空间,邻里之间互相影响,相处不易。
设计挑战 - 零散的杂院空间如何与院内居民共存,共同使用走廊、楼梯、院落等公共空间,一方面不打扰居民日常生活,一方面能满足自身空间的功能性; - 如何巧妙并合理处理违章建筑与院落公共空间的使用问题; - 通过工法相对简单、价格相对便宜的改造方式,改善破旧空间的可用性、效率及质量,同时又不减弱其固有的魅力和曾经居住使用的痕迹,并形成经验总结; - 根据项目的总体规划,在具体不同节点的设计中以及后期的功能植入中,能够将复杂的社会更新、建筑更新、文化发展、经济持续等多重目标进行实现整合; - 在设计中,注重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和地方社团及居民的和谐发展,并强调公共空间发展的可能性。
研究与实践方式 所有领航员项目将共同就区域空间、人口结构、经济行为、公共空间、历史文脉及建筑进行研究;然后分别以不同的大栅栏三井社区可利用杂院空间为实践对象,经过前期调研、研讨会、工作坊等努力后最终提出具体的可实施方案。 建立一个项目发展协同工作小组,使之成为设计师、建筑师、大栅栏跨界中心、政府机构、各方面专家、使用者当地社团、供应商、施工单位等对话与合作的机制平台。设计过程中能够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用于修正和评估规划的过程与实施。
2. 手艺传承 大栅栏地区内的手工艺人们,有些人就出生在这里,或者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专心钻研着自己的一门手艺。在前四年的设计周活动中,一些手艺人和设计师进行了多次深度合作,受到了大众的好评。今年的领航员“手艺传承”板块将有以下四个合作方向:
文化传承 以曲艺、表演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讲故事、图片影像记录,或者组织工作坊、社区活动等方式进行合作,在大栅栏可持续传承发展本地文化。
产品研发 根据一项具体的手工技艺,设计师与手艺人经过沟通、互相学习和理解,结合传统手艺与新的设计理念与材料,研发产品原型,同时考量投放市场的可操作性。
店铺升级 一些手艺人在大栅栏有自己的店铺,通过对合作手工艺者及手工艺的深入调研,提出其如何与地区的旅游及商业发展结合,在视觉及空间形象重新定位和设计升级。
老字号 繁荣的大栅栏有着丰富的老字号资源,结合老字号与新设计,就某一个品牌进行合作;或者从历史空间地角度,更深入地挖掘这些在地资源,更多元地发展利用。
> 如何参与 第一阶段 概念方案展示 1.报名: 对大栅栏领航员感兴趣的个人或团体,可以选择以上板块中的一个或多个报名参加; 请在2015年6月30日前提交个人或公司简历,以及一份500字以内的参加计划说明至dashilarproject@dashilar.org征集邮箱,并注明“领航员报名”。通过者将参加项目介绍会、答疑及现场调研,并在7月20日前提交具体方案;
2.现场调研及方案设计: 提交的方案,将由大栅栏更新计划与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进行最终评审,将于7月31日前公布名单;
3.方案展示: 领航员项目第一阶段成果将于2015设计周(9月25日 - 10月3日)期间在大栅栏区域内呈现,包括集体研究及建筑改造导则,论坛和工作坊,以及独立项目的概念展示(装置或展板)几个部分。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 甄选出优秀方案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为止的实施完成,以及相关规则的再修正。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Q3MzMwOQ==&mid=215084224&idx=1&sn=cb7282eee15f92a5f5bfe3d8c11bae87&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