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研习社的铁杆老社员,二十年品牌战略形象专注服务的敏感性,直觉这个新互联时代的眼神,不该再是属于工业时代机械几何的厚重感。每次上课,都盯着研习社的那个三角形logo想着改改改。
机会来了。接到任务,要为研习社的新名称设计品牌形象。李善友教兽在深思熟虑后,定出研习社的名字更名为“混沌”。 这个混沌,在东西方的解释中,相近又不同,西方属于理性的“混沌理论”,而东方的词源则趋于感性的“传说”和指向个人的“模糊意识”。 而我对“混沌”研习社品牌形象的视觉演绎,一下子也是一片混沌了。因为混沌状态,是在光的出现之前,大家都知道,没有光,便没有影像,没有视觉,我知道这“混沌研习社”的品牌战略形象表现,面临的是一个艰难的挑战。
创意来源
►混沌中的自研自明 回到研习社本身,一个自组织。免费听课、满意打赏,一个拆掉“围墙”的学堂,学员自发自觉,参与学习的热情浓烈。 积极向上的学员们也在感染着我,让我想到王东岳先生对老子之“道”的说明:生命向没有障碍的地方优先繁衍;单细胞生物尚且有趋光求明的本能,我们会看到婴儿总会盯着象电灯那样明亮的地方看,也同样这个道理。 在中国字典中,“混沌”的反义词是“光明”。混沌研习社的研习的目标,不就是“求明”吗?混沌初开,说的不就是“茅塞顿开”吗? 在新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化革命的背景下,对于新世代,我们不就是抱着“混沌无知”的空杯心态,进行着一场自我的“无知革命”,而自觉自发地往研习社学知求明的吗?
►混沌中寻得秩序 混沌(学),一门跨学科的科学,提示了有序与无序的统一、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看似偶发的事件实际上都由准确的规律来支配,有序潜伏在无序之中。 著名的混沌理论提出的结论就是“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混沌中的一个叫局部可预测性的重要结论,整体不可以预测,局部可以预测;长期不可以预测,近期可以预测,KK把它总结为“有正面意义的短视”。 混沌,我国传说中指盘古开天辟地以前天地模糊一团的景象。混沌初开(作主语)。作形容词:形容蒙昧无知的样子。头脑混沌(作谓语)。
►颠覆在失控边缘 颠覆式创新研习社,升级后的英文名称是颠覆式创新大学。硅谷互联网教父之称的凯文凯利KK说过,创新总是从边缘开始。颠覆式创新,也是研习社培养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的核心课程。
视觉表现
►一条线的多维时空流转 书法本身有时间与情绪的记录, 一根线条,从水墨充沛、锋芒犀利到枯干拙朴、宽厚悠游,就是这样的线条,化成了一个近似圆形的面,似洽非洽,顺着流转的笔锋,又表达成了不断转动的一个球体,一个三维弧面几何的”太极图”。 别于机械和厚重的形象, 线型轻盈才是这个新互联网时代的意象趋势。
形意象征
►混沌初开 东方最高哲学之易经太极图的三维流转,在一片混沌中,有个与外界连接的负形从未洽的圆形缺口部分开始流入,似阳光似气流,开始打破一片混沌天地。 混沌初开,初心自明。混沌研习社,自组织社群,在用户“趋光求明”的本能,自觉自发的驱动下,与用户内心达成品牌心智的高度契合。
►边缘颠覆 极简单线条勾勒一个空心图形,看似几何又不规整,看似秩序又非秩序,看似乎自洽,边缘又有突破,细胞如此,星球也如此。 有生命体的感性,也有秩序和失控的意味,而世界本身,就是最大的“混序组织”。颠覆式创新总是从边缘开始。 研习社自组织社群即是由用户心念的个体自觉自发到机构自组织的形成,循环反哺用户,混沌到自明,自明到空杯心态,再求自明的不断循环的衍生过程。
►道动初心 从“混沌”理论上说“初始条件的依赖性”,实则与我们的“初心”之说相吻,混沌初开,初心始明。只要不断地怀抱初心,不断研习,日积硅步,终将脱颖而出,也是混沌之论。 标识不是实体,也不止线形,而在中间虚空的“气场”,暗含虚怀若谷,空杯心态,充满对无知世界求索的天成嘉念。
►研得自明 研习社,研,通“砚”。砚台里反复研墨的轨迹,也就是反复转圆的轨迹。看这标识的线条,你似乎可以感受墨在砚台上转动时不同摩擦力造成的触感与震动。墨土一笔、微尘一扬、虚怀初心、自得始终。 作者:杨 喜(研习社社员,厦门动静企划有限公司创始人,具有20年商业品牌服务经验。动静企划为研习社新LOGO创作团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