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码头论坛_LOGO_广告语_名字_征文_歌曲_包装_景观_文创征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说剧本] 浙江青年电影节影评征文大赛一等奖|《白丝带》看《心迷宫》

[复制链接]

8万

主题

9万

帖子

2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4320

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优秀版主宣传达人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3:58: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白丝带》看《心迷宫》
喧嚣太久的华语电影市场终于在《心迷宫》之后撕下了缤纷热烈的面具,开始俯下疲惫的身躯回归于沉郁素朴的电影川流。118分钟的谎言圈套让我们不断想起迈克尔.哈内克的《白丝带》,阴郁偏僻的村落,平静的生活之流,错综复杂的族群关系、昼夜交替间或的死亡寓言。在故事架构上,《心迷宫》远比《白丝带》来得更为复杂旖旎,同样是各类面具式的人物,符号化的阶级梯层,但《白》在人性深度与社会映射上比《心》来得更为深邃与悚然。作为东西方各自的命题电影,《白》在人性与欲望的书写上比《心》走的更远,已经上升到了人类自身精神世界的内省与反思。如果对两者做一个有趣的比较,可以不难看出当前出色的中国电影与西方的竞争者们在同一题材处理上的互文性差异。《心》与《白》同样精彩,但离“优质”尚存在距离,而这样的差距也是目前中国电影人正奋力冲破的创作困境。









一、死亡的寓言:迷惘、拯救与牺牲

  《白》是2009年度的嘠纳金棕榈的扛鼎之作,全片最富于创作性的手法莫过于干净透亮的黑白色调。那一年金棕榈的参赛影片有拉斯.冯提尔的《反基督者》以及昆汀的《无耻混蛋》,能在这样一批强劲对手中冲破重围足以证明《白》的艺术价值。导演迈克尔.哈内克是金棕榈的常客,嗜血的情欲《钢琴教师》以及死亡之恋《爱慕》都在嘠纳获得了极高的荣誉,残忍、赤裸的叙事风格、冰冷沉默的边缘镜像以及隽永深长的生活余韵已经构成了哈内克的电影符号。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卡夫卡式的扭曲的爆发、碎裂的仇视,宁静的生活空间中充满了压制与尖锐的成长梦魇。对于1984年的祈珏坤来说,如果继续秉承《心》这样的残酷的纪实风格,他的才华经过时间与人事的淬炼,很可能会成为中国的哈内克。可在热钱滚滚的中国电影圈,他初露的才华将吸引大量的的投资人,宁浩将是他下一个触手可及的方向。其实他与宁浩还是存在着差异的,宁浩的石头明显沿袭了《大烟枪》的黑色幽默的风格和突转迭起的叙事冲突,这样的复合式的类型元素对于2006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来说是一个震颤的重音,宁浩式的纷繁复杂的人物演绎与灵动嵌套的幽默戏仿植根于商业基因中,这样的多元性的本土化嫁接一直延续到了《港囧》的神话。也就是说,宁浩的“民间文本”中就已充斥着商业模型的轮廓。在《心》中,哈内克式的变奏的寓言隐隐约约浮现,这样沉重而冰冷的主题与悲悯的人性反思显然看不出下一个宁浩的的商业风格的前。《心》在理性批判与社会映射上与《白》似乎更具有对话价值,尽管国度不同。《白》的故事异常简单,《心》的故事同样简洁。

  简单的事件如何折射出深刻的反思意义最考验导演的掌镜功底。李安选择了在琐碎中加入戏剧化的交锋,侯孝贤选择了诗性的气韵写意,贾樟柯选择了暴力化的文本撕裂,《心》选择了悬念。多重视角的全景化拼贴几近素朴地还原生活本质,在这一点上与《白》取得了故事诉诸的均衡点,但《白》比《心》更为高明在于将悬念留到了最后一刻,叙事链条中遮蔽了任何黑暗暴力的直接性表述,凶杀的面具在乡村教师的颤栗中轰然碎裂,我们看到的只是孩子们一张张纯真干净的脸庞。《心》最遗憾之处在于维持了观众全知全能的地位,如果能像《白》一样,以单一化的视点切入叙事环扣中,我相信对于观众来说震撼会更加激烈。观众永远都习惯于让自我投射于故事语境中,《心》频繁切换的视角打破了观众的心理优势,所以会形成“跳戏”的审美落差,无形中就已经削弱了文本背后的人性价值。《白》中观众随着乡村教师的双眼目睹了怪象的发生,在疑虑产生的同时也不断见证了村中阶级压迫、偷情、乱伦、自焚、体罚等一系列的暴行,悬念丛生之余对于体制与宗教的的反思与内省也在不断加深,多层叙事线下的道德基石逐渐崩塌。当教师质问孩子的一刹那,表层悬念的揭示与深层人性的碎裂同时爆发,形成影片强大的震撼力。《心》的心灵震撼力在村长烧人时就已经爆发,后续的故事自然缺乏情感与人性的连贯性,当观众看完全片时,因过早曝露的真相只剩下探究人物关系的猎奇兴趣而逐渐丧失了对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考量与价值批判,他们在故事中没有寻求到缺席的自我,没有产生趋近的认同感,而只剩下父子相见时的一声叹息。

中国不缺乏纪实性作品,但如果不能在情感与理性上让观众自我反思/内省的话,那么这样一批冰冷的边缘化镜像只能沦为对社会/国家的泄愤式的“暴力语言”,这也是目前贾樟柯们的创作困境。当片中寓言过于庞大时,只能成为空洞的喻象,中国导演们也正在这样的“心迷宫”中不断寻求着人文传递的新彼岸。《心》可视做中国影人在人性标尺上的重建,他们期待制造震惊与颤栗。









二、以父之名:时隐时现的父权阴影

在《白》与《心》中,乡村成为文本的幕景,是纷繁叙事锁链的隐蔽景观。对于导演们来说,乡村是历史停滞的原生地,是美好/丑陋文化的贮藏地,是欲壑碎裂的再生地,也是人性抚慰的伊甸园,是乐观喜剧与黑色悲剧出演的舞台。在《白》中,德国北方的村庄已然成为纳粹诞生前夕的缩影,小村庄成为四处浮动着屠杀、戕害与惩戒的殉道场。村庄在冰冷的镜像中已成为对于时代的凝血的叩问,等级森严的村庄秩序影射着战前欧洲行将崩塌的统治阶层。在《心》中,我们依旧能看到中国当下的诸多现实境遇:小三、留守家庭、赌博、恶霸、父权,但令人惋惜的是,这些社会境遇只沦为片中浮光掠影式的原生线索与人物图谱,导演没有真正从中做出对社会的批判与反省。在反思内省上,我想《天狗》、《盲山》、《光荣的愤怒》已经在农村题材的人性挖掘上做出了表率。仅仅满足于脸谱化的人物演绎是《心》震撼力不足的原因,也是《白》做得最真实残酷之处。《心》的初始动力源自宗耀对于父权的叛逃,而《白》中孩子们进行反抗源于对家长的复仇式的宣泄,而这样一批残忍的孩子们在20年之后,他们将被纳粹吸入为精英,成为世界秩序破坏者的有生力量。《心》中的村长是一个严苛的父亲,极端垄断的父权导致了宗的出逃,从而造成了连环式的死亡圈套。以村长为首的这样一批村庄的领导者具有高度的话语权,他们维护着村落的秩序,但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愚昧与保守,才导致整体性秩序的崩塌。在《白丝带》中,神父、公爵、医生同样构成了这样的意志群体,但哈内克没有让这样的群体单纯流于沉重的背景墙,而是通过医生看病、神父宣讲、公爵发言等一系列事件强化这极端扭曲变形的父权秩序,从而建构了纳粹诞生前夜的社会寓言。

《心》非常遗憾地并没有对群体进行强化,而是通过父爱的救赎完成最后回归秩序的昭示。这对于影片展露关于社会的整体性反思与批判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村长成为为子救赎的凶手,他的出现最终完成了环形故事的表述,但村长背后的父系群体—村委会成为碎片化的点缀,导演由此失去对于社会深层秩序解码的话语权。村委会的愚昧与无知造成了尸体的错认,但影片并没有对这个群体进行更深一层的心理描摹与行为呈现,简单弱化成村长父亲的自我拯救,可谓是一大缺憾。《白》中,医生的情人最终发现了医生与女儿的乱伦,最终带着孩子逃离了村庄,去举报凶手,这样的反叛极具人性本真的力量,在自我趋利避害下选择叛逃,人性的恐惧由此爆发,颠覆了宿命的程式。可在《心》中,美艳的寡妇发现情人的薄情后,默默选择了忍受,故事告一段落。原本女性心中长期掩埋的愤懑与艰涩原本可以成为故事张力的爆发点,却被导演处理隐蔽化,女性自我救赎在父权的背叛中隐忍而落寞,在宿命的环扣中轰然倒塌,之前积蓄的人性的私欲没有喷泄而出形成强大的震慑力,更是遗憾;宗耀作为村中的边缘人物,本应承担矛盾冲突的中心点,构成颠覆父权的中心人物,却一直游离于事外,最终通过卑微的忏悔回归法制,实在是弱化了人物,人性的力度再次被削减;《白》中神父的颤栗、公爵的出逃、医生的失踪无不验证着父权制度的全面崩塌,而这样的崩塌源于孩子们隐蔽的复仇行动,因果环扣而喻示深刻;《心》中村长勋章的掩埋也宣告了父权的衰落,但这样的衰落毫无内在的冲突可言。村中的压迫群体没有做出任何反抗/颠覆,仅仅因为良心的谴责而导致父辈们的精神颓败由此构成村中阶级势力的重组,实在是过于感情化的设计,人性的颤栗更是无从谈起。





http://mp.weixin.qq.com/s?src=3×tamp=1479880640&ver=1&signature=5tfT-59W8GQYXFTx-N7NeNmcdKhObCBB-Lc4gtICS0j1ABrzT7kF8nqBEdXJLr5UzorT9XSoy1vGKSHzs2ktnX6of2newLOLTdLPSlJaZXVfqskSRs3yC*jx4bfixCoSE3fq0FM0NOwkorOLRqHNhUrXzW71L6aNCTRuonp*kwY=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征集码头网http://www.zhengjimt.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征集发布|征集码头 ( 皖ICP备2021000921号-1 ) 

GMT+8, 2024-11-17 05:27 , Processed in 0.469341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