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E起来”校园网络文化工作室标识设计有奖征集评选公告
立足于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环境,着眼于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和创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及网络思政教育的现实需求,北京大学于2014年秋季启动成立“新青年”校园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为更好地宣传和推广工作室理念,树立工作室形象,于2014年12月1日——12月15日举办了“‘新青年E起来’校园网络文化工作室标识设计有奖征集”活动。 此次活动受到了全国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截止至12月15日活动结束,共收到参赛作品50余件。为确保评选结果客观公正,工作室特邀请“北京大学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相关领导、教授并艺术学院专家学者共同组成评审团,通过初评、复评等严格程序,最终以投票方式确定一等奖1名,并将其采纳为最终方案;二等奖2名,用于鼓励其他符合工作室形象定位并反映北大特色的优秀设计。 获奖名单及奖励标准如下:
一等奖:张廷峰 平面设计师/北京 奖 励:3000元
二等奖: 周露露 北京大学马克思学院2012级本科生 武守友 北京耀午设计工作室 奖 励:500元
此外,为答谢社会各界对于北京大学及此次活动的热心关注和大力支持,所有参赛选手将获得精美纪念品一份,工作室将于近日联系寄出,敬请关注。
北京大学新青年网络文化工作室 2015年1月14日 附:北京大学新青年网络文化工作室logo定稿及创意阐释
创意阐释: 1、“@”象形与网络指代。@最早应用与DOS命令,后被应用于电子邮件,并作为网络时代的代表符号。如今,@还是德国汉堡某研究所提出的一个新名词,泛指14~29岁之间伴随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人类,与工作所依托的主体力量“新青年”之定位相符。 2、“新青年”形象阐释。标识中部抽象处理为三个小人,如同读书、跳跃、奔跑的年轻人形象,充分体现北大“新青年”之勤奋好学、青春活泼、开拓奋进的积极形象。 3、“北大”概念的融入。人形部分经艺术化处理,与“北大”二字融合,彰显北大定位。 4、“新青年”精神的百年传承。人形部分除反映“北大”二字,还暗含数字“100”。1915年《新青年》杂志创刊,2015年“新青年”网络文化工作室成立,历经100年,“新青年”的精神一致在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