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保 “跑片”是电影放映中的重要环节,特别是新片、重点影片都需通过跑片才能与观众见面。1966年底因上映《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电影需要,把我从放映员位置调整下来学开摩托车。其背景是该电影拷贝少,在全市采取铺开放映,这就需要不停地跑片串片。当时拖俱、矿俱、铁俱、407厂等大厂俱乐部都使用了机械化的摩托,而我们专业电影放映单位人民、西工、中原、瀍河却仍用自行车跑片,费时费力效率底,为此决定更新换代,改用“幸福”250摩托,我被选中。经过一阵子理论学习与实习后,掌握了“转8字”与“半坡起步”技巧和文明会车,礼貌让道的交通常识,然后通过“路考”取得了驾照。那时的机动车不多,路上除了几路公交车之外都是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人,所以马路显的十分宽广空阔。有次试车为体验高速感觉,我小心翼翼地把时速提到80公里以上,竟把眼泪都刮了出来,这才方知戴眼镜是防护的需要。回想当时儿歌似的市俗俚语“骑车戴眼镜儿、烧包老虎态儿”对驾车人的讽刺是多么的幼稚,把他与“烧包”、“显摆”、“臭美”相提并论,这种曲解与印象实质是思想文化落后的表现。在二年多的驾驰中到也平安无事,也就是在驾轻就熟,熟能生巧中产生了麻痹大意思想,有一次在与铁俱串片中出了个不小的事故。当时的路线是,从西工影院出来走中州路至西关北拐,经小北门、串过铁路桥爬个大坡就到铁俱门前。返回时为了省油下坡没有挂档,而是放在空挡让其滑行。结果快到坡底时与迎面开来一辆嘎斯汽车相撞,幸亏溜坡时我踩了几下刹车,速度不是太快,但最后一踩、感觉刹车失灵,致使摩托车头撞在汽车保险杠上,把我也摔了下来。司机急忙下车把我扶起,见无受伤也就放心。然后查看车辆只见摩托把汽车保险杠撞了个“U”字形凹槽。现在回想起来那次和汽车的“亲吻”经历,虽然没有造成多大伤害,还是心有余悸。 改革开放初期摩托车成了人们出行代步的交通工具,也成为一种时尚,但是殊不知有多少人为这种“时尚”付出了血的代价。当时在全国流行的一句话就是“一脚踹、死的快”说明了摩托车交通肇事率是很高的。更有公安局朋友戏虐地对我说:洛阳第一批登记的摩托车驾驰员剩下的没有几个了。此话虽然过分,但仅我熟悉的就有洛阳剧院跑片员郭同灿、洛玻电视台摄影师水德浦、曲剧团音乐作曲家席景贤都是因为摩托车祸而失了宝贵的生命,令人婉惜。 电影红火时我曾经常坐车奔波于洛郑之间,司机小钱开车还是比较稳当的。但是有一次在赴郑路上超越一部大卡车时,突然见一辆轿车迎面而来,他急忙紧急刹车,致使车身后弹,人员前倾,头与车顶、风当玻璃相撞,几个人都不同程度挂彩受伤。这是我遇到的第一次快车惊魂。我也坐过开车速度最快的车、是省公司的拉着副总来洛到各县检查电影宣传工作,从洛阳到嵩县、栾川、汝阳一路狂跑,快的叫我有点害怕。我说还是慢点好,为领导负责吗。不料副总却说“我喜欢坐快车”。这使我想起洛阳一位朋友给我讲的一个故事,说市某办主任他的司机开车很快,手下提意为他换个稳当的,他却说“不用换、我喜欢坐快车。”结果有一次去焦作开会,在洛常路孟津老城那个大下坡段,由于车速太高竟使汽车飞了起来,结果车毁人亡。这个故事听起来有点天方夜谈,但确是真事。 目前汽车已进入万千家庭,见证了时代的发展、进步与变化,然而确也印证了“福兮祸所依”的古话,开车出行一不小心就会遗憾终生。我的一位朋友全家5口开车去郑州探亲,在上街附近出事,全都受伤,驾车的长子伤势最重,大腿呈粉碎性骨折。经部队医院抢救处置后转入洛阳正骨医院治疗。我去看望时老友泪流满面地说:“真是差一点我就见不着你了!”见此情景我也不禁潸然泪下,掩面唏嘘抽泣。并安慰他说“吃一堑、长一智、孩子以后开车会小心的。” “十次出事九次快”这是无数血的事实得出真经实谈,希望有车族认真思考对待,因为这事关全家安危与他人的安全。以前的交通安全教育是把事故现场拍成照片巡展,那是事后拍的,让人受益非浅。现在通过电视看到由录像监控拍到的事故画面,更是生动直观,现状之惨烈触目惊心,摄人魂魄、令人胆颤。所以真诚希望开车的朋友不要掉以轻心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