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码头论坛_LOGO_广告语_名字_征文_歌曲_包装_景观_文创征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1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散文故事] “与好书相伴 与文明同行”新闻采编人员读书征文揭晓

[复制链接]

820

主题

888

帖子

269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8 11:50: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全市各报刊出版单位:

根据《十堰市全民阅读活动实施方案》及市新闻出版局重点工作部署,为进一步提高采编人员的能力素质,开展岗位练兵,市新闻出版局在第15个记者节到来之际,组织全市出版系统采编人员开展了“与好书相伴,与文明同行”读书征文活动。各单位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广大记者、编辑踊跃参与,共收到来自19个单位22个编辑部的稿件百余篇,市新闻出版局聘请部分媒体负责人及相关专家,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进行评审,共评出一等奖1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10篇、优秀奖20篇,优秀组织奖10个(获奖名单附后),现予以通报表彰。

希望各单位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阅读活动,积极营造“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浓厚氛围,使广大采编人员在读书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收获,努力为十堰“五城联创”、推动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作出新贡献。

十堰市新闻出版局

2014年11月5日

“与好书相伴 与文明同行”新闻采编人员读书征文活动获奖名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征集码头网http://www.zhengjimt.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0

主题

888

帖子

269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69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1-8 11:50:36 | 只看该作者
人要有点书卷气

□王玮

“在古代,书卷气是对一个人学识以及礼仪的肯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书卷气常常被当作贬义词来形容一个只知道读书而不去涉及其他活动的人。”这是百度百科对“书卷气”的关联解释。

《双城记》首句或许昭示了“书卷气”这一词汇的困境。从“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到“读万卷书不如嫁暴发户”,作为生活内容之一,读书似乎饱受歧视,家长里短和荤段子占据着社交语言,“哪本书好看”竟然难成饭后谈资,书卷气也不幸和书呆子划上了等号。

与此同时,江湖上又风行着“文艺青年遍地走,豆瓣文摘漫天吹”。大叔控喜爱陈道明儒雅气息,赞叹他满屋书籍。同样有了书卷气,郭敬明的小身板变得好看了,韩寒不但晋升国民岳父,还拍上了电影。

或许我们并不是真的讨厌书卷气,但为什么书卷气一词受欢迎程度不能和明星比翼双飞?

这个问题的最佳反问也许是,书卷气能当饭吃?《白卷差生成总裁,高考状元沦落街头》之类的猎奇文章不断见诸报端,《硕士生收入不及搬砖民工》的消息推波助澜,新读书无用论造就了大家对书卷气的恐惧心理。

常看到的场景是,在夜市、地摊,总有人爱说:“念大学有啥用?我哥们儿,初中没毕业,搞拆迁,现在当大老板了”、“我亲戚,高中没念完,现在开宝马呢”……可问题是,从没人统计过,100个初中辍学的,成为大老板的概率有多大。

从实用主义角度,书卷气似乎一无是处。走在大街上,人们行色匆匆,眉头紧锁,防备的表情就像一把刀。书生一笑赶不走推销假手机的骗子,黛玉回眸也逼不退电车痴汉,甚至公交车飞速过站,你的绅士也换不来它慢一秒,这个时候,或许只有大喊一声才能走出窘境,当然,与此同时,你的书卷气形象也碎了。

有媒体认为,我们处在变革社会之中,以暴制暴,以不道德对抗不道德,温良恭谦已不入流。盘点新闻旧事,会发现有人长年上诉未果,跟踪摄像拍到官员开房才得以伸冤;有医学教授被方舟子批判,竟下意识去雇凶伤人;也有人因为被骗几十元钱,去打一场死人伤人的群架。

“人要有点书卷气。”这句出处不明的学者话语给社会打了一针软化剂。在这个社会,或许你更需要坚持内心的平静。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所谓“书卷气”,是一种高雅的气质和风度,是良好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乌托邦思维来说,如果每个人都有书卷气,那么每个人都是社会的终结者。

当生活出现雾霾,书卷气也许是这个时代难能可贵的一种气质。书卷气采自于书卷,得益于孜孜不倦地读书。人通过读书,在幽幽书香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浊俗可以变为清雅,奢华可以变为淡泊,狭隘可以变为开阔,偏激可以变为平和。

一位年轻人很崇拜杨绛,他给杨绛写了一封长信,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以及许多人生困惑。杨绛回信,除了必要的寒暄和鼓励晚辈的句子外,其实只写了一句话,诚恳而不客气:“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看了微信圈转发的 “不和同事做朋友”之类的心灵鸡汤就践行于生活,最终混成过街老鼠;听信治病土方子,导致病情雪上加霜;听了几堂资本运作的课程误入传销陷阱……不读书干蠢事的案例举不胜举。

西汉经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读书被誉为 “生命的美容”。书卷气自有一种迷人的优雅。拥有了书卷气,便消除了傲气、娇气、霸气、小市民气;拥有了书卷气,便增加了静气、高贵气、泱泱大气。“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经典,一杯香茗,也许足以富可敌国、贵比王侯了。

有观点认为,真正的“书卷气”应当与博学、谦逊、高雅、悲悯情怀等人类美德紧密联系在一起。当书卷气积少成多,你的内心会继续牵引着你读下去,精气神也会渐入佳境。

当更多的人渐入佳境,城市也能散发书香。“城市里最美丽的风景是人”。信息时代,节奏越来越快,手捧清茶、选本好书、慢慢阅读,似乎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距离都市人的生活越来越远。而书店里读书者阅读的热情高涨,良好的文化涵养和优雅的生活方式不断形成,足以改变城市钢筋水泥的固化形象。“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当阅读成为这座城市随处可见的街景,当读书逐渐成为都市人的一种生活习惯,那何尝不是一座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真实写照。

当然,一个人要有书卷气,不但要爱读书,还要善读书。唐代的皮日休认为,书籍 “譬乎药,善服有济,不善服反为害”。所谓善读、善服,包括许多内容,但主要有三点,即读旨端正、选读好书、方法得当,如此方能长智怡情,提高气质。
征集码头网http://www.zhengjimt.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0

主题

888

帖子

269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69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1-8 11:51:00 | 只看该作者
阅读,一场心灵的盛宴

□唐晓玮

阅读,可以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情,就如同我们每日的饮食、睡眠一样,贯穿始终。

追溯我的阅读史,大概从牙牙学语时就与书籍结下了缘分。有人说,一两岁的孩子是没有记性的,可是直到现在我依稀记得那个模糊的场景:我坐在妈妈的膝盖上,她拿着一本书教我念儿歌,如今只记得一两句了,“小豆芽,歪歪嘴,胖嘟嘟儿没长腿 ……”这两句儿歌深深刻在我的心里,每次回想起来,心里仍充盈着那份被亲情滋养的温暖和阅读带给我的快乐。

我没有上过幼儿园,父母是我最早的启蒙教师。两三岁的时候,望女成凤的母亲就开始教我识字,没有任何技巧,只是简单地抄写和机械地重复认读。这样快到四岁的时候,我已经能够抱着父亲给我买的童话书有模有样地看了,每次家里来的客人一看到小小的我捧着一本厚厚的书,都会感到惊讶。那个时候,父母的工资并不高 ,但是却从不吝啬在书籍上的开销。几乎每个月,家中都能收到邮递员送来的各种书籍。《童话大王》、《儿童时代》、《少年文艺》、《课堂内外》……这些优秀的儿童书籍陪伴了我整个童年时代。

如果说我是一个刚刚破土的小芽,那么书籍之于我就像是大自然额外赐予的能量。我的世界很小,可是我的窗户很大,透过那精美丰富的插图、趣味横生的故事,我幼小的心灵仿佛插上了翅膀飞往世界各地,让我始终保留着一份对这个未知世界发自内心的好奇与热爱,而成年以后的审美力、创造力无不源于此。

小时候,总喜欢与小伙伴们换书看,看着渐渐充实的书柜心里有说不出的欢喜与自豪。长大后,我常常走进书店,藏在一个静静的角落里阅读,任思绪驰骋万里。闲暇时,我会去逛一些二手书摊,如同寻宝一般寻觅那些遗落在角落的书籍,泛黄的纸张似乎让阅读更有气息。不工作的时候,一个人半躺在藤椅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喝一口清茶,翻阅着带有墨香的纸张,浮躁的心瞬间平静下来,又仿佛率性的自己策马奔腾在大草原上,心包裹在蓝天白云里,怡然欢喜……

说起来我并没有特别喜欢的书,也不太喜欢去追随一些畅销书,个人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是我阅读的方向,知名大家的书也读,不知名网络作家的书也看,灵异奇幻文学诗词散文都是下酒菜,上学的时候尤爱林清玄与安妮宝贝的作品,一度成为安妮宝贝的忠实粉丝。如今,随着兴趣和阅历的渐增,开始关注一些未关注过的领域,注重心灵层面的探索。

前不久看到英国著名作家毛姆说的一句话:“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你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开生命中所有的灾难。如果我们被迫去读那些令人觉得厌倦的书,又怎能养成为阅读而阅读的习惯呢?”这句话,让我感同身受。

对我而言,阅读是一剂心理良药,让疲惫的心灵得到疗养。而读一本好书,犹如得到了一位心灵导师的指点,在暗夜里为我点亮心灯,路再远亦不迷茫。

人人都在追求幸福,所谓幸福到底是什么?毕淑敏的《破解幸福密码》告诉我,真正幸福的人,不仅指的是他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都是快乐的,而且是指,在他的生命中,即使有经历痛苦的时刻,他仍然明白这些痛苦的真实意义,他知道这些痛苦过后,依然可以得到幸福。一直以来,情绪化都是我难以克服的弊病,读了克里斯多夫的《亲密关系》,让我懂得,无论何种情绪,在身上停留的时间都不会超过六分钟,除非你为它建造一个家,害怕或放纵情绪,那它们就会在心中生根了。直面情绪,心悦诚服地接纳它,让它顺其自然地消逝。人生低谷之时,读素黑的《好好爱自己》,让我明白,爱自己就是学会放下一些人和事。看到自然的规律,懂得生命从来只能一个人走下去,爱在变,世界在变,做好自己,才能被人爱,也才能去爱别人。

王国维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面对复杂的人生,心难免会有焦虑迷茫之时,悬思——苦索——顿悟三重为人治学境界,而现阶段的我则不断在苦索与顿悟之间转换、徘徊。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惟有在阅读中,我们才能够触摸和探索到未知世界的一角,激励着我们不断进取。古谚曰:“心则不竞,何惮于病。”世事无常,生命也许就是一个无限的轮回,好多事不可解难以言,惟有在阅读中,释放、体味,内观与升华,保持当初那颗赤子之心,

对我而言,阅读,不为黄金屋,不为颜如玉,不为千钟粟,它是一场心灵的盛宴,那些与阅读有关的一段一段的美好回忆,贯穿我的整个人生。我特别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让我品尝到阅读的快乐,将阅读引入我的生命,成为一生用之不尽的财富。

书香盈怀 清风徐来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杨箫瑟

读好书如同交好友,受益终身。有书香盈怀的人,才会有浩然之气,可以区区之壳挡尘世的风霜,可以悲天悯人之怀俯瞰苍生。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栏目是我钟爱的节目,几乎每天必看,喜欢它,是因为它能丰富知识,开阔视野。而听了于丹讲论语心得,更能净化心灵,仿佛一缕清风涤荡内心的尘埃。因此,在节目播出后,我又迫不及待地到书店买了一本书——《于丹论语心得》。

读完此书,觉得心灵非常恬静。一个个富有哲理的小故事、一句句警言,让人深受启迪。于丹文学功底不错,文采斐然,难怪会在易中天之后,在大江南北掀起一股于丹热。细细品味她的论语心得,似有余香沁入心田。于是,我把此书当作枕边书,每晚临睡前,就着幽暗的台灯,读上几页,便暂时忘却世俗的喧嚣。

在此书的几个章节中,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心灵之道》,因为它符合我的心境。人到中年之后,我越来越觉得人生是有缺憾的。在二十多岁时,总是心高气傲,凡事追求完美,对生活不满,愤世不平。那时,总觉得生活亏待自己,社会未提供舞台,这种愤懑的情绪,使自己不容易快乐,且会处处碰壁。人过不惑之年,随着阅历的增加,自己心灵的感悟越来越深刻,变得宽容了,能辩证地看待生活,觉得缺憾也是一种美。

圣经中说:“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少女时代读过,但不能真切地体会它所蕴涵的丰富内容。而多少年之后,重读此段话,心中有太多的感慨!于丹在《心灵之道》扉页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对这段话,我非常赞同,也很欣赏平和的人生态度。

现代社会是物质社会,越来越容易迷失自我。其实,生活到某个阶段,物质的丰盈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快乐,有的人有豪宅和名车,可精神世界很迷茫,依旧觉得生活很空虚。有的人有了三室一厅,还想要别墅,有了富康,还想开奔驰,欲壑难填,对物质的追求永无止境。当然,想过好日子的愿望也无可厚非,但在奋斗的过程中,别忘了给自己的心灵煲一钵浓浓的心灵鸡汤,让自己的精神得以滋养。在漫漫人生中,会有很多的不如意,有了平和的心态,遇到任何逆境,都能坦然待之。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同一件事情,用不同的心态看,便会有不同的结论。对待生活的态度,应该乐观,这样才能快乐。一种遗憾,其实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就如印度著名诗人、哲学家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人生之初纯洁无瑕,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随着年龄渐长,阅尽沧桑,发现世间阴暗面越来越多,牢骚也越来越多,不再轻易相信什么。倘若停留在这个境界,就会苦苦追求,整日劳碌,心高气傲,抱怨多多,最后发现梦想并未实现,于是抱恨终生。但是如果有悟性,就会通过读书或者在生活中感悟,把自己提升到第三重人生境界。此时会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专心做事,不受外界干扰,凡事只求心安,不问结果如何,更不会与旁人计较什么。修身悟道至此境界,将会在滚滚红尘中潇洒自如,遇惊涛骇浪也如闲庭信步。

其实,怨天尤人,只能加重自己的痛苦。读《心灵之道》,让我找到最简单、最朴素的快乐理由。快乐没有理由,调节当下的心境,把握眼前的一切,安之若素,你就是世上最富有的人。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每每在白日的喧嚣散尽之后,于夜深人静清风明月映照窗棂之时,翻开扉页, 《于丹论语心得》为我打开一扇心灵的窗户,如皎洁的月色一缕缕照进心田。你若盛开,清风徐来, 《心灵之道》如清风拂面,打开了我心灵之结。
征集码头网http://www.zhengjimt.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征集发布|征集码头 ( 皖ICP备2021000921号-1 ) 

GMT+8, 2024-5-18 23:28 , Processed in 0.172860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