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码头论坛_LOGO_广告语_名字_征文_歌曲_包装_景观_文创征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优秀的人往往不合群吗

[复制链接]

8万

主题

9万

帖子

2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4318

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优秀版主宣传达人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14:08: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讲起不合群,大多数人的记忆中一定会有这样的场景:寝室有一学霸,每天7点准时起床去自习,早出晚归。寝室有来串门的同学一起聊天,他基本都不加入。即使我们聊天的时候谈笑很大声,他也好像不为所动,只在干自己的事情。
  而也曾经有一个宿舍,宿舍里面6个人。每当宿舍6个人都凑齐的时候,寝室长总会组织大家打牌,或者有时候就大家一起开黑打DOTA。更多时候,大家是相约好一起聚在寝室而非赶巧。
  然后,一晚上就这样过去了。
  然后,一年就这样过去了。
  然后,四年就这样过去了。
  大家一定会想,这6个人,大抵都不会混得太好。
  但事实往往是一定有1-2个是混得非常好的,他们只是在该融入的时候融入。相比那种极端的书呆子,他们更有自己的策略——所谓融入策略。
  合群在大多数人的理解中,即大家在干什么,我也就跟着。寂寞和不安往往会驱使人们这样做。但你以为你大学四年不孤单,当你毕业没有工作时,没有老婆的日子你会更孤单。
  所以,从根本上而言,你并没有了解自己,并为自己设立一个较远期的目标,导致你的合群仅仅是短视的行为。而融入策略将使你合群于尽可能符合自己目标的事情。举个例子,如果你室友在看综艺节目,你是选择看还是不看?如果你未来也希望从事节目、活动策划之类的工作,那么和他们一起看能让你做更多准备,能让大家的气氛更high,你也能有所收获。这事情说起来比较容易,但实际上很多人想不通。
  曾经听说过一个故事。一个外国老师M先生,他已经来到中国大约10年了,主要专业是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看上去非常厉害的样子。然而有一天,我得知他在中国的十年中完全没有学习中文,最多只能听懂部分对话,而自己是不会说中文的。这让我感到十分惊奇,因为在一个国家定居10年却不学习当地语言,不是人们常见的选择。
  “为什么来中国这么多年依然不学习中文呢?如果你会中文,岂不是对工作很有帮助?”
  他表示,他觉得自己可以用学中文的时间做其他更喜欢的事情,比如研究经济问题和搞乐队之类的。比起学习中文,做其他事情收获更大。
  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我以前一直觉得来到一个新国家的首要任务就是融入当地生活。融入的方式包括学习当地的语言,了解本地人们的生活习惯,吃当地的食物等等。但现在想来,不尝试融入也有不尝试融入的生活方法,这也许是有道理的。
  再仔细想想,这侧面说明经济学的主流都是在西方体系下的,而大多数中国的顶尖学者也热衷于在英文期刊发表文章,这才是他不融入策略的基本出发点。
  除了兴趣爱好的狭窄,人们的不融入往往也有素质的缺陷或自制力的问题。比如有人天生不喝酒或者性格孤僻,那这时候,选择不参加酒局或者集体活动也会让他自得其乐,无可厚非。
  但更多时候,人们的不融入发生在时间效率的计算上。很多人不参加或者不进行某项行为源于他认为,这段时间我可以做其他更有价值的事情。
  比如,中国人在国外通常学习理工科,这其实并不是因为中国人全都数学好。和世界上所有人种一样,中国人有人擅长理科,但也有人擅长文科,并不是同质化的。但是中国人为什么出国后更多地学习理工科呢?根本原因还是理工科的融入成本低。数学的世界里,全世界的符号体系都一样。但是涉及到人文领域,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差距就太大了,国人想要融入外国文化难度很高,如果不融入又很艰难,所以还是学理工科好。
  更多的时候,人们的时间浪费在了无所事事或者做白日梦中。他拒绝了别人的邀请,并认为自己会去自习,结果在自习的过程中聊天打游戏看视频,这样的事情并不罕见。而恶性循环下,他会变得更不愿意参加他人的活动,并以此往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征集码头网http://www.zhengjimt.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征集发布|征集码头 ( 皖ICP备2021000921号-1 ) 

GMT+8, 2024-6-14 15:45 , Processed in 0.413117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