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海宁)·徐志摩微诗歌大赛的征稿时间已走过了三分之二。近日,记者从大赛主办方获悉,从5月19日至7月19日,大赛征集到全国各地的微诗歌3483篇,也就是说,平均每天就会产生56首微诗歌。大赛激发参赛者的创作灵感,同时这些装载在“小容器”里的诗情画意,也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微诗体”渐入人心 大赛明确,不超过140个字,不超过四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可以改编成一首不错的微诗歌:“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歌体裁中本没有“微诗体”,去年海宁推出了首届徐志摩微诗歌大赛后,就成了微诗歌的发源地。 “刚推出‘微诗体’时,这种新的诗歌体裁备受争议,这种争议至今还有。”大赛主办方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但在激烈的争议中,人们开始慢慢接受并尝试这种新的诗歌体裁。截至目前已征集到的微诗歌数量远超去年同期,就是很好的证明。 7月15日,在新浪微博平台举办的微访谈中,不少网友甚至提出了自己对微诗歌的一番理解。网友“陶渊日月”说,他理解的微诗歌就是,读第一遍时怦然心动,读第二遍时感动和共鸣,读第三遍时会吟诵思考,像啜吸营养一样。网友“张三零”甚至建议大赛主办方,可以出本《微诗集》。 微诗歌如何作 和首届微诗歌的“无主题”相比,今年大赛主办方通过微博、微信不定期推送,为参赛者提供了一些很应景的小主题,作为写诗的参考方向,如“回忆你心中的母亲河”、“追忆我们回不去的童年”、“盛夏”等。“每次一推小主题,就会掀起一阵参赛小高潮。”该负责人表示。 而参赛者最关心的,还是如何公正准确地评判出诗歌的优劣,如何能写出一首能打动人的微诗歌? 大赛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大赛的品质毋庸置疑,七位评委阵容强大,有全国、省级文学组织相关负责人,如当代女诗人、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小雨;也有当代诗人和浙江诗人,如当代诗人、《诗刊》副主编李少君,当代诗人、浙江省文成县文联主席慕白等,在诗歌创作、评论方面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在微访谈中,大赛评委、当代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大卫分享了自己写诗的诀窍:“先把生活过得有诗意,才能产生诗。诗从来不是产生于苦逼的日子。” 大赛的另一位评委、浙江诗人任少云认为,好的微诗歌是一种“一花一世界,微中见精彩”的境界,要让人们在微小的文字里,看到大千世界的诗性美意以及感受到巨大的精神力量。 海宁成“微诗圈”的热门城市 网友“童鞋”问:“海宁是个令人神往的城市,来海宁有什么看点吗?” “澎湃的大潮、纤细精美的灯彩、引领天下的名人是海宁文化的重要元素。皮革、经编等更是海宁新的创造性传奇。这是一座充满诗意,充满包容性的城市。”任少云的一番介绍,让很多网友发出了“定要来海宁逛逛”的感叹。 随着微诗歌逐渐流行,“微诗粉”(注:喜爱微诗歌的人)们也好奇曾孕育过像徐志摩这样的诗人,又创造微诗体的城市—海宁。 大赛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海宁举办微诗歌大赛,除了适应当下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适应人们使用微博、微信等微平台交流的现实状况,推动微诗歌发展,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打造“中国诗人之乡”的文化品牌,扩大海宁城市的影响力。 大赛主办方提醒,目前,距离比赛征稿截止时间还有一个月。感兴趣的文学爱好者可以继续通过“徐志摩微诗歌大赛”新浪微博,或者大赛微信公众号“徐志摩微诗歌大赛”,参加比赛。此外,喜爱诗歌的朋友也可以登录活动专题(http://zj.sina.com.cn/zt/xzm2014/index.html),品味一番参赛的微诗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