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码头论坛_LOGO_广告语_名字_征文_歌曲_包装_景观_文创征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散文故事] 第四届“井冈山文学奖”揭晓

[复制链接]

8万

主题

9万

帖子

2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4320

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优秀版主宣传达人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26 14:20: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四届“井冈山文学奖”揭晓
由著名作家王蒙先生担任总评委,丁振海、朱向前、刘玉琴、朱铁志担任评委的第四届“井冈山文学奖”(2015年度),以“盲评”形式评出“作品奖”10件。评出“文学新锐奖”1名,产生“热心读者奖”5名。

冈山
第四届“井冈山文学奖”评委名单

总评委:王  蒙  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

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曾任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等职。中共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至十届全国政协常委。2009年被国务院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评  委:丁振海 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名誉会长

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名誉会长,《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中国作协第五届主席团委员。现为革命和历史重大影视题材领导小组成员。著有《文学论集》《红楼梦主题论》等。专著《当代文学思潮论》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成果奖。
朱向前 文艺评论家
解放军艺术学院原副院长,教授。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军事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电视台主讲嘉宾。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大奖评委。曾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鲁迅文学奖等大奖。

刘玉琴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现为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议专家。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大奖评委。曾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中国文联文艺理论评论一等奖、文化部中国文化新闻一等奖。

朱铁志 《求是》杂志社副总编辑

《求是》杂志社副总编辑,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杂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精神的归宿》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杂文卷(1976-2000)》等图书20余种。曾获中国新闻奖、中国报纸副刊金奖。在《南方周末》《北京青年报》等多家报刊开设专栏。


丁振海评委对《井冈山》的寄语


朱向前 书



第四届“井冈山文学奖”获奖名单

第四届“井冈山文学奖·作品奖”获奖作品及名家点评

点评人:朱向前

1. 《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郭远辉)

(体裁:散文 见报日期:2015年6月12日)
点评:故园情怀,灵性文字,学者风范。

2. 《“非虚构”之是与“虚构”之非》 (作者:涂国文)

(体裁:文艺评论 见报日期:2015年10月16日)
点评:复杂问题简单化,学术问题通俗化。一篇老百 姓爱读的文学评论。

3. 《生命长歌》 (作者:王少君 兰 天 吴志刚)

(体裁:报告文学 见报日期:2015年12月11日)
点评:医术一样精准到位的细节与语言,天使一样温 暖美丽的形象与心灵。

4. 《戈壁红柳》 (作者:祝芸生 张 晨)

(体裁:报告文学 见报日期:2015年8月14日)
点评:戈壁红柳三千里,江西老表一片情。

5. 《信 赖》 (作者:叶延滨)

(体裁:杂文 见报日期:2015年6月12日)
点评:引经据典,唯推诚信;老庄故事,历久弥新

6. 《苍天可以作证》 (作者:刘述涛)

(体裁:纪实 见报日期:2015年9月18日)
点评:一篇文字,将国人的视线牵引到70年前江西 遂川的国际机场,功不可没。

7. 《老家田土》 (作者:刘景明)

(体裁:散文 见报日期:2015年5月29日)
点评:农事稔熟,情感醇厚,性之所至,珠流玉转。

8. 《种下的是福根》 (作者:慕容一亚)

(体裁:纪实 见报日期:2015年7月3日)
点评:用事用情用心说话,浓墨重彩工笔写人。

9. 《呦呦:中国青蒿的歌唱》 (作者:黄 刚)

(体裁:诗歌 见报日期:2015年11月13日)
点评:从《诗经》走来的呦呦歌唱,从小草成长的郁郁 森林。爱心盈盈,雅韵悠悠。

10. 《在赣水边目睹新的日出》 (作者:范剑鸣)

(体裁:诗歌 见报日期:2015年6月26日)
点评:日出江西红胜火,春来赣鄱绿如蓝。



第四届“井冈山文学奖·文学新锐奖”获奖名单

谢宝光

推荐理由:他是“90后”的写作新生代。他的文字老到、精准,闪烁着锐气、才气。他的作品散发着民间草野的气息,却不失书斋熏陶出的精细与讲究。

获奖者简介:谢宝光,1990年出生,江西南康人,2011年大学毕业。主要写作散文,偶尔写诗歌、小说。作品见于《青年文学》《散文选刊》等报刊、被收入多种选本。现居杭州,为浙江某报社编辑。



第四届“井冈山文学奖热心读者奖”获奖名单

陈文迪 (美国伯克利市)

张 伟  (江西省信丰县)

刘 棋  (广东省广州市)

毛本义 (江西省峡江县)

罗登捷 (江西省南昌市)


井冈山


发现美 抒写美
《井冈山》温度与深度并重
刘玉琴



春来了,春意渐浓。“井冈山文学奖”的评选为报纸副刊界带来了春意。捧读参与终评的30篇作品,犹如听见文字的嫩芽在枝头恣意勃发的声音。缠绕于篁岭的美丽乡愁,走出江南诗意的青蒿女子,深谙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之道的仁医,以及五位战士在狼牙山用生命刻下的民族宣言,等等。清丽的文字、坚实的内容,犹如百舸解缆、林花飞雨,交织出《井冈山》副刊温润雅致、慷慨激昂的斑斓画卷。副刊的丰富鲜活、格调品位,于纸上生动起来,漫溢开去,副刊人的责任情怀交相辉映。

副刊,是新闻正刊的补充和延伸,有着新闻纸的端正与明快;但因其独特的文艺属性,不拘泥于客观直接的生硬表述,又有着独立的审美品质,具有传承性、经典性和趣味性。细细想来,副刊作品的终极指向都是为了追求美,呈现美。《井冈山》副刊始终坚持对美的发现与抒写,体现了中国报纸副刊温度与深度并重的鲜明特色。

千百年来,世间的许多美丽都让人一往情深。小溪环绕着碧绿的村庄,流云铺下白色的布景,这是自然之美。时代推移,气象万千,沧海桑田,这是令人神往的人文之美。在季节的轮转中,柔韧的情怀叠映在摇曳的风物里;社会波涛涌动时,磅礴的诗意洇染着无边的梦境。副刊真实而又艺术地记录书写着自然与人文之美,表征着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副刊的发现美,抒写美,承载美,使得自身也如美丽的图谱,意趣频生,光润可人。《井冈山》副刊,正如温婉辽阔的芳草地,草色青青,花事繁盛。在这块阵地上推出的许多文艺作品,凝聚了副刊人一如既往的精神追求:发现美,让内容更丰盈;抒写美,让向往更纯净。

当下,新兴媒体正风生水起。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媒体融合所带来的传播效果日渐明显。副刊人需要增强新媒体意识和互联网思维,提高新媒体本领和媒介素养,不断巩固开拓传播阵地。但是也要看到,无论传播方式发生多少变化,传播手段形成多少技术优势,支撑传媒发展的终端,仍然是产品,是内容,内容永远是媒体最核心的竞争力。报纸副刊对文艺作品的优美呈现,对文艺问题的清醒判断与思考,让副刊在众声喧哗、人声鼎沸中,经得起咀嚼,耐得住琢磨,这是副刊静水深流、无可替代的品质保证,是副刊凝神聚气、润泽人心的重要辨识特征。《井冈山》副刊在文化担当和价值引领上,努力走在中国报纸副刊前列,自身的坚定与坚守,可圈可点,清香溢远。

想起了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井冈山》副刊乃至中国报纸副刊正如无数温暖的街灯,令人遥想中国大地上温馨而明亮的最“美丽的街市”。


有气质 有筋骨
《井冈山》纳百川而浩荡
朱铁志


我与《井冈山》副刊结缘于几年前,幸运地两获“井冈山文学奖·作品奖”。开始以为这是编者对外省作者的偏爱和关照,后来才知,评委都是全国文学名家或副刊专家,评奖完全采取“盲评”形式,由此,我对这家报纸、这个副刊有了一份格外的敬重。由作者而成为本届“井冈山文学奖”的评委,使我有机会相对系统地阅读这个副刊,并由此形成一些粗浅的看法。

根植沃土,定位精准。江西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传统,根植于这片沃土之上的《井冈山》,不仅具有传统文化底蕴,也天然继承了红色文化基因。两相结合,铸就了她独具特色的文学定位——“与时代同行、以文学为魂、与读者连心”,因而《井冈山》根深叶茂、绿荫如盖。

副刊不副,导向鲜明。记住一家报纸、喜爱一家报纸,往往从关注其副刊开始。《井冈山》作品的笔触,触碰的是现实的土壤,关注的是苍生福祉,因而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有力度,有昂扬向上的气质和力量。

立足赣鄱,放眼全国。我所接触的北京、上海的一些有影响的作家、评论家,在闲谈之中都会不约而同地说到《井冈山》文学副刊,对其编者的宏阔视野、博大胸襟、纳百川而浩荡的情怀、容异见而恢弘的气象,都表达了赞赏的态度。可以说,如今的《井冈山》,已经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重要报纸副刊。

言路通达,文路宽阔。好副刊的标准可以有多种表述,但概而言之,无非“有意义”“有意思”,或曰“言路宽”“文路广”。我们欣慰地看到,在《井冈山》百花园里,既有讴歌红色文化传统的精品力作,也有描写普通人生活的田园牧歌;既有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洪钟大吕,也有抒发美好爱情的小桥流水。所发作品,文质俱佳,有思想深度,有文学趣味,显示出较高的艺术水准。

新闻视野,文学追求。报纸副刊的文学作品虽属文学一支,但与纯文学刊物上的作品不尽相同。它对新闻的依赖性更强,更直接关注社会现实。《井冈山》始终秉持“文新结合”的办刊理念,有不少作品堪称是这种理念的成功尝试。



获奖作者感言

郭远辉
文字里的乡愁



在这多雨的春天,又想起余光中先生的《春天,遂想起》,不禁吟哦起来: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喊我/在海峡这边喊我/在海峡那边喊/在江南,在江南/多寺的江南/多亭的江南/多风筝的江南啊/钟声里的江南/(站在基隆港,想——想回也回不去的)/多燕子的江南。读着读着,竟声咽咽而泪涔涔了。一种叫做“乡愁”的东西,就这样把我灌醉。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总在梦里飞渡,却回也回不去的故乡。余光中的乡愁、你的乡愁、我的乡愁、中国人的乡愁,本质上是一样的。总有一些东西要被用来寄托和承载,总有一些东西要被雪藏在记忆的最底部,破壳在情感的最薄处。于是,就有了这篇《斜风细雨不须归》,斗笠、蓑衣、伞,这三个“乡愁符号”,正是对应了这样一种意境和心境。它们代表了正在日渐式微的乡村诗意,代表了一个怀旧的人,对正在远去的故乡所作的温情索取。我给我的散文集取名《农业里的乡愁》正是
一个情无所依的游子,对曾经葱茏繁盛的农耕文明献上的一首挽歌。

其实,我也无力挽留什么,但越是无法挽留的东西,越让人低回。对于乡村的书写,是我用情最深、最真、最纯的书写。我不想用宏大的历史观来打破我笔下乡村的美好与宁静,我也无力用严谨的现实论去重构那个秩序森然、强大无比的“农业帝国”,我只想用我的语言还原自己心中的乡村生活影像和人伦生态。故乡啊,是扎在心里的刺,一拔出来,就血流不止。

在城市的高楼上“见山见水见乡愁”,在城市森林中呼吸文字里的乡土气息,是一件美好的事。感谢《井冈山》副刊,为我们丰饶了一片栽文种字的沃土;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继去年之后再一次把这个奖项给了我;感谢文字里的乡愁,陪我看花开花落!

(作者为吉安广播电视台记者)


涂国文
肩负评论的职责



时代发展到21世纪,世界文学迎来一个亘古未有的变局。面对文学创作出现的新变局,文学评论必须肩负起自己的职责、履行自己的使命,及时介入文学现场,对文学动态进行紧密“盯梢”,跟踪其来龙去脉,客观、冷静地对新出现的文学现象进行鸟瞰、审视、触摸与剖析,洞悉时局之变,不为流风所裹挟,不因目眩而神迷,得出自己的结论,建构自己的观点。

2015年10月,白俄罗斯女作家、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以其杰出的“非虚构”文学创作成绩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桂冠,“非虚构”顿时成为一个世界性热词,成为中外文坛的热点话题。“非虚构”文学在新时期的再度辉煌或曰异军突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对“虚构”文学在当代社会生活面前所显露出的困顿乏力,做了及时而有力的疗救。

然而,“虚构”是一切文学艺术形式的本质特征,所有“非虚构”文学,都必须借助“虚构”文学的创作手法与艺术标准来达成或完成自己。“虚构”文学与“非虚构”文学,是文学这只美丽蝴蝶的双翅,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裂。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我写下了《“非虚构”之是与“虚构”之非》这篇浅思录。我将牢记一个评论者的职责,在文学评论之路上继续探索。

《井冈山》副刊曾是许多江西文学青年心目中的文学圣殿。尽管我离开故乡已经多年,但在我心目中,《井冈山》依然享有非常尊崇的地位。在这个物欲汹涌的消费时代,《井冈山》仍然如磐石般坚守着纯正的文学品位,我向她致敬!

(作者为浙江某刊物编辑)


刘景明
一座山的文脉



一名写作者若要有所建树,除自身因素的不可替代之外,拥有一方知己知彼的园地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井冈山》就是我密不可分的文学家园、精神高地。

1991年,我怀着对《井冈山》的敬仰和追随之情自由投稿,作品首登省级党报后,创作热情一发而不可收。这么多年,《井冈山》始终像一座巍峨的大山,保持着厚重、沉稳、清新、秀丽的容颜,推进着纯净高雅的文学品质,以践行者的姿态坚守着品位、气质和主旋律立场,如纸上的盛宴烹饪出别样的美味,在众多报纸副刊中独树一帜,堪称赣鄱文化一道迷人的风景。

老家的田土为何令我着迷?因为我带着对乡土的厚爱与忧虑出去,却不能把它像个水果一样装进箱子里,也不能像件旧衣服样带进城市,而田土的文化特质、道德秩序,已钻进了我的情感缝隙。受这种朴素乡愁的牵挂,我腾出时间和精力,不时地回到乡村去走走看看,用一种深情而冷静的目光,打量着古老村庄的土地、树木、水塘与河流,感受乡村的艰辛,观察乡村的命运,记录下我所感兴趣的人和事,记载下这个闪烁光芒的时代。

我知道,赣南老家这片田土温暖、明亮而美好。我坚信,我用我最个人的方式去感知和吟咏它,或多或少会有些意义。感谢“井冈山文学奖”——打开我的文学新视野,照亮我前行的路程。

(作者为广东某企业员工)



获奖作者感言
《井冈山》是国内有影响的报纸副刊,她刊出了许多优秀的当代文学作品,团结了江西及国内一大批知名作家。我近年成为《井冈山》的一名作者,特别真切地感受到了副刊编辑对中国文学事业的热爱以及对作者的热心。正是报纸对副刊的重视、编辑对作者的真诚,才把《井冈山》培育成令人瞩目的文学园地。  

—— 叶延滨



1973年,我的第一篇诗配画作品在《井冈山》发表。43年过去,不敢说《井冈山》如何滋润我、温暖我,至少可以说,正能量与我精气神相伴,使我不懈怠,不停步。《井冈山》是正能量传递的地方,是文青可爱的故乡,文字伴随我们成长,故事温暖我们心房……

——慕容一亚(本名蒋泽先)



感谢脚下的这片土地,是它滋润了我的成长,才有了《苍天可以作证》的作品。感谢“井冈山文学奖”,让我又有了俯下身子与这片土地对话的信心与勇气,也让我更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写作方向。

—— 刘述涛



如果诗歌不能拥抱一个时代突出的信息,那是诗歌的软弱和耻辱。但歌诗为时而作、为事而著的传统,更适合有一定胸襟的人,诗歌必须向下、贴着地面;同时也必须向上,看到人类活动更整全的风貌。大处着眼,小处落墨,诗歌不反对真正意义上的高大上,这会让诗歌有更多的可能,感谢《井冈山》顺应这种可能,推动这种可能,展示这种可能。

—— 范剑鸣



在文学被边缘化的当下,坚守文学尊严的“井冈山文学奖”坚持“盲评”特色,是党报副刊之幸,更是读者、作者之福!  

  —— 黄 刚


“文学新锐奖”获奖感言


谢宝光
用语言重建存在合理性


我写散文已十年。十年间,我只选择了写作这一件核心的事。其他的,似乎只是顺带完成,比如上大学、恋爱、工作、结婚……

写作于我,是个偶然的选择,一个人在青春期忽然感到迷茫、自卑,忽然对自己和世界产生怀疑,于是不得不做点什么来确立自身价值,以寻求存在的安全感与合理性。在利用语言重建自身合理性的过程中,我对写作上了瘾,越陷越深,再也戒不掉。

对我而言,语言是一把借来的刻刀,起初只是作为一种单纯的手段来雕塑自己,试图获取更为清晰的个人轮廓。当手握刀柄的时间一长,我发现自己俨然成了它的主人,双手不仅与它紧紧粘连在一起,还能很好地掌控它,轻重、缓急、角度、力度和方式都由自己把握。于是想,我为何不能换一种方式雕刻自己?随后,这把刀子便成了自我改造与探索的工具,不再局限于表面,而是深入到内心与肌理。

再后来,我利用它来打理生活不断带来的风尘和雨雪,抗衡某些顽固的日常秩序与世俗规则,以建立个人的价值体系。这时候,刀子不再是被动的工具,它试图跳出肉体的藩篱,介入世界,并对其喊话。换句话说,它开始指导起我的日常生活,在我和世界间构建起一种全新而隐秘的从属关系。

“井冈山文学奖·新锐奖”令我意外,也令我欣喜。如果说,我过去的写作一直是低着头盲目地行走,是她让我猛然看见了路牌和指向标,并再度照亮我继续前行的道路。

我与《井冈山》副刊的缘分始于2014年初,两年来,她与她的编者老师给予了一个初出茅庐尚且稚嫩的写作者以莫大的关怀与鼓励。由衷感谢《井冈山》赐予我这样一个让我感到光明的奖项。而我,作为一个漂泊异乡的副刊编辑,也向家乡报纸副刊的文学精神与品质坚守表示敬意!

本文刊登于《江西日报》2016年3月25日“井冈山”版
编辑:文艺妹(投稿邮箱:perft@qq.com)
签发:李滇敏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Mw==&scene=6#rd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征集码头网http://www.zhengjimt.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征集发布|征集码头 ( 皖ICP备2021000921号-1 ) 

GMT+8, 2024-11-15 10:59 , Processed in 0.536642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