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码头论坛_LOGO_广告语_名字_征文_歌曲_包装_景观_文创征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精神语类] 天府文化--“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4-30 11:21: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学习再学习 于 2022-4-30 11:23 编辑

天府文化
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未来5年,成都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进程中,将增强西部文创中心功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塑造城市精神,丰富文化供给,建设蜀风雅韵的历史文化名城、开放包容的现代文明之城、享誉全球的文化创意之城,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凝聚力、创造力,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奠定坚实基础。
“创新创造、时尚优雅、乐观包容、友善公益”,首次被创造性提出的“天府文化”,将怎样延续成都悠长厚重的历史文脉精髓?又将怎样标定成都文化发展的愿景?独具魅力的天府文化将如何从理念转化为实践,融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
我们一起来看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谭继和,作为浸淫巴蜀文明研究近50年的资深专家,参与了“天府文化”概念的商讨和拟定,他对“天府文化”传承和创新是怎样回应的吧……
寻根天府文化
蜀人历来聪慧多智、好文雅
■ “天府文化”将成都的传统文化定义为“优雅从容”,从历史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成都的优雅从容是如何体现的?又是如何沉淀成城市文脉的?
谭继和:以往研究巴蜀文化,多是巴山蜀地放在一起说。实际上,巴蜀文化大区系内部可以分为若干特色小区,这也是今后整个巴蜀地域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方向。巴人历来质朴率真、崇刚武,蜀人历来聪慧多智、好文雅,所谓“蜀出相,巴出将”,所以“天府文化”把成都的文化传统定义为优雅从容,是准确的。
成都文化的优雅,在于历来重文史、重文学,“西蜀自古出文宗”,意思是天下文坛的宗主领袖多出自天府。他们有些出生在成都,有些生活在成都,历经蜀山蜀水蜀文化的熏陶,成就了文学大才。
由西汉赋圣司马相如开端,后有汉代“孔子”扬雄,唐代“开风气之先”的陈子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宋代“千古第一文人”苏轼、剑南诗宗陆游,明代文坛宗匠杨慎、清代函海百科李调元、性灵南宗张问陶,直到现代文化巨人郭沫若、巴金。成都的几千年文史未断,而且每个历史时期出的文人都傲立于时代之巅。
再说蜀地文人的创作风格,想象奇谲、浪漫风流、从容不羁,跳脱出中原文化背景下的诗人创作,带有蜀地的鲜明特点,这是成都文化沃土厚植出的果实。尤其要提的是,成都文化的优雅,还在于培育的才女多,凌濛初在《二刻拍案惊奇》盛赞“蜀中女子自古多才”。要说“成都姑娘”,卓文君、薛涛、浣花夫人都是,而且在今天的成都,仍保存了成都姑娘们遗留的蜀风雅韵。
成都文化的“优雅”可以理解为一种细腻雅致的风格,更可以扩展为博大风雅的品性,成都的文化悠长厚重、独具魅力,是一种“大雅”。最好的例子就是儒释道在成都完美融合。古蜀是仙源故乡,传说的古蜀三王蚕丛、柏灌、鱼凫皆得仙道;原始儒学兴于古蜀,古蜀人做了开源性的贡献,后来才有孔子对儒学的集大成;佛教传入古蜀后,南宗的顿悟和北宗的渐悟在蜀地是兼容的,独创了蜀中禅系,佛教向来有“言禅者不可不知蜀,言蜀者尤不可不知禅”的说法,就是指西蜀在禅宗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所以成都的文化厚重包容,在文化版图上独具一格。
对比西蜀文化
天府文化是传统的不断转型创新
■成都是古蜀文明的发祥地,2300多年“城名未改、地址未变、中心未移”,能坚挺地传承下来,其中的文化内涵必定历经多次丰富和拓展,你怎样看待成都文化内在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天府文化”的概念较之传统意义上的“西蜀文化”,内涵有何变化?
谭继和:成都文化的开拓创新是镌刻在基因中的。虽然地处四川盆地,但自古以来,成都并不封闭。要知道从汉代的“列备五都”到唐代的“扬一益二”,一直以来成都的工商业都很繁华,不是单纯的捆绑在土地上的农耕文明。
李白写“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人却从来没有固守盆地,早在古蜀时代就有了陇蜀金牛道开凿。到秦汉时,蜀栈道达于极盛阶段,“四塞之国,无所不通”,冲破盆地桎梏,建立四通八达的交通体系,这是古蜀的对外开放。
不过,我们要承认,厚重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耕文明之上的,在今天,如何在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时代传承城市文化的个性和神韵,是我们这代人要思考的问题。天府文化实质是传统的天府之国文化概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到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古蜀人经营蜀地,有2000多年,到东汉才被称为天府之国,得到外界承认,接下来的2000多年,成都一直保持着天府之国的文明追求。现在我们如何保护这个“优越秀冠”的称号,保护的过程就是经营4500年文化的过程,需要不断转型、不断创新。
现在的“天府文化”是历史根脉开出现代文明之花,如同西蜀在唐代移植天台牡丹一样,“牡”是根上长苗,“丹”是红色,牡丹的本意就是在母根上开出红花,用来比喻“天府文化”的传承和革新很恰当。
比如说“乐观包容”和“友善公益”,看起来是现代社会的价值要求,其实在传统中能找到根源。天府的儒释道融合的文化之中,人们对生活的“进”“退”张弛有度,生活态度行云流水。在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金饰中,我们也能看到古蜀人乐观向上、向往光明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友善公益的社会风气我们能从古诗中得到最直接的认知,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创作的许多诗带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但是客居成都的几年,他过得平和舒展了许多,邻里间有很好的互动,“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放在现代社会,这是对每个处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市民提出的期盼,既敢于挑起历史担当,又生活乐观,涵养出上善若水的社会风气。“天府文化”不是停在历史的、不是留给政府的,是每个市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标杆。
破解千城一面
保护历史印记 留住城市神韵
■ 现代城市的特色塑造如何才能保留传统文化的神韵?如何利用天府文化打造成都的文博旅游产业?
谭继和: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还在加速推进,国内许多城市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走一走、看一看,“千城一面”的现象并不少见。其实每个城市差不多都有体现自己个性、特色和神韵的实体或遗产作为该城市的代表,关键看怎么用。
像成都,建城史长达2000多年,本身有着独具魅力的城市文脉,在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更要突出城市文化特色,保护城市历史印记,用城市的文脉和内涵,把城市的神韵留住。比如正在建的“杜甫千诗碑”,就让盛唐文脉延续到当今,我个人很期待建成,相信身为成都人,每个市民都想去感受一下。
比如成都在农耕时期的人居文化是林盘文化,“小桥流水、竹林茅屋”,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现在是工业文明时期,大家住在城市里,不需要耕作,但能不能把林盘的特色保留移植到城市来呢?街道多设计一些绿树,市区多配备一些公园,让城市建设成一座生态美的城市,这也是保留。
再比如,成都历史名人资源非常丰富。北宋著名药学家唐慎微就是如假包换的成都人,他对发展药物学和收集民间单验方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可以说他编纂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是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蓝本。对于这类科技名人,公众知道的并不多,那能不能对成都的历史名人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成为我们可以选用的文化资源呢?以唐慎微为例,是不是可以建立一个中医药博物馆?是不是可以完善一条中医药养生的旅游线路?是不是可以把唐慎微的人生经历进行文学创作、影视创作,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呢?
除了城市,周边城镇同样可以用特色文化建设来打造古镇旅游。古镇不是附会历史、编造历史,而是真正体现民俗文化和历史背景。成都周边的城镇跟北方的乡镇是不一样的,呈现出乡镇联排店居与林盘文化相结合的形态。这些古镇多将街市、场镇、商埠、水陆码头、庙宇祠堂、会馆书院聚集为一体,形成多元一体的城镇布局,人文内涵极其丰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它们按特色打造出去,宣传出去,让住在城市里的人周末假日愿意去城镇逛逛,感受流传千年的天府民俗文化。
https://www.sohu.com/a/214279805_100020271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征集码头网http://www.zhengjimt.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征集发布|征集码头 ( 皖ICP备2021000921号-1 ) 

GMT+8, 2024-11-18 19:36 , Processed in 0.496944 second(s), 2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