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码头论坛_LOGO_广告语_名字_征文_歌曲_包装_景观_文创征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看两岸文学

[复制链接]

820

主题

888

帖子

269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9-21 22:26: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上周,我到台湾参加两岸青年文学会议。还记得2004年,一群台湾大学生来北京访问,我和几个北大同学受命接待。让我意外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对北京的发展颇为震惊。置身一座繁华现代的大都市,他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他们的想象中,北京应该是一个古老破落的帝都,整个大陆还深陷饿殍满地、哀鸿遍野的境地。这个偏见匪夷所思。
  那次,我们也谈到了文学,情况似乎并没有多大好转。他们能够说出的大陆当代作家也就到莫言、王安忆为止。当然大哥别说二哥,我们也好不到哪里去,对台湾文学的认知刚到朱天文、朱天心也就画上了句号。
  时间和传媒终于显示出力量,在将近十年时间过后,台湾朋友对北京陈旧的想象已荡然无存。我们都向前迈了一步,他们知道了大陆年轻一点的作家毕飞宇,我们也知道台湾这些年出了个骆以军。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两岸作家及其作品,也已经进入了我们各自的阅读视野,然而也就到此为止;两岸70年代和80年代出生的作家坐在一起,谈笑中或面面相觑,因为我们亦都是在这个交流活动中才刚刚听说对方的名字。
  时光要是能倒流,十年,差不多就是莫言、王安忆年轻到现在的毕飞宇的时间,也是朱天文、朱天心年轻到如今的骆以军的时间。隔一小片海,我们相互认识的节奏几乎与时间同步。这听上去不像是一个好消息。不过也有好的方面,两岸年轻的作家们现在坐到了一起,我们处在比毕飞宇和骆以军年轻十岁的年龄上。
  以我对两岸文学粗浅的了解,在莫言、王安忆和朱氏姐妹之前,两岸的文学还是接近的;也就是说,直到30后、40后作家这里,两岸文学看上去依然像双胞胎。尽管那时候的交流并不多,文学上的音问几近隔绝,但大家关注现实和文学的问题、关注的方式、进入文学的方式依然同路,有相同的家国情怀,有相同的济世理想。到50后作家这里,两岸文学的分野开始明显,既因这一代作家在不同的意识形态中成长,也因为他们不同的文化成长背景。台湾作家的古典文化功底和成长初期领受的欧美风潮的营养,使他们的文学似乎更快、更早地与国际接了轨;而大陆作家却是在非常态的状况下,迅速饕餮般完成了对西方文学及文化思潮囫囵吞枣的借鉴与操练。实话实说,这一代的台湾作家确实显得比我们更“有文化”,更“书卷气”;从微观的意义上,比我们更接近“文学”。而就文学的广义上看,大陆作家则更显开阔和雄浑,也许细部上糙了点,但作品的冲击力和破坏力量,较之台湾作家还是更加激动人心。
  其后,两岸文学的流变基本上沿袭了各自的传统。在60后和70后作家的创作中,台湾相对细腻、窄小、幽深,偏于个人化书写,有着浓重的现代色彩;而大陆的60后和70后依旧面临现实与历史的挤压,面对动荡和开阔的历史与现实,即便这些年饱受“自我”“沉迷于琐碎的日常叙事”之类的批评,但作品中故事与情感的外在形态相对于同龄的台湾同行,仍然堪称跌宕,也多有匪夷所思的表述。台湾进入了一个几乎饱和、平稳的中产阶级社会,他们实在找不到足够惊心动魄的故事可讲,就算你致力于对现实与人生的反思,但想找到深入反思的切口却没那么容易。
  台湾年轻一代的作家作品中所能体现的现实感与历史感,多为“原乡”叙事。作为新一代的原住民或第二代大陆移民,台湾的60后、70后似乎都热衷于以文学的方式进行精神还乡。定居台北的要寻找在花莲的先祖生活,在高雄的则对大陆的故乡展开了寻根探祖的追问—若干年前,他们的父母自大陆跨海来到台湾。如果说这些年轻作家对宏大叙事还有一点兴趣,多半是为了各自精神上的辗转还乡。无须讳言,假若真要将文学与所要表达的现实对应起来,他们的叙事资源显然没法与同时代的大陆作家相比。
  这几年,介绍到台湾的大陆文学越来越多,速度也越来越快,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著名的诚品书店,在台湾算是文化一景,逛了几家,发现大陆的文学依然稀少,仅有的一些作品,也主要集中于热门的十来个作家。鉴于诚品可靠的鉴赏与营销能力,我相信它在书架上已经客观地显示了大陆文学在台湾的传播现状。我一直以为,大陆文学在台湾,总会比它在欧美的书店受到更热情与宽大的待遇;但现在看到那些书硬硬地摆放在架子上,一册册看过去,数量即真相。
  免不了心有不甘。我冒昧请教了几位台湾年轻作家,答案稍感失望:因对大陆广大乡村世界的陌生,导致他们对大陆的乡土文学激不起多大兴趣—他们对我们津津乐道的乡土现实缺少足够的审美愿望;至于大陆的城市文学,也许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生活大同小异,他们似乎也难以提起看热闹的劲头。倘若我这私下里的探询尚能作为有效的调查参考,那我是否可以得出如下判断:他们对海峡对岸的文学与生活的兴趣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
  不过反过来也可以自我质疑,我们对当下台湾文学的热情真的就比我们对欧美文学的热情更大么?我给不出肯定的回答。
  但愿时间能改变这种状况。
  (作者为70后作家、文学编辑,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随笔集多部,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第四届春天文学奖等奖项,长篇小说《耶路撒冷》即将出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征集码头网http://www.zhengjimt.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征集发布|征集码头 ( 皖ICP备2021000921号-1 ) 

GMT+8, 2024-11-15 13:00 , Processed in 0.472229 second(s), 2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