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码头论坛_LOGO_广告语_名字_征文_歌曲_包装_景观_文创征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9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散文的文化底蕴和审美特征

[复制链接]

8万

主题

9万

帖子

2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4320

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优秀版主宣传达人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15:06: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当代散文的发展态势 当代的散文领域可谓百家纷呈,各领风骚。出现了许多散文现象,譬如文化散文、大散文、哲理散文、小女人散文、新散文、原生态散文我认为,这些都是在画




  一、当代散文的发展态势
  当代的散文领域可谓百家纷呈,各领风骚。出现了许多散文现象,譬如“文化散文”、“大散文”、“哲理散文”、“小女人散文”、“新散文”、“原生态散文”……我认为,这些都是在画蛇添足。犹如,给一个自由的人戴上手铐和脚镣。作为一种文体,散文不需要标新立异。鲁迅先生谈写作时曾说过,要有真意“去粉饰”,要“少做作,勿卖弄”,这正是写散文的真经。散文是以真实为生命,以艺术求生存的,一篇好的散文是真善美的体现,是艺术美的化身,这样的散文才会直指人心,才能影响深远,才能成为传世名篇,才能成为天下文章。
  然而,我认为,当代散文理论上的幼稚和不成熟,并不影响它在创作上的成就。当代散文创作的繁荣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空前的。这样的繁荣其实标志着人类灵魂的提升。尽管,中国人对物质的追求和向往远远高过精神,但精神的需要毕竟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在特定体制的约束下,在其他文学题材已经渐趋没落的境况下,一大批有良知的或者没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需要用某种形式来披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就形成了散文的繁荣。不同的是,良知的有无决定着写作的立场。前者关注的是人类的精神、人民的命运、社会的责任;而后者反映出的是个体的情感,私欲的膨胀——这种区别已经显而易见了。这同时决定着一个作家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被文学和人类铭记。
  当代散文的繁荣主要表现在艺术的成熟。我以为,它主要呈现着以下四个特征。
  一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先秦时期的散文主要是议论,“五四”时期主要是抒情,二十世纪中期,以杨朔、刘白羽为代表的散文家,他们的作品是在图解概念,美化生活——以叙事写景为主体,中间或结尾来几句抒情{歌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以刘桦园为代表的青年作家开始了大胆地探索,突破了单纯的叙事、抒情、写景的表现形式,拓展了散文的艺术表现形式。到了九十年代,一些小说家进入了散文创作领域,尝试着各种表现方法。譬如意识流、象征、荒诞、寓言、蒙太奇等。出现了王蒙的《狼》,茹志鹃的《樟树赞》,高晓声的《艄公梦》,郭风的《朱雀灯和花瓶》等作品。史铁生、马明博、陈洪金等人则更注重心灵的张扬,更新了散文的审美力度。进入新世纪,朱以撒、刘亮程、李汉荣等人赋予了散文一种诗的境界,增大了作品的艺术力度。新时期的散文将文学的各种表现形式如小说、诗歌、随笔、杂文等揉为一体,使散文的内涵更为丰富。
  二是突破了汉语言的固定模式。《现代汉语》长久以来规范着汉语写作者,这未必是一件好事。它严重地束缚了中国文字的外在表现力。这种现象被当代散文家们打破了。在一些散文家的笔下,语言的逻辑性并不规范。但是,他们却使读者感受到了阅读的快感,或者说审美的愉悦。如周晓枫、雷平阳、格致等,他们的文章突破了严格的结构和用词的规范,如行云流水般依靠思维的转换行文。因此,带给读者的是艺术的张力和思维的享受。在一切都在变革的时代,我们的汉语言为什么还要据守固有的模式呢?丰富汉语言,改造汉语言,使汉语言进入更为优秀的表现人类精神生活的境界,是我们这一代人艰巨的任务。
  三是拓展了散文的艺术空间。首先,当代散文从题材上已经无法局限。作者所描写的对象已经无限广大,人与自然的所有事物,都进入了散文家的视野。其次,文章的主题呈现出无限的可能性。教科书上的“行散神不散”的那种封闭的散文定位,被彻底摧毁了。我们阅读到的许多似乎是缺乏主题的散文,却获得了极为深刻的人生的、思想的启迪,不同阅历的读者都可以享受到收获。第三,艺术想象力的丰富。一些作家的散文往往借助事件的外壳,表达的却是生命的本质和意义,他们借鉴了培根、蒙田、帕斯卡尔那样深沉与渊博的思索,最大限度地拓展着读者的想象力。
  四是思想性的无限广延。当代散文汲取了最广泛的哲学性,比小说等文学体裁更直接地面对历史演变过程中引出的挑战,在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的范围内能够给人类以深刻的影响和启迪。这是当代散文对人类最为伟大的贡献。这类作家以王充闾、林贤治、周国平等人为代表。在他们的作品里,我们感受到的是历史的凝重、人文的深厚、光影的灼目以及思想的光芒。他们的散文吸取了西方哲学家的智慧,抓住了以真情实感为基础的艺术境界,进入了各种层次的内心图景,提炼出丰富复杂的思考内涵,充满了民本思想、忧患意识和批评精神,具有穿透人类精神的思想锋芒。
  二、关于散文的文化底蕴
  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演变。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现代的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人们又趋于把散文的范围缩小。
  相对于其他文学体裁,散文的文化底蕴决定着作品的深度。所谓文化底蕴,就是分享人类精神成就的广度和深度,就是学识的修养和精神的修养。一个教师的文化底蕴,不仅决定着他理解、驾驭教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只有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创造一个丰富的课堂,才能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浸染。一个散文家的文化底蕴,直接影响着读者的审美思维,以及,他对这个世界,对人生的认知水平。
  古今中外能够流芳百世的散文作品,都离不开深邃的文化底蕴。庄子、贾谊、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归有光、袁宏道和方苞被称为中国十大散文家,他们的作品都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征。董桥是香港散文作家,他受中国古典散文影响较大,博闻强识,散文风格平淡舒卷,有浓浓的书卷气。他的文章文化底蕴深厚,流露出对故国家园深深的怀恋之情。董桥散文自成一格,形成鲜明的“董桥风格”。
  朱自清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散文家。他的《荷塘月色》是奠定现代白话散文的重要基石之一。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文化底蕴在散文中的重要性。
  1、静赏自然与中和处世
  《荷塘月色》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其线索是心情的变化:不宁静和宁静的相互转化,相互矛盾与和谐统一。这种矛盾对立的文学思路来源于中国人深深的文化因袭浸润。中国人的智慧是一种致力于寻求事件稳定的智慧。中国的重要文化之源《易经》里就指出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是平衡适中的,因而也是稳定长久的。矛盾的推移变化,引起宇宙万物的变动,而变化的结果,总是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稳定与和谐,即由不静至静。
  作品开篇便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不宁静意味着心理的杂乱、矛盾与不平衡。“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于是以一种柔顺而又积极的姿态夜游荷塘,目的是在生活外围寻找自然的宁静,发现了另一个奇异的世界,把平日宁静时漠不关心的荷塘暂时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晚上的小路,作家感到幽僻,寂寞,阴森森,因为这时他的心灵还未融入自然,还处于人事的烦恼之中。渐渐地,“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两个“像”字,把作者主动参与自然,而又很快被自然同化的复杂崎岖心境刻划出来。随之,“我且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表明了融入自然的暂时心态,作家期望的是被自然陶冶,忘掉不平,而又朦胧感受到“忘掉”的不可能,那么就独享这“田田的叶子”、“脉脉的流水”、“静静地泻”的月光、“淡淡的云”吧。
  在就要融入自然的时候,却听到了热闹的蝉声和蛙声,这些声音把作家从理想拉回现实,“我什么也没有”,产生了虚无的感受,于是作家又要寻找新的平衡,想起了江南的采莲。梁元帝的采莲是热闹的,是我的理想,象征着在社会中奋争的目标的实现。过去却只能是过去,理想的不能实现,使我深深的怅惘便又忆起了另一种采莲的镜头:《西洲曲》里的采莲,这是静静的采莲,也是我的理想,是静赏的理想。
  蝉声和蛙声是文章的转折,是作者意识到寻梦的不可得,不由自主地走上归途的开始。江南是理想的家园,是在出世和入世的双重人生中转换,虚拟中实现了的自我的写照。所以,想起江南的时候,也就是回到自己的门前的时候,在心中的这个江南休憩,在心中的那个江南抗争吧!
  这里就看出了中国人的一个重要性格:中庸,或者叫中和。
  古人认为,中和是“阴”、“阳”的中和,这一阴一阳谓之道,即矛盾双方的和谐统一。《周易》中指出:中和是人通过积极进取(变化)达到一种不易(不变、永恒、稳定)的目的。对个体来讲,中和既是生命健康成长的前提,又是精神安宁的必要手段。《荷塘月色》中我由不宁静而出游寻找宁静便是这种深藏国人内心隐秘之处的意识的外化。
  天地人和的中和哲学和中庸辩证法使得文学家以一种轻松自在的艺术态度欣赏自然。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种自在的态度要求作家确定单纯的题材,选择和谐的自然景色,力求达到一种纯净、优美、和谧的风格和意境。
  2、园林追求与理想寄寓
  作家心里不宁静,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这荷塘,便是他心中的园林。中国是园林的国家。古代的园林最初来源于对居住地旁比如布满植物的村郊野外高山湖滨的休闲的向往,以寻找自然之趣,释缓紧张思想。自然便是是园林的第一要求。后来,出现了恬淡素静的文人私家园林。中国人特别是中国文人便和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代诗词文赋中,留下了诸多山水园林的优秀作品。实际的园林和作品中的园林都体现了虚实相生的中和思想,追求景外之景,无形之景,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声、雨声、水声、鸟语、花香的协调。
  朱自清是一个现代的文人,却又有着深深的古典文化积淀,在心中所虑不得其解时,便自然把家旁的荷塘当作了园林。他用艺术的眼光重新过滤了原本毫无诗意的荷塘。曲折的小煤屑路、荷香月色、明珠、美人、淡云、名曲、杨柳的倩影、远山等等一起构成了朦朦胧胧、迂回曲折、山水辉映、荷香树倩的园林。
  大家都熟知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陆游“云破月来花弄影”,晏殊“小园香径独徘徊“等等借景抒发园林主人胸中的郁愤古典名句。朱自清也一样,有着抹不去的园林意识。自古以来,名人和名亭、名山、名园有特殊的关系,朱自清也成就了这片荷塘。
  3、琴棋书画与诗意人生
  园林离不开诗画和花木。朱自清对花木有诗情画意的描绘。重读《荷塘月色》,给我们感受最深的还是如画般的意境。作家用绘画手法,以墨色为主,辅以浓淡,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用强弱、高低、节奏、旋律等有规律的变化来表现自然界的花木与月色,社会中的烦恼与失意,象写意画般简淡空灵,达到了人和自然的融合,美和善的统一。所以有人称此文为白话美术文的经典。
  朱自清移情于形,以音乐、舞蹈拟景,绘情。袅娜的花舞,光影和谐的音乐旋律,把如画的心中荷塘推向极致。中国的琴曲,大都以山光、云影、松竹、林泉以及世外渔樵为题材。文中把塘中月色比拟成“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确属恰切。
  琴棋书画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代表,但琴棋书画,都离不开古诗。由于中国的诗歌传统的浸染,诗歌被引入文章小说戏曲成了文学的常态,好像无诗不成书。朱自清也承袭了这一传统,中国文字是象形字,体现出了空间感与绘画之美,如文中引诗“船欲动而萍开”,“恐沾裳而浅笑”等一方面体现了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思想,另一方面确实给了我们诗情而出画意的享受。诗歌的画意成为了散文的点缀,丰富了描绘的意象,也增加文章的儒雅与道风。
  4、月情花意与情绪人生
  隋唐时期儒家学者孔颖达说:“诗为乐章,诗乐是一”(《礼记·经解》孔疏),中国人的各种艺术精神是统一的,造成了今天中国人的艺术人生底蕴。正所谓世事如棋(被动与主动的统一,在文中即:心灵被社会扭曲时主动去寻找另一个宁静的心灵),花境文心(赏花即赏我,在文中即:把自然中的平常的荷花美景内化为理想的心灵王国),月情人意(月光的倾泻即情绪的流动,在文中即:月光把我带至奇异的陌生化的情绪荷塘),说文赋比(一种附雅文化,在文中即追求音韵的和谐,赋比的运用)。这一切都可以从《荷塘月色》中读出来,构成了朱自清也是其他中国人的诗意的情绪的人生。
  代表中国精神的哲学是艺术化了的哲学,那么具有了哲学意味的中国艺术便更具有美学价值。今天的中国人仍具有这种艺术化的人生。从老百姓对对联的酷爱到对居室美学上的追求,从兴奋时哼出的京剧曲调至诗意时酒后抚弦琴,莫不是古老风尚的延续。
  《荷塘月色》的成功,在于文章准确地体现出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品质,这些基因和品质,是千百年来凝聚在中国人灵魂深处的东西。因之,我们阅读的时候,能够引发共鸣。
  三、关于散文的审美特征
  1、要善于开掘自己的真实情感
  不少作者写散文,往往流于艺术感觉的浅层次上。写山水,沉湎于对景物的欣赏;写人物,局限于人物的外在表现。未能揭示生活的真谛,开掘出人的情感。刘勰说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荷塘月色》的美,其实不在于景物,而在于作者渗透在文中的情感——那种淡淡的忧伤。多少人在描写《岳阳楼记》,而唯有范仲淹的文字成为千古名篇。为什么?在于作者登临岳阳楼时触景生情,抒发出来的情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这样的情感,是范仲淹一生沉浮于官场的真实写照。美国的梭罗的《瓦尔登湖》,如果不是始终贯穿于其中的借景抒情,以及与景物相映成趣的心理活动,他从孤独中享受了人生的意义。因此,《瓦尔登湖》就成为中外散文中的名著。让我们体会梭罗的孤独和思想吧。清晨。梭罗孤身独处东方哲学之景中。他伏在粗木桌上,在吠陀经中开井取水。蓦地发现瓦尔登湖与热风吹拂的印度恒河的圣水在地底下相通。人如一只孤鸟。如一片浮叶。在此处,也在彼处。他在水中看见西方和东方的同一个梭罗;看见自己百年前和百年后的同一个侧影,连同他的《湖滨散记》转瞬渺无踪迹。“人生三万六千日,空来人间走一回”。生者如烛。逝者如灰。何时何处何为终极的梭罗?何时何处何为梭罗的踪迹,来也如风,去也如风。梭罗,一个砍伐林木却最终丢弃斧头的伐木工,一个追猎禽兽却放下猎枪的猎奇者,一个凿冰钓鱼却闲置鱼竿的垂钓空无的渔夫。梭罗,饱满的精力,大量的闲暇,自耕自足中想入非非,是命运之神对他唯一的恩宠;而瓦尔登湖却是这位诗化人生梦幻者留给世人的美妙的馈赠。
  2、要进入自我的生命的体验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是一个人内心生活,也可以说精神世界最为真实的表达。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同时它也是生命的一种载体。散文的最高品质是屹立于真情背后的深邃的思想,以及文字所表现的人格力量,还有作家所达到的精神高度。一个作家如果不具备高尚的人格,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所谓作家的人格,是一种坚韧,一种清淡,一种别具人格的个性,一种不屈服的精神。一首诗,一篇文,正能够打动人的不是词语,而是透过词语表面所呈现出的人格力量。
  我之所以倡扬散文的生命体验,缘于生命对这个世界的特殊意义以及它的本质属性。当然,小说、诗歌等其它文体也贯通着生命的体验,但小说的故事性和诗歌的抽象性决定了其无法进入最直接、最裸露的生命体验。我们不能否定小说家和诗人宣泻自我情感,抒发生命体验的功能,但这种功能对于散文家来说尤为重要。换句话说,散文家自我的生命体验对于文学、对于人生和作用更加有意义。
  文学创作必须折射出人类自身的生存方式,以及,作家自我的生命体验。做不到这一点,就难以对社会、对人生作出准确的透视,其作品必然苍白空洞。被称之为生命体验的含义不仅仅容纳个人的情感经历以及生命过程,还应包含现实、时代、人生对于个体生命的烙印。而后者往往决定了一个作家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也是一个作家成功的标志。
  世间的万物万象从散文家的笔下倾注而出的时候,千万不可忽略个体的生命体验,一滴屋檐的雨,一片秋天的叶,一只飞翔的鸟,这些自然物体只有进入了人的生命体时,它才能体现出文学的意义。散文作品具有了生命的活力和人性的特征,其文学的功能才能极尽张扬。
  呼唤散文的生命体验对作家而言是痛苦而又正确的抉择。散文绝对不应只是应景状物或者对事件的描述,而应该表现出时代特征以及对生命本质、现状的剖析,融进生命的体验,具备精神以及生命跋涉的过程。
  当代散文必须有质的飞跃。这是当代散文家的历史使命。不如此,这个顶峰期将会给当代作家们留下历史的遗憾。让我们在不倦的追求过程中实现这个历史性的飞跃。
  3、要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模仿,是创作的大忌。在散文创作中尤其如此。初学者往往不自觉的模仿别人,然而,总是模仿别人,是永远不会成为大家的。艺术风格指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艺术风貌、特色、作风、格调和气派。它是艺术家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体现,统一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之中。艺术风格是艺术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衡量艺术作品在艺术上的成败、优劣的重要标准和尺度。艺术风格可分为艺术家风格和艺术作品风格两种。由于艺术家世界观、生活经历、性格气质、文化教养、艺术才能、审美情趣的不同,因而有着各不相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形成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艺术作品风格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和谐充一中所展现出的总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主题的提炼、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体裁的驾驭、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艺术风格并非抽象、空洞的存在,而要具体落实到艺术作品上。像庄子、荀子,唐宋八大家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现代的鲁迅、朱自清、林语堂、徐志摩、梁实秋、张爱玲、萧红,当代的史铁生、周国平、周晓枫、刘亮程、李汉荣等。他们都以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征服了读者。如何形成自己的风格,是根据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艺术气质、知识和视野等因素综合形成的。但是,必须有意识的培养。
  4、知识与思考
  法国17世纪最具天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我以为,这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比喻。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思想。
  一个散文家,首先必须是思想家。没有思想的支撑,是难以写出一篇好散文的。一篇没有思想魅力的散文,如同一具没有灵魂的肉体。
  散文家确实应该成为一个知识渊博和善于思考的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写作散文是非常必要的。散文是一个自由的文体。它需要思维的天马行空,需要旁证广引,才能抒发出历史的沧桑,才能使表达的主题具备永恒的审美倾向。阅读的范围不能仅限于文学作品,而应该涉猎得更广泛。这就需要心灵的静旷。才能守住寂寞,不被繁华和世俗的东西所累。在具备了广阔的知识之后,应该潜心阅读一些哲学家的著作。中国的孔子、老子、庄子的书是非读不可的,因为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在中国这片土壤上,他们的思想,一直被中国人所传承。一个作家,如果他的作品没有民族性,就没有立足之地。西方哲学家的著作,也是必须涉猎的。因为他们的思想,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苏格拉底、帕斯卡尔、蒙田、尼采、罗素、萨特、叔本华……如果,你想成功,你就进入他们的著作吧。梭罗读过了,写出了传世的《瓦尔登湖》。鲁迅读过了,写出了《野草》。史铁生读过了,写出了“我与地坛”系列散文。当代的许多成名散文家,都从东西方的哲学著作里汲取了营养。还有《圣经》《周易》,以及禅学,都从一定的角度阐释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对散文的写作是非常有益的。
  5、散文要有诗的气质
  俄罗斯散文家普里什文说过:“我带着自己的诗进人散文领域”,一辈子“为了把诗放进散文而费尽心血”。几乎与普里什文同时的另一位俄罗斯散文家巴乌斯托夫斯基也写到:“真正的散文饱含着诗意,犹如苹果饱含着汁液一样。”比他们更早的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则表示:“我永远不知道,哪里是散文和诗歌的界限。”
  散文的魅力,在于它的语言。追古溯源,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中国艺术散文的发展成长,与中国诗性传统是分不开的。艺术散文是在中国诗性文化的孕育中不断创新发展起来的,此现象突出表现在历代文人墨客为文用语时对语言的诗化运用上。我们知道,文学不仅仅是语言的艺术,但它确实又只能是语言的艺术。因此艺术散文的发展应该秉承中国诗性文化的传统,采用富于诗性的语言,只有这样,散文才能不朽于文坛。能够体现出散文美的具有文采的语言,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下长期的苦功,才能表现出独特风格的文采。语言不单纯是形式,堆积词藻,往往会捉襟见肘。关键在于如何使文章体现出诗性,通篇贯穿诗的意境。所以,许多散文家是先写诗,后写散文的。像近代的朱自清,当代陕西的李汉荣、广西的谭延桐等,都是从诗歌转型的。还有新疆的刘亮程,他运用富于诗性的语言,取得了散文艺术的成功,从而为当代艺术散文的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内容。而中国艺术散文要经久不衰的立足于文坛,必须选取适应时代发展特征的诗性表达方式,我相信,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孕育下,艺术散文定会走向辉煌。
  诗的气质,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渐进的过程。这样形成的文字才会流畅、浑厚和深沉。随着作者长期形成的不同情趣与爱好,所驾驭的文字可以浓淡相依,明隐结合,晶莹光泽,玲珑剔透,抑扬顿挫,凄婉清幽,写实和写意衔接自然。诗的气质同样要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基础上。离开了生活的基础,再美好的语言,也是无源之水。
  【作者简介:赵丰,男,祖籍河南温县,现居西安市户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画乡文化》杂志主编,第五届冰心散文奖获得者、第三届柳青文学奖获得者。出版长篇小说3部,小说集2部,散文随笔集6部,在文学期刊发表作品500余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征集码头网http://www.zhengjimt.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

帖子

80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80
沙发
发表于 2015-2-21 06:02:3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征集码头网http://www.zhengjimt.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

帖子

42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42
板凳
发表于 2015-5-8 16:32:0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征集码头网http://www.zhengjimt.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征集发布|征集码头 ( 皖ICP备2021000921号-1 ) 

GMT+8, 2024-11-16 02:59 , Processed in 0.463450 second(s), 2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