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学习再学习 于 2022-6-8 10:36 编辑
由桂林市临桂区创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的“桂林市临桂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标识(Logo)”征集活动已圆满结束。活动期间共收到全国各地应征作品60件,最终评审结果如下: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详见附件),现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2年6月6日至6月10日。 任何单位或个人可在公示期内对评选结果提出书面异议并扫描发送至我办电子邮箱(lgqtzbmzg@guilin.gov.cn),联系电话:0773—5599219。提供材料需注明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提出异议的单位或个人应对所提异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负责。对逾期、匿名或无具体事实根据的异议,以及涉及自身利益的不正当要求,不予受理。2022年6月20日前将有效身份证、银行卡的复印件(复印件需签名,注明真实姓名、联系电话、联系地址及开户行)扫描发送至我办电子邮箱。经我办核实相关信息后,将奖金发至获奖者提供的指定银行账户。
附件 入选作品及作者 名次 | Logo标识 | 设计理念 | 姓名 | 一等奖 | | 标识设计方案以临桂的【临】字演变成【状元桥、山水、书卷】之形,结合【石榴、壮锦】元素来创作,展现出临桂区自然优美、绿色生态、健康和谐的环境和多彩的民族文化,突出了名人儒乡文化形象。 石榴,较好的体现出临桂区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传达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题。 | 王伶锋 (湖南株洲) | 二等奖 | | 1.作品命名:活力新梦。 2.标识设计围绕“临桂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中心,红色调为基础,整体石榴造型巧妙融合太阳、旗帜、纽带、画轴、飞鸟、一院两馆等元素营造视觉构图,展现临桂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地域特色及文化内涵。 3.石榴造型点明桂林市临桂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院两馆突显区域地标文化元素;环绕叠加的连接纽带昭示着各民族群众心心相连、团结凝聚的新篇章;画轴、飞鸟表达“桂郡首邑、名人儒乡”的城市文化底蕴;飘扬旗帜、太阳象征引领社会和谐稳定与民族团结进步,充分彰显了临桂区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向往美好、携手共创的时代风采。 | 燕英标 (广西南宁)
| 二等奖 | | 1.标志以“石榴”为基本造型结构,将临性的拼音首字母“LG”、结合山水、瀑布、飞鸟、龙图腾、小舟与人与自然图案等造型元素融入标志整体之中,“LG"字母传达了临桂的行政名称山水图腾则体现城市内涵。 2.“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寓意民族团结。 3.标志以红色为主要色调,红色符合民族视觉审美,且又象征着热情与活力,体现临桂民族团结事业的发展。 4.标志设计简洁、造型寓意深刻,适用于各种媒介载体的传播与使用,且易于识别,便于记忆。 | 夏哨宏 (安徽巢湖) | 三等奖 | | 标识以“临桂”的拼音首写字母“LG”为主创元素,有机地融入了腾飞的凤凰、东升的旭日、翱翔的飞鸟、秀美山水、画卷、飘扬的纽带等元素。展现临桂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主题及城市文化内涵。环绕的凤凰表达祥瑞、腾飞的美好祝愿,叠加的色彩视觉昭示着各民族人民心心相连、团结凝聚、和谐共创的时代篇章,结合热情洋溢的动感造型充分彰显了临桂区广大群众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共建共享的时代风采和同心同德、向往美好的生活追求。 | 朱新胜 (广东台山) | 三等奖 | | 标识以临桂区民族团结进步特征为基本架构,融入临桂区民族团结进步“临”字、团结的心形、昂扬的人、民族服饰纹样、凤凰、彩带、纽带等元素,并以简洁抽象的设计手法,演绎出临桂区民族团结进步极具时代感的形象内涵。 图案由临桂区民族团结进步“临”字组合成昂扬向上的人和团结的心形,突出了临桂区民族团结进步特色,易于记忆识别和传播,向上的人形造型如雄鹰搏击长空的态势,表达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开创美好的精神,寓意着临桂区民族团结进步的腾飞与发展,又是手型、心形象征着友好、团结、自信、奉献。 彩带代表沟通、交流、合作的纽带,整体动感向上,表达出了和谐共融和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标志简洁大气寓意深刻,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易于制作和利用。 | 付二虎 (安徽芜湖) | 三等奖 | | 1、标志由临桂的首拼字母"LG"演化成“腾飞的凤凰、团结激情的人”等元素演化而成。凸显临桂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特点,突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内涵。 2、团结激情的人,展现紧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主题;突出“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遵循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根本宗旨。同时三个人形似抽象的桂林山水,反映临桂“桂郡首邑"、"名人儒乡”的历史底蕴和“桂林新中心”、“世界级旅游城市核心区"的发展定位。充分展示临桂形象和特点。 3、腾飞的凤凰象征强化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 梁 明 (河北承德)
|
http://www.zhengjimt.com/zxdq/sjjx/174510.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