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码头论坛_LOGO_广告语_名字_征文_歌曲_包装_景观_文创征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小说“写什么"

[复制链接]

8万

主题

9万

帖子

2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4320

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优秀版主宣传达人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14:17: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小说写什么 常常有人问我,你的XX小说写了什么,能简单概括一下吗?这比写创作谈还难。小说不是故事,故事可以用数语就可以把大意讲明白。小说往往是,要么用一句话就能告


我的小说“写什么"

  常常有人问我,你的XX小说写了什么,能简单概括一下吗?这比写创作谈还难。小说不是故事,故事可以用数语就可以把大意讲明白。小说往往是,要么用一句话就能告诉你,要么用很多话也无法说清楚。因为情节在小说里面只占一部分,读小说除了读到情节外,更多的是细节、语言、气息、蕴味、格调和叙述的能力,小说的魅力隐藏在字里行间,非得亲自阅读才能体味。外行看故事,内行看才情。说着说着便回到“写什么”“怎么写”上来了。我也希望能告诉读者我的每篇小说到底“写什么”(请不要问我“怎么写”,因为这个问题要比前一个问题宏大复杂得多,我也懵懵懂懂),但一直没有时间和精力概括归纳。恰好的是,江山文学网为我安排了专辑,编辑们做得非常认真,不仅版式编排得精致,还给我的每一篇作品都写了“编者按语”,对小说进行了概括内容提要,归纳中心思想,还有点评,目的是向读者推介,引起读者关注。然而,她们写得非常仔细、专业,虽然有诸多让我耳红的溢美之词,但确实为我做了一件好事。我将这些文字复制下来,竟然有三万多字,我不禁对这个网站和编辑肃然起敬
  令人唏嘘的故事。一只鸟,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年迈的父母亲,孤独寂寥的晚年生活,让父亲染上了各种各样的陋习,这让母亲深恶痛绝。为了改变父亲的不良嗜好,也为了不让父亲沦为别人的笑柄,“我”把那只聪明的八哥送给了父亲。从此以后,父亲的生命里除了这只鸟儿,容不下任何人。直至他彻底消失,与我们失去了联系。为了找回父亲,母亲放下了自己的身段,甚至低下了高贵的头颅,在深山丛林之间穿梭逡巡。随着故事的深入发展,我们可以看到父亲曾经生活过的场景,种种线索表明,父亲几乎已经变成了一只彻头彻尾的“野人”或“鸟人”。在他的眼中,那只鸟儿其实就是他的儿子。鸟儿飞了,就像儿子曾经离家的脚步,他不忍苛责,却又怕失去。于是,他风餐露宿,翻山越岭,只为找回留存在心底的那份父子亲情。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写法,使整个故事读起来更有感染力。尤其是在追寻父亲的过程中,那些细腻动情的叙述,以及母亲与之前判若两人的种种行径,让人心酸落泪。直到结尾时作者说父亲曾经出现在中越边境,而自己还有一个哥哥,但早已客死异乡时,我们对父亲异于常人的行为总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同情。文章以一只鸟儿的行踪为索引,将一位父亲失去儿子却又无法宣泄的悲苦刻画得入木三分。而凝练深沉的笔触,给本文增添了一抹悲情色彩,让人动容。——《鸟失踪》
  响水底,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村落,它围水而建,长年累月都是哗然作响的水声,铺天盖地,不曾间断。这样的村子,对于外来的人来说,根本没法适应,而对于村子里土生土长的人来说,水声几乎是他们的灵魂所在,是他们习以为常的依赖,不可消失。当然,小说的用意似乎不仅仅在于描写一个小小的村落,读着读着,顿觉别有寓意,别出心裁。响水底,似乎寓意着一个更大的范围,而村民的名字恰恰是那样的耐人琢磨。在响水底里,它不绝于耳的水声似乎代表着某种可禁锢灵魂的无形之物,让人不能选择,无法抵触,完全没有了自己的声音,闭塞隔绝;即便是如秀雅这样有灵性这样的外来媳妇,也会不知不觉地入乡随俗,麻木适应;也许也有如桂娟一般,其声音可以盖过那瀑布的水声,但她的下场是耐人寻味的。在响水底里,引进的巴西的卷心菜是不可能成活的;那个种植贡品茶叶的张重庆,最后为了茶叶而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似乎是他应有的归宿……小说语言老道,人物行为与心理活动以及情景情态等细节描写尤为出彩,将当中的环境氛围渲染到了极致,至于当中深藏的寓意,编者难免有失偏颇,读者其实才是最好的判官。
  ——《响水底》
  小说一开始就让我的心悬了起来,“父亲骑着马追随火车消失在漫长而黑暗的隧道里,再也没有回来”这句话,使我感觉到故事是灰暗的,甚至枯涩的。一生要强的父亲跟母亲离婚多年,但是他的第二任妻子却在他入狱后抛下他远走,在父亲服刑期未满时,身患肺病正在化疗的他却因祸得福的获得了自由。虽然母亲和父亲分开十几年,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从城里回到乡下这个父亲曾经生活过的叫做槐庄的地方已经12年,和伤透她心的父亲早就没了感情,但是她仍然接受了生命垂危的父亲,母亲的善良最终摧毁了她心中的怨恨,母亲从屠夫手里买回一匹病弱的老马这件事,足以证明她的良善和慈悲。曾经是一市之长的父亲,在坐了12年牢后,尤其是得了重病的今天,早就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但他依然不服输,即便惟一的女儿被一堵倾倒的危墙压死,他也没表现出多大的哀伤,因为他刚愎自用,他曾经显赫一时,他曾经在十三岁参加革命,打过三年游击,当过骑兵团团长,在淮海战役中受过重伤,指挥修筑枝柳铁路,先后把两个城市治理得井井有条……在父亲不得不依靠吗啡来止痛的时候,毅然骑上马背,和火车一起消失在“我”和母亲的视线中,再也没回来……文章虽然整篇凸显悲情,但却从中又看到了人性和温暖,母亲的善良在此彰显,是小说中的亮点。作者把文中人物的内心描写得比较细致,比如智障妹妹的惊慌,母亲的爱恨,父亲的倔强等都跃然纸上。结尾处留的一段空白,凭读者自由想象,这样的结局倒也好,比写父亲倒下去要让人容易接受些,因为父亲是个“骑手”,他最终就应该回归马背。这也和主题遥相呼应。一篇文辞讲究,叙事完整,内涵丰富的好文章,推荐共赏。
  ——《骑手的最后一战》
  父亲带着我乘船,不知道要带我去哪里。在船上我们遇到一个带着孩子的女人。她带着孩子去看未见过面的父亲。我们一同来到一个监狱前,从窗口里她看到了临刑前吃饭的丈夫,我们看到了即将被执行死刑的伯父。探视结束后,我和父亲到处寻找那个女人,想把她带回家做我的母亲。但是,女人已经乘船离去,我们没有赶上船。小说以“爸爸,我们去哪里”开篇,以“儿子,我们去哪里?”结尾,从精神层面概括了文革时期的整个社会环境。在特殊年代下,无论为官的,还是读书人,都被送进了监狱,家庭为之解体,个体生命处于一种孤独无依之中,茫然不知所措。文章于平静叙述中深怀悲悯,写出了特殊年代里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无奈。探视一段写得尤为精彩,集中表现了荒唐年代特有的荒唐场景,令人心灵为之震颤。非常深刻的小说。
  ——《爸爸,我们去哪里》
  这是一篇令人沉重而反思的小说,作者用第一人称讲述了何尚书父子和前任村沈老支书父子的故事。我的父亲何尚书是远近闻名的棺材匠,我是学校的短跑名将;沈阳与我一样也爱好短跑,虽然成绩总是差我那么一点儿,他的父亲是村支书。父亲们有他们的梦想,我和沈阳有我们的追求。我们的梦想就是跑到县体校,再进省队训练,最后进军奥运会,美好而远大。而我的父亲与沈阳的父亲却要竞争村支书,最后以我父亲失败而告终,而此时,我被山上滚落的巨石砸断了腿,我的梦想破裂了。这里作者埋下伏笔,“按沈阳的速度,他回去搬救兵用不了十几分钟。但当他带着我父亲和几个人来到时,已经是一个小时以后的事情了。”可见,沈阳的品行可见一斑。治疗我的腿子的黄金时机被耽误了!这个时候是我家父子倒霉的时候,当然就是沈家父子荣耀的时候,他父亲如愿继续当村支书,沈阳进了县体校。我只有跟着父亲学习手艺,饥荒年饿不死手艺人,此话一点儿也不假。我赢了,成为了做棺材的艺术家,手艺超过了父亲。此时,沈阳却回来了,原来人品又一次出了问题,就如他父亲贪污公款一样。父亲如愿当上了村支书,我成了正式的棺材匠。以前,凤凰是我与沈阳的好朋友,都喜欢他,可最后嫁给了东莞人,此前,沈阳对她做了不齿的事。沈阳疯了,接受不了被退回的事实疯了。大年三十,穿着一双破拖鞋的像一个捡废旧的猥琐的小老头前任沈老支书悲伤地上门来求我订做棺材,为他儿子沈阳,沈阳竟和卡车赛跑撞向车头致死。故事到此结束。作者没有对此作任何褒贬,完全留白,交给读者评判。小说写作技巧高明,主题突出,取材独到,立意很好,风格独特,行文如行云流水,故事设计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心理刻画深刻,紧紧扣住读者心悬,令人深思,是一部值得品读的佳作。
  ——《两个棺材匠》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了“我”自以为犯罪在逃亡路上的奇异经历,可谓惊心动魄,波澜起伏。一路上与两个人——臭卵、黑狗作伴逃亡。臭卵自称是蛇头,黑狗则是杀人犯,一路可谓惊恐万状,辛苦颠簸,迂回曲折,险象环生。在“我”的思绪中让读者了解了“我”的真实身份与逃亡原因。在进藏时,请了一个才十二岁的藏族小姑娘格桑带路,小姑娘对家庭的担当让“我”联想到自己对A市的责任;小姑娘天籁般的歌声更让“我”陷于对可爱的女儿的思念。故事极具戏剧性,“我”的箱子被黑狗、臭卵盗走,格桑替腿受伤的“我”取回已经被打开的箱子,里面居然不是房地产商给的贿金,而是妻子给收拾出差的衣物!逼“我”潜逃的这处闹剧的主使者竟然是和“我”竞争下一任A市市长的另一个副市长赵忠诚。真相被查明后,“我”成为了一市之长。小说以“我”的逃亡之旅来反映官场的明争暗斗、相互倾轧之险恶,思维新颖,各类叙述方式的交叉运用,使得故事脉络清晰,情节曲折,适时的景物描写更进一步衬托出主人公的内心斗争的激烈。结局的出现峰回路转,令人称奇。乌云遮不住太阳,公道自在人心,小说的结局再次印证着一点。小说材料剪裁合理,语言老到,故事情节离奇,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逃亡路上的坏天气》
  看完这篇小说的时候,我的心情是相当沉重的,对当下的农民工深深同情的同时,不但对那些用极恶劣的手段盘剥农民工血汗钱的黑心老板们深恶痛绝,更对那些有几个臭钱就声色犬马想尽办法占女人便宜的臭男人们的丑恶嘴脸感到恶心和愤慨!故事从外出的表妹回乡的旅途说起,一路上发生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无非是说说笑笑,茶余饭后聊闲天,除了表妹失去一条左腿的原因让人惋惜感叹,其余并没有什么觉得很特别的地方,到最后谜底揭开才让人大跌眼镜!表妹是湖南省醴陵市人,她听别人说深圳的钱很好赚,多得像地里的玉米棒,无论你多么小心都会碰到额头,于是,表妹也加入了外出打工的洪流。但可惜的是,表妹在南海宾馆做服务员的时候,因为反抗嫖客的调戏跳窗逃跑,导致左腿缺失,出院后荡着空空的一条裤管搭乘了一辆开往株州的长途卧铺班车准备回老家,而且再也不想踏上深圳这块土地。在车上,和她同铺的是一个一直都在蒙头睡觉的男人,从上车就没见那男人醒过。而在车上遇到的另一个矮矬寒碜,穿着皱巴巴劣质西服的小男人,一路上一直小心翼翼地和表妹搭讪,并不失时机地讨好她,照顾她。当表妹告诉他自己就是南海宾馆跳楼事件的女主角时,男人也讲了海南宾馆还欠着自己的施工队好多钱,因为没有钱很多人三年都没回家了。更让人无语和气愤的是,小男人的哥哥因连续几天几夜加班累病了,他们找老板想要点医药费,黑心老板都不肯给。这件事激怒了同乡黑狗,他被逼急拿刀捅死了一个保安,事后关在深圳看守所里。黑狗也是三年没回过家,即便老父亲死也没能回去。小男人说,后来他哥哥死了,在即将攒够一万块钱要回家结婚的时候,不但拿不到工钱,还因为老板赶工期连续干了三天三夜不能睡觉被活活累死了!到站下车,表妹看到小男人招呼几个抬担架的人把那个躺在自己身边,被小男人说成是睡足后回到株州就可以连续三天干活的一直“蒙头大睡”的男人抬走,才知道那就是小男人嘴里说的自己累死的哥哥!此刻谜底揭开,表妹才明白,一千多公里的路程,自己居然和一具尸体共卧一铺!文章的结尾不但出人意外,更多的是让人心酸。小说从表妹上车就遇到一个一直蒙头大睡的男人说起,此话题虽然提到不多,但却始终贯穿全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到最后小说收束时,更是紧扣主题。文章整篇结构严谨,叙事清楚,故事有头有尾且内容交代得清晰明朗,实在是一篇佳作。
  ——《躺在表妹身边的男人》
  读完这篇小说,立刻联想到果戈理的《死魂灵》,既充满了现实批判,又带有浓浓的魔幻色彩。小说给我们述了山乡一位老奶奶因村里的一个小伙子摔死在城市的建筑工地上,吓破了胆,变得神志不清,以为摔死的是自己的儿子,于是一次次到城里想找回儿子的灵魂。儿子阙小安迷恋财富,决心在城市安家落户,娶妻生子,享受城市的幸福生活。最终阙小安真的从大楼摔下来死了,老奶奶将儿子的骨灰寄放在城市。小说批判了在城市化过程中,一部分农村青年受到金钱、欲望的驱使,失去了灵魂,成为漂浮在城市上空的游魂,他们的心灵变得荒芜和僵硬。阙小安在“财富广场”用暴力拖拉母亲的行为,令人发指。文章多次出现的“气球”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小说构思独到,叙述精妙,内涵深厚,是一部震撼心灵之作。
  ——《灵魂课》
  这是一篇令人震撼的小说,读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谷镇这样的一个小地方,几个热爱摇滚音乐的年轻人组成了一个摇滚乐园,他们都是有自己的工作,只能业余时间练习自己心爱的摇滚。为了生存,他们和痞子打过架。因为不被人们认可,他们只能在教堂练习。而小镇的教堂,是濒死的人住进去等死的地方。为了自己的音乐梦,他们决定去北京比赛,但要去北京得通过省的筛选,而且省里只有一个名额。在摇滚乐队齐聚的省城,他们这支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乡镇业余乐队要胜出的困难可想而知。而且,因为生活不宽裕,他们连去省城的路费都没有着落,更不要说还要准备给评委送礼的钱。但最终他们还是去了,拿的是监守自盗来的钱,他们的表演轰动了全场,但却只获得了亚军,这就意味着他们失去了去北京的机会。活动的发起人阿基受不了这一打击,在梦想破灭和盗窃败露的双重压力下自杀了,死时割断了心爱的吉它全部的琴弦。而其它参于作案的人也依情节轻重分别被判了刑。一支对音乐有着狂热梦想的摇滚乐队就这样解体了。小说厚重而大气,语言简洁生动,人物形象塑造栩栩如生,构思巧妙,情节曲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中不同类型的人的影子,有很强的感染力。
  ——《1988年的摇滚》
  令人唏嘘的故事。一只鸟,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年迈的父母亲,孤独寂寥的晚年生活,让父亲染上了各种各样的陋习,这让母亲深恶痛绝。为了改变父亲的不良嗜好,也为了不让父亲沦为别人的笑柄,“我”把那只聪明的八哥送给了父亲。从此以后,父亲的生命里除了这只鸟儿,容不下任何人。直至他彻底消失,与我们失去了联系。为了找回父亲,母亲放下了自己的身段,甚至低下了高贵的头颅,在深山丛林之间穿梭逡巡。随着故事的深入发展,我们可以看到父亲曾经生活过的场景,种种线索表明,父亲几乎已经变成了一只彻头彻尾的“野人”或“鸟人”。在他的眼中,那只鸟儿其实就是他的儿子。鸟儿飞了,就像儿子曾经离家的脚步,他不忍苛责,却又怕失去。于是,他风餐露宿,翻山越岭,只为找回留存在心底的那份父子亲情。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写法,使整个故事读起来更有感染力。尤其是在追寻父亲的过程中,那些细腻动情的叙述,以及母亲与之前判若两人的种种行径,让人心酸落泪。直到结尾时作者说父亲曾经出现在中越边境,而自己还有一个哥哥,但早已客死异乡时,我们对父亲异于常人的行为总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同情。文章以一只鸟儿的行踪为索引,将一位父亲失去儿子却又无法宣泄的悲苦刻画得入木三分。而凝练深沉的笔触,给本文增添了一抹悲情色彩,让人动容。
  ——《鸟失踪》
  读完这个中篇小说令人心情异常沉重,作者主要在属于社会的底层人物和弱势群体的人性上着墨,敬佩作者对底层人物的了解和同情心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洞察和把握。本篇小说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更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和真实性。文中的阙水的哥哥阙锋,曾经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少年,但处于他那种生活环境,加上缺乏家庭教养和社会学校教育的他,却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特别凶残的恶魔。他视生命为儿戏,先就谋财害命杀死过一个女人,而这一次,阙锋让在施工中死于意外的父亲暴尸于高速公路上,借此向高速公路公司追索高额补偿。他利欲熏心,最终因为其父亲的补偿比拥有城镇户口的李细少了两万元而举起了屠刀,再次为钱财杀人,一个可恶、可恨的青年性格与命运中的可怜、可悲交织为一体的人物阙锋被刻画得活灵活现。小说在人物心理、人格、情感、灵魂与内心的内在矛盾渐变过程中,进而追问其背后隐藏的复杂的文化根源上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反思。这一篇类似于法制类的作品有着深沉的反思意味,作者给出意味深长留白空间,让读者自己去品味。小说语言精练简洁,结构缜密,内敛有力,写法独特。掩卷之余,带给读者的是深层次的思考。
  ——《高速公路上的父亲》
  这篇小说:既有荒诞有趣的无知,又富含淡淡的感伤和无奈!小说以男主人公何唐山当兵立功为线索,继而围绕“农转非”的身份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生动而有趣,甚至令人心酸的讨论。小说开篇便介绍了青年人何唐山从‘越战’归来,荣立“一等功”,受到了村里、县里,各方面英雄般的礼遇;荣立“一等功”的何唐山,不仅得到了父亲何其大态度的恭恭敬敬,而且其父不停向四邻以及认识和不认识的人炫耀儿子的功绩,而且千方百计的为何唐山准备去往县城作报告的演讲;原本为村里程金香而去当兵的何唐山,归来后却歪打正着的娶了她的妹妹——程银香,并且请她为自己书写了演讲所用的稿子;在县里武装部组织举行的演讲大会上,荣立“一等功”的何唐山在厕所意外丢失了‘演讲稿’,在台上吱吱呜呜,半天说不出话来,遭到了台下人的哄笑。也因此丧失了到县里参加工作的机会;后来在妻子程银香和父亲何其大的不断上访和跑关系的作用下,县长——林子进,当初何其大在‘抗美援朝’的战友,亲自安排何唐山到县氮肥厂上班;虽然何唐山在厂里的工作是门卫,但程银香却仍感到无比的兴奋:从此,她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从此,她幻想上了‘农转非’的身份。从此,她可以和姐姐金花一样,每天有吃不完的‘猪脚炖豆腐’;时间久了,何唐山门卫的工作:不仅遭到程银香的蔑视,也同样遭到氮肥厂赵家米老婆的讥讽,嘲笑程银香;之后,程银香又开始寻求‘农转非’的身份,而这期间,何唐山和程银香又陆续诞生了三个孩子,分别是:又香、再香和非农。后来,为了帮妹妹得到一个‘农转非’的名额,程金香自愿作了氮肥厂厂长——光头的情妇,陪光头睡觉;从学校归来的何又香因为在‘个人资料’里填写‘农民’,被其他同学嘲笑,回家便直呼母亲——程银香的姓名,要求其办理‘农转非’。何再香为了能够有钱美容,居然想出:希望爸爸何唐山卖肾换钱……之后,因为幻想自己能和姨妈(何金香)一样,过上奢侈的生活,和一个氮肥厂的老头私奔;因为光头老板的被抓和平时氮肥厂领导奢靡的生活,氮肥厂逐渐倒闭。何唐山因为可怜别人,将自己氮肥厂门卫的工作让了出来;之后,何唐山、赵家米因为氮肥厂的倒闭,来到了一家采石场工作。后来,因为一次意外的泥石流,赵家米被滚落的一块巨石砸中,当场毙命。而,程金香因为光头的被抓,只身来到了南方,遇到了曾经侮辱她,现在孩子的父亲——张小节。曾经,名噪一时、光彩夺目的县氮肥厂变得凄凉无比;最终,何唐山和程银香一家,重新回到了阔别已经的农村。只是,这里建起了高速公路,横贯村里!这篇小说,可以简单的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何唐山退伍获勋,荣誉归来,大家对他的赞誉和恭维;第二部分是,何唐山或者说程银香办理“农转非”户口的艰难经历过程。前一部分表现了小人物:村里所有人,甚至县长对功勋的特别礼遇。后一部分,可以说是整篇小说的主题。表现了那个特殊年代,所有人对“农转非”身份的极度痴迷和推崇,也反映出当时政策的极不合理性。末尾,小说描述的“高速公路,横穿乡镇”,仿佛也是城市和农村最鲜明的纽带,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感谢何其大》
  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不仅是卢梭整个政治哲学的导言,也是卢梭的“自由宣言”,在这部篇幅不大的著作中,卢梭对作为核心人权的自由进行了集中和深刻的阐述。而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我相信都真真切切地感受过,经历过不平等待遇。这篇小说,是我长时间以来所读到一篇不可多得的好小说,当然,一个好字,完全不能涵盖它所包含的深意与广度。我想作者本身对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有一定的研究与思考的,所以才能游刃有余地赋予小说里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始终围绕着这个“不平等”为中心而发展。“我”,一个写剧本的作家,因为创作需要被记者好友宋仁引到菊溪镇小住,从而结识修理钟表匠李瑞士,向我们阐述了在他身上所发生的那些故事。这个李瑞士并非泛泛之辈,他是洪流的学生,作者又借机引出洪流这个人物,洪流是卢梭研究专家,剑桥、哈佛等大学的教授,却因抄袭事件而身败名裂,究竟是事实还是另有隐情,李瑞士和洪流的夫人苏玉兰似乎又有着牵扯不清的关系,一切都有待作者给我们一层层剥开。小说不但围绕着这几个人物进行,且还有“我”本人与前妻的情感纠葛,前妻的父母兄长的官场商场的沉浮故事在里面。这是小说的两条主线,看似没有关联,却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就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以及每一个人对其的不断追寻的过程。小说的故事情节我不想再赘述,这需要读者潜下心来慢慢地跟着作者的文字,走到故事中去。小说的主旨是告诉我们,这个社会本就有不平等,重要的是我们用怎样的心态去对待它。李瑞士最后的选择,洪流最后的归宿,宋仁最后的下场,“我”与前妻最后的关系,都是繁华之后终归平淡的安定,最后的结局也是最好的结局。小说故事情节恢弘,人物命运错综复杂,形象立体逼真,特别是李瑞士这个人物的塑造,完全可以用活在纸上来形容,蕴意深远,引人深思!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卑微而善良的下层妇女形象。因生活所迫,她曾经在南方做过“三陪女”,现在她干的是另一种特殊的职业——陪夜,即陪那些行将死去的老人度过漫漫长夜。她坐着晚来早归的乌篷船,她以她的隐忍和沉默,耐心和坚持,聆听生命即将走到终点的老人的深夜呓语和凄厉呼喊,给整个村庄带来一片安宁。在她的努力下,她拆洗老人谁也不让动的肮脏被褥,劝服老人洗了久病以来的第一次澡。最后,她将临终的老人背到堂屋,才悄悄离去。小说还有一条关于爱情的暗线,讲了一个没有出场的女人的故事,她便是从老人口里不断喊出的“李文娟”,她与陪夜的女人一样,命运悲惨,而本性善良。这是一篇内涵丰富的作品,它以独特的构思,讲述了一个关于临终关怀的温暖故事,也讲述了一个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还涉及到忠孝、养老等等社会问题,弘扬了人性的美好,也反映了下层人生活的艰辛。
  ——《陪夜的女人》
  小说篇幅不长,只有三千多字,却字字千钧,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在那由天灾人祸造成的饥荒年代里,用“饿殍遍野”来形容当时的情景一点都不过分。文本以“大饥荒”为背景,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叙述了“我”与“爸爸”一次捕鳝的过程,描绘出一幅惨绝人寰的人间悲剧。没有粮食,树皮草根也早已啃光了,曾经布满河滩的鳝鱼与蛇也找不到踪迹。“我”与“爸爸”举着火把,转过了数不清的河湾,到了河的尽头,没有发现一条黄鳝,只发现包括妈妈在内的一具具白骨,“我”与“爸爸”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小说有着明显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用“荒诞”的艺术手法,表现了人们在生存的困境中的脆弱、无助和绝望以及人性的光芒,令人心灵为之震撼,灵魂为之颤栗。这样的小说,怎一个好字了得!
  ——《捕鳝记》
  氮肥厂破产了,门卫胡四下岗了。胡四年老、多病,爱抽烟,总是咳嗽,但他却不愿离开氮肥厂,固执地守在那儿当起了义务门卫。随着氮肥厂的破产,他的权利没有了,他起不到任何的威慑作用。连日来,发生了多起偷车事件,人们在迁怒的同时又对他多了几分怀疑,对他不理不睬。这让他觉得委屈,他想做点什么证明自己清白,有一天,他看见一个妖冶的女人大摇大摆进出职工宿舍并对他视而不见,他想像以前那样大喊一声“抓鸡婆”但却没了底气。后来,他终于喊了,可话出口变成了“抓贼”。没想到,还真有一个人随着喊声逃了出来,在将出大门时突发心脏病而死去。这人,却是厂里原来的文艺宣传员宫小花的儿子曾小田。宫小花一口咬定是胡四害死了她儿子,要将他告上法庭。胡四渴望有人能帮他说句公道话,但却无人肯挺身上前,反而埋怨他不该乱喊,搞得大家都不方便。为了请律师,他卖掉了家里的祖房,但卖房所得的一万元钱却被他的朋友林三花掉了。林三称他的儿子可以为胡四作证,证明宫小花的儿子曾小田当时确实在偷自行车,如此简单的案子大律师已不屑接手了。这让胡四感到气愤。当他看到有人在厂房的大门上写“拆”字时,出于门卫的习惯他忍不住上前制止,却得知大门和门卫室都要被拆掉了。小说的结尾胡四也做了一回偷车贼,在逃的时候被绊倒,死在了众人的乱棒之下。胡四这个人物是多元的,他有正义感,对门卫工作尽心尽力,但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他渴望引起别人的关注,渴望自己的付出能有回报,在发生死人事件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撇清自己,面对失去儿子的宫小花反感的同时又心生同情。很令人费解的是他为何要去偷宫小花的车,而且被发现后还不跑。是出于对宫小花的报复?还是想藉此表达厂大门和门卫的重要?抑或只是为了重现曾小田偷车的情景引起人们的注意?或者是万态俱灰?不得而知。小说通过对胡四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揭示了一些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冷漠的心态和某些办事部门的形式主义态度。小说情节曲折,在构思上独具匠心,细致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使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物形象逼真而丰满,特别是宫小花这个人物的塑造,对胡四起到了很好的陪衬作用。一篇揭露人性弱点的发人深省的佳作。
  ——《大喊一声》
  这篇小说的语言诙谐幽默,故事情节有些匪夷所思,别有一番滋味!读完这篇小说,我忽然想到几个词语:“疯子”、“怪人”、“不可理喻”,小说中的鹿小茸,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诗歌狂人:他幻想诗歌可以俘获女人的芳心;幻想诗歌可以获得“诺贝尔”;甚至幻想诗歌可以阻止美国进攻伊拉克或阿富汗。另一位主人公马朵朵先生,也有一些另类、匪夷所思:将自己的杀人计划公开与他人进行讨论,并逢人炫耀!小说开篇便介绍了马朵朵如何如何憎恨鹿小茸,甚至计划杀掉鹿小茸,制定“秦淮计划”。作为一名学者,而且开篇介绍了马朵朵先生向来是一位善良的好人,这让人不禁对马朵朵和鹿小茸之间的恩怨产生了无限好奇;身为化学系的马朵朵是因为一次校车上的尴尬,遇到身为中文系的诗人鹿小茸解围,才认识了他!并因为“校车上的帮助”,马朵朵特意准备了一桌酒宴,答谢鹿小茸。为了显示庄重与诚意,马朵朵特意带上了太太——康香小姐;鹿小茸被马夫人的端庄、优雅,美丽深深吸引,不顾“我”、闵良知,甚至马朵朵先生在场,在酒筵前,深情向马夫人朗诵自己的《致爱情》。随后,鹿小茸在各种晚会、宴会、课堂……校园的角角落落演奏《致爱情》。当鹿小茸的这首诗,尤其是为马夫人朗诵的视频,传至网络的时候,迅速风靡全球:大家不是关注鹿小茸,或者喜欢他的诗,而是惊叹马夫人的美丽。为此,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向“我”、闵良知,包括马朵朵打探马夫人的消息;不胜其烦的马朵朵开始憎恨鹿小茸给他带来的麻烦。而且,在此期间,鹿小茸还疯狂的凭借诗歌,向马夫人表达爱慕之情,并得到马夫人庇护。所以,一向善良的马朵朵先生开始考虑杀掉鹿小茸,并且向“我”、闵良知商量杀人之后的逃亡计划,取名“秦淮计划”;直到有一天晚上,鹿小茸来到马朵朵先生家里,“他是来向马朵朵以及马夫人辞行,他准备前往伊拉克,用‘诗歌’阻止美国入侵伊拉克”!此后,马朵朵开始留意电视里播报的‘国际新闻’,甚至主动咨询学校是否收到来自‘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的消息,他确信,“鹿小茸可以在萨达姆倒台之前,到达伊拉克”;在美军抓获萨达姆的第三天,鹿小茸出现在马朵朵家里,他介绍,“他把诗歌贴在了美军坦克上”。马朵朵开始憎恨美国:美军的炮弹连一个疯子(鹿小茸)都不能击中;马朵朵开始主动去找鹿小茸,劝谏他离开马夫人,停止骚扰他们的家庭。但鹿小茸却公开承认自己喜欢马夫人,露出曾经堵截过美军坦克枪口的胸膛,甚至跪在地上,表演起了“驴打滚”(马朵朵曾经气愤的把诗人,或者鹿小茸比作驴,却一直没有真正见过);当“我”听到闵良知诉说‘秦淮河“发生了血案,以为马朵朵已经实施计划,杀死了鹿小茸。当马朵朵的电话打来时,”我“失掉了和学生下围棋打赌即将赢到手的’法拉利”;在平静了一段时期后,鹿小茸再次来到了马朵朵家里,向他们夫妇辞行,“他已经写好了自己的‘墓志铭’,决定再一次带着他的诗歌前往阿富汗,阻止美国的入侵”;这一次,在鹿小茸离开不久,马朵朵开始关注阿富汗,甚至猜测本拉登可能的藏身地点。之后,马夫人也不辞而别,离开去了巴基斯坦,绕道阿富汗。在马夫人不辞而别,离开的日子里,马朵朵作了四个重大决定:第一,给美国总统奥巴马写信,讨论阿富汗战争。第二,竞选校长,虽然校长仍然健在,而且任期远没有结束。第三,解雇他的铁哥们——“我”和闵良知先生。第四,成立“冲刺诺贝尔奖三人组”;不多久,马朵朵得知了巴基斯坦发生“劫持中国人质事件”,而其中,也包括马夫人。经过‘外交部’和巴方的努力,三天后,马夫人平安回到南京,住在酒店。与她一同回来的,还有鹿小茸;虽然经过“我”和闵良知先生的苦心规劝,马朵朵仍然不愿意去往酒店,迎接马夫人回家,而是先后委托了闵良知和“我”妻子劝说马夫人回家。之后,马朵朵又找到鹿小茸,愉快的谈论了许久,但“我”和闵良知对内容一无所知。之后,马夫人离开南京,飞往法国,再也没有回来;马夫人离开后,马朵朵开始和鹿小茸一起合作,冲击“诺贝尔”。其间,鹿小茸甚至把自己的诗歌张贴在大街小巷,屡次被城管发现罚款、殴打,告到学校。之后,学校对鹿小茸下达了严重的警告,威胁将其驱逐出学校;后来,“我”发现:闵良知越来越喜欢打听马夫人的消息,他暗地里喜欢马夫人。也正因为如此,闵良知甚至开始憎恨鹿小茸,他使马夫人远离他乡;闵良知先是和老婆离婚,继而将“我”、马朵朵,三人一起研究的课题,独自发表。最后,借着观看马夫人的剧作《赶往巴格达》,追求马夫人;之后,“我”半夜得到消息:马朵朵遭人袭击,受了重伤,在医院抢救。经过是:“鹿小茸向马朵朵坦白:自己并没有和马夫人发生感情,甚至没有到过伊拉克、阿富汗。这一切,激怒了躲在暗地里的闵良知。就在闵良知冲出袭击鹿小茸时,被马朵朵及时推开,代替鹿小茸受了重伤”;最后,闵良知借助“秦淮计划”,开始了逃跑流亡。诗人鹿小茸也因为过度担心闵良知的“再度报复”,成了疯子。马朵朵伤愈以后,去了美国,当“几年访问学者”。马夫人和马朵朵离婚以后,跟一个北京的诗人兼出版商结了婚。“我”,方昌言,去到昆明,在一个学生的‘化学工厂’,开始了自己的研究!这篇小说:新奇、另类,充满浓郁的学术气息。全篇至始至终,多次提及——诺贝尔奖,在这篇小说中,它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讽刺。“作为学者,不能为了得奖而做学问,甚至做假学问。”诺贝尔奖,固然神圣和向往,但绝不只是一个奖项!
  ——《驴打滚》
  花了很久很久的时间读完作者这篇《米河水面挂灯笼》,心情异常沉重,我记忆起我曾经编辑过作者的《空中的眼睛》,两篇小说都是描写挖掘社会最底层人物的生活以及剖析那些与人物息息相关的深层次的背后的关系。米河的老百姓原本生活很平静,自给自足,这儿应该算是大米之乡,家家大米富足。这时候,改革之风吹到这儿了,短视的镇领导号召大家改种笼椒,本来这儿是大米之乡,种水稻才是长久之计,富裕之路,可为了短时期富起来的功利思想,家家户户的农民不明就里,在缺乏远见的个别领导的煽动之下和高州贩子的引诱之下,不断改种田里的植物,一下笼椒,一下香蕉,一下黄姜等。可是,由于不可预知的原因,和市场的不完善,销售没有保障,水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销路断了,笼椒堆在火车站发霉变质坏了,结果没人来收购了,信誉打了水泡,最后受罪的是农民,大米之乡居然没有米吃,多么荒诞。随后,米庄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里,人心变得冷漠起来。作者通过最底层人物阙大胖一家说开去,把这儿的人际关系逐一剥离:跟风、冷漠、恶毒、强奸、卖淫、侮辱等充斥在这块地盘上。最后又是这儿的冷漠、不公、贫穷及贫富差距导致人们心理扭曲,导致阙大胖丧失人性一人用一把利斧杀害了阙鸿禧一家老老少少九口人。之前,人们最初都不相信,到处张扬并要别人相信自己要去杀阙鸿禧一家的阙大胖最后真的会去杀人。阙大胖就是这样的变态的一个疯子的代表,通过他,让读者在血腥之中不寒而栗,其残酷与悲惨的血淋淋的画面展现在面前。作者通过大量的讲述,用白描的方式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初看起来里面的人物似乎很玄乎,很夸张,很变态,然而正是这样的表现手法,活灵活现地刻画了人物的形象,使人物形象异常丰满,从而突出了主题。小说立意很好,作者非常关注农村底层人物的生存。小说暗示笼椒虽好看却不中用,用现在时尚的话说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读完之后除了沉重,更多的是引人深思。
  ——《米河水面挂灯笼》
  这篇小说是以母亲的命运起伏为主线,可以简单的分为:母亲再嫁前后的境遇。而,“败坏母亲声誉的人”,除了她自己虚荣浮华的体面,或许还有后来她与第二任丈夫感情的挂牵!小说开篇便介绍了“我”开车载母亲到火车站接“那个人”,甚至于母亲口中的“疯狗”——她的第二任丈夫,“我”的极不情愿。让人不禁好奇:“我”与母亲之间巨大难解的隔阂是什么?母亲对自己丈夫的怨恨又来自哪里;母亲先前从事戏班唱戏,饰演皇后或贵妇人等要角色,在当地小有名气。后来,戏班逐渐冷落萧条,又因为自己喜欢的戏班班主是“有妇之夫”,所以绝望后才嫁给身为“人民教师”的父亲。但在戏班养成心高气傲脾气的母亲懒惰、傲慢,令村里所有的女人惧惮;直到以前的相好——戏班班主写给母亲的信被李桂花得到,交给母亲。“做贼心虚”的母亲以为信的内容已被李桂花知道,拼命讨好李桂花。之后,李桂花,甚至村里的其他女人也都开始理直气壮的敲诈母亲钱和物。李桂花的欲壑难平,迫使母亲频繁的写信催促丈夫——在县城教书,“我”的父亲,往家里寄钱;“借不来”钱的李桂花,包括村里其他女人开始怂恿母亲相信:父亲在外一定有了别的女人,所以不回家,也不给家里寄钱……气急败坏、不明就里的母亲认为父亲让她在其他女人面前失了面子,所以也一口咬定父亲是在外面确实有了别的女人。以致父亲在县城因病突然去世时,母亲也坚持不去送别!好在父亲正直良善的形象,在学校师生中有口皆碑,最后,学校决定“为父亲塑造一尊头像”,以纪念父亲;自从父亲去世以后,家里彻底失去了经济来源,在村里“失去颜面和经济来源”的母亲,不顾“我”的幼小和无助,坚决离开了家里,和县里教书的地理教师——张发球结合;张发球,外号“张矬子”,为人瘦小,做事怪异!首先,生性好赌,无论大小、无论方式,张矬子都喜欢参与其中,而且经常“输多赢少”,赌掉家里不少物什。然后,张矬子生性喜欢电影。然而,没钱购票的他在电影院的外墙攫取洞穴,借机逃票,后被影院发现,赔偿了事。最后,张矬子承认自己“强暴”街道上的疯女人,并且产下一名长相丑陋的婴儿(后来,医院证明他与孩子血型不符,排除了他强奸疯女人的嫌疑)……所以,母亲气愤的称呼她的第二任丈夫——张矬子,为“疯狗”,并且离开张矬子,跑到上海投奔于“我”;虽然疯女人并没有遭到张矬子强暴,疯女人的孩子也与他没有任何关系,但在疯女人神秘消失后,张矬子仍然主动地养育孩子。只是这个孩子长大以后,不仅殴打张矬子以及母亲,甚至加入当地流氓团伙,在一次群殴事件中,致人死亡,“张矬子的孩子”也被判处死刑!张矬子绕到上海,就是为了到监狱见儿子最后一面;“我”对于他(张矬子)的到来,也表现的客气礼貌,而没有表现出仇恨。母亲虽然张口,闭口“那个人”、“疯狗”,但夜晚她与张矬子的悄悄对话,仍然表现出母亲对张矬子的关心……最后,张矬子在上海居住一宿以后,早晨不辞而别。而母亲,发现张矬子离开以后,也突然不知去向。遍览全文,使人忍不住想到“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时”!母亲的性格,徘徊于“可恨”和“可怜”之间,但作为子女,小说中“我”的表现却是最真实和最大的克制!
  ——《败坏母亲声誉的人》
  读完这篇小说,感觉有些压抑:制度或法律是人制定的,是有着其灵活性的一面!小说开篇就描述了“我”,吴晓莉作为一名“中国银行”的职员,在营业大厅遭遇抢劫银行的意外。虽然后来证明劫犯只是一名精神病患者,劫持的手枪也只是仿真的塑料玩具……但,突如其来的抢劫经历还是给“我”留下了深深阴影。所以,“我”从中国银行城北分行调到了城南分行,更换了新的工作环境;在这里,“我”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个客户,也是这里的老客户——冯雪花,一位县缫丝厂退休的老妪。冯雪花来到中国银行,是来查询自己退休金的。然而,现在是11月份,查询的结果是:她四月份的退休金都没有到账……接连几天,“我”帮助查询的结果皆是如此(后来,“我”才听同事们介绍:冯雪花先前已经过无数次的查询)!之后,便是冯雪花气急败坏地破口大骂:“吴国锋是一个贪污犯,把一个好端端的厂搞垮……”“我”厉声制止了她,不仅因为这里是中国银行,最重要的是:吴国锋是“我”的父亲!当年有着“告状巫婆”之称的冯雪花为了保住财务处出纳的位置,百般阻挠吴国锋的改革,组织职工联名状告吴国锋……最终,导致吴国锋在上级和纪检部门的调查中,受尽委屈、疲劳成疾突发心脏病,猝然长逝。父亲去世后,母亲忍受着各种流言蜚语,给人送煤!“我”介绍完自己的身世,不仅惊呆了所有的银行同事,冯雪花更是惊慌失措,还有的便是慌乱和尴尬。转而,冯雪花更是无理的要求银行负责帮她讨回缫丝厂拖欠的退休金,甚至伸手去摸小张面前正在清点的钞票;第二天,当冯雪花如约而至,查询退休金,而“我”也还是一如既往热情、认真的帮助冯雪花查询。当冯雪花得知自己的退休金仍没有到账时,开始破口大骂“中国银行”:“当初,如果不是中国银行答应给吴国锋贷款,缫丝厂就不会……中国银行是……”冯雪花的脏话彻底,使“我”恼怒:隔着柜台,“我”把她的存折扔了出去;到了第三天,冯雪花并没有再破口大骂,而是讲述了她刚刚所见所闻。末了,还让“我”从她仅存的2元8角存折中取出2元的毛票;之后,冯雪花态度变得温和而安静。只是讲一些自己听来、见过的一些人和事,以及送给“我”和同事们一些花花草草,希望借此改善和大家的关系。随后,临近春节,大家免费送了她一幅中国银行精美的宣传挂历,这让她喜不自禁。其间,她还向自己的存折存了8元钱。但后来的很长时间,冯雪花不再出现在银行,这让大家有些狐疑和不适应;“我”在一次看望朋友的过程中,忍不住去了冯雪花居住的小院,并逐渐了解到有关冯雪花的点滴:冯雪花有一个智障儿子,并且经常遭受患病儿子的殴打。生活来源除了工厂的照顾,更多的是捡拾废品度日;因为政府要修建一条商业街,所以强行拆毁了冯雪花所在的“缫丝厂职工宿舍”。直到有一天,冯雪花突然出现在银行大厅,当掏出存折被“我”认出时,又急忙离去,行为怪异。在大年夜,正当银行押运车装运钞票时,“劫匪”冯雪花突然出现,进行抢劫……被年轻力壮、身体强壮的武警老宋当场打倒在地,拳打脚踢。冯雪花,也立时被打晕过去;对于突然出现的境况,对于冯雪花的特殊感情,“我”马上想到了要救冯雪花,不能把她定为抢劫犯,坐牢,甚至枪毙!当“我”请求老宋在警察面前替冯雪花求情时,老宋蓦然拒绝了:“老宋当了二十多年的兵,寸功未立……今天好不容易轮到他立功了”,老宋妻子的话道出了他的原因!“中国银行最讲诚信,假如我们都说慌了”,马行长对于“我”建议这次只是银行演习的说法,不以为然。“按规定,本来应该给她上靠链的”,小张爱人戴荣“很为难”解释原因;在“我”的梦中,“我”劫走了冯雪花,遭到全城警察的追捕。“我”背着冯雪花逃到了中国银行新办公大楼,高三十二层,全城最高的建筑物——中银大厦。在那里,见到了和自己共吃年夜饭的母亲;在现实,冯雪花的儿子劫走了母亲,将看押冯雪花的戴荣打成重伤,在医院抢救。最后,冯雪花儿子的尸体在河中找到,冯雪花?尸体也没有!这篇小说,看着让人心疼。姑且只说冯雪花,她的蛮不讲理,她的悲惨遭遇,结合在一起,给人更多的是一份唏嘘和同情。小说鲜明的指出政府在行政过程中,更多的是“照顾”、支持,诸如“中国银行”这样的国企,而非底层的劳苦大众。如此,导致的众多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的出现,值得深思和警醒!
  ——《中国银行》
  这是一篇让人读了心情异常沉重的文字,小说通篇描述了那一个时期底层人物的生活现实,是多么的残酷。一群弱势群体互相依靠但又互相倾扎。小说通过大量的白描手法,深刻到位的细节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麻丽冰这么一个女人的形象。这个人物的多层面性格刻画得异常丰富饱满。麻丽冰身上有那个时代众多女人身上的缺点。她本是一个漂亮的女人,因为那个年代十分平穷,而平穷到危及生存时,人们的性格扭曲了,甚至变态。麻丽冰就是这样的典型代表。死了丈夫的她,为了生存,主动投怀嫁给刚死了老婆的碾米房的阙富。就因为可以吃上只要每天像老鼠揩油那样克扣一点别人的米就饿不着,这就是她的理想,她嫁人的标准。吃上米,她又到处炫耀她那吃的白胖的身体。她就是这么虚荣的一个女人。后来发展到为了吃上肉,不顾廉耻,被屠夫们分别按在柔板上强奸了,她并不气恼,而是趁机拿肉回去炒了吃,因为她有了三个孩子需要养育。听说镇上来一个镇长姓麻,她便主动攀上去,不惜用身体做诱饵,利用人们的势利的世俗观念享受着麻镇长的庇护。她更得意了,随便吃拿要,还继续承包了碾米房。她的生活,一夜之间倾覆了,麻镇长调走了。人们不怕她了,女人们甚至合伙欺负他了,“我”也被压残了。小说里的我第一次是被麻镇长的衣服捂住缺氧导致差点死去,所以“我”又呆又不会走路了。麻丽冰对丈夫阙富极为残忍,骨子里是看不起他的。所以阙富可以说是她弄死的。当所有周围的人都视她为敌时,不得已离开米庄回到镇上过起捡垃圾捡弃物食品度日,沦为乞丐。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留了一些食物、水给“我”后,去县城找那姓麻的去了。却被认为是疯子而被带走了。当然“我”就死了,可以说是被老鼠咬死的。麻丽冰最后逃出来了,拼命赶往住处,那儿有她的儿子,母爱的一面又显示了出来。小说从这些细节人物的生活中,揭示了那个时候生活的平困,人们的愚昧,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残忍。麻丽冰仅仅是一个缩影罢了。小说写法娴熟,主题突出,人物性格描写独到,很有深度,值得读者品味细读。
  ——《空中的眼睛》
  于力,一个米庄的蕉农,同时也是一个以挖死人坑、抬棺材为营生的人,干着世上最卑微的活,一生穷困潦倒、赤贫如洗,他最大的愿望便是能够娶上一个女人,完成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任务。某日,于力从路边捡回一个疯女人,顺势将其占为己有,并让她为自己生下了一个儿子,生活亦因此起着波澜……小说以于力这一故事发展为主线,渐渐深入,中间穿插着众多的人物刻画及生活情景细节的描绘,构成了一幅人生百态图。在这一幅百态图里,每一个人物身份各异,极富有代表性的。作者以原生态的语言进行刻画,不雕琢,不掩饰,将复杂、贪念等人的本性恰如其分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特别的真实。小说至最后,于力捡回来的女人疯病好了,跟着上海来的原配老公偷偷地离开了米庄,离开了于力。而于力的生活,从此又回到了原点,继续着他卑微的人生。小说没有跌宕起伏、峰回路转的情节构建,而是突出以人物的刻画为中心,在不急不缓的描写中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在小说里,着重刻画出城里与乡里这两类的人物,由此突出着某种生活层次上的差异:譬如精明狡黠的大耳强、化州瘦鸡等城里人,他们赚取着乡下人廉价的劳动力,然后又偷偷地勾搭着乡下的女人;而乡下的人物,譬如于力,怀揣着最原始的愿望与欲望,不惜卑微,不惜违法,在社会的最低层挣扎不止,哪怕是一个疯女人,也都带给他无穷的惊喜。小说没有直面现实的批判,没有直接激昂的控诉,只是在人物活灵活现的刻画、平平缓缓的故事发展中,在充满乡土气息的文字表述里,挖掘着人性,展现着生活原貌,对社会的最底层注入温情脉脉的关注,对现实的形态进行最真实的披露,不着痕迹,却又似乎暗暗隐含着刀刃般的锋芒,令人回味、震撼、思索……好小说。
  ——《我的叔叔于力》
  看完这篇小说,心情异常沉重。十三年前,洪峰杀了人,马醒是唯一的知情人;十三年后,马醒也杀了人,为了争取立功减刑,他举报了洪峰。但此时洪峰早已离开米城,为了救儿子一命,马醒的父亲马福以每天二十元钱两斤米的代价说动朋友周大昌和他一起踏上了茫茫的寻找洪峰之路。寻找之路异常艰辛,马福不认识洪峰,手中只有洪峰十几年前的一张全家福照片,只知道洪峰逃离后在煤矿干过,他们找了六十六天,走了上万里路,去过二十九家矿区打探消息。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山重水复之际,跟错了人被狗追咬而迷路的马福遇到一个酷似洪峰的叫做陈宝贵的人,那是一个有着一个疯老婆和聋哑女儿的淳朴的汉子。他确定那就是洪福,他谎称自己杀了人在陈宝贵的小屋住了下来,并以那张全家福照片为饵,以亲情相诱一点一点攻破了陈宝贵的内心。陈宝贵终于承认自己就是洪峰,也道出了自己当年杀人的真相,并为马福的真情所打动,答应他安顿好自己的妻女就去自首以救回他的儿子。但恰在此时,失散的周大昌却找来了,并带来了省公安厅悬赏二十万元捉拿洪峰的消息。在这巨大的利益驱使下,马福身不由已的被周大昌拖走。警察赶来了,陈宝贵的家中已是火光冲天,陈宝贵不见了。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丰满鲜活,在作者笔下,人物不是单一的好人或是坏人,还是充满着七情六欲的,充满人情味。周大昌自私、贪财,但他讲义气。马福对儿子恨铁不成钢,但他的一腔爱子之心却不掺半点虚假;尽管受利益的驱使最终走上了告发洪峰之路,但他对洪峰的同情却是发自内心的。洪峰是个杀人犯,但在他身上,撇开他的凶残、好斗,我们却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的追求,隐忍,憨厚和朴实。同时,小说也借洪峰这个人的经历,谴责一些人冷漠、自私、没有同情心,见利忘义的劣根性。小说在构思上独具匠心,以寻找洪峰入手,设置了悬念,然后追随着人物的脚步,抽丝剥茧般将一系列动人心弦的事件逐一呈现出来,这样的构思,使情节曲折,环环相扣,很好地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而借陈宝贵的口,用讲述的形式将洪峰的发迹、风光、堕落、以至杀人逃亡的过程揭示出来,既写清的事件的前因后果,又不落俗套,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多年前的一起谋杀》
  小区传出了呼救声,且呼救声扰得整个小区的人都睡不好,可是,民警小宋跟着保安和报警的老太,从老太所说的发出呼救声的四楼爬到老太住的七楼,无论住在四楼的男人得了白血病的下岗夫妇,住在五楼的从美国回来的夫妇,还是住在六楼的写书的老头和住在七楼的报警老太,都矢口否认自己曾经呼救过。小宋是一个负责任的民警,至此尽管心中底气不足,也不得不故意口气强硬地说出呼救是小水塔发出来的这样荒诞的结论,可是,在回来的途中,小宋却真真切切地听到了自己心的呼救声。这篇小说是荒诞的,但是荒诞的表面下掩着的却是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这里的呼救声是有其象征意义的,那是不堪生活重压的人们压抑在内心深处的呐喊,是良知的呼唤。可是,这种来自社会最基层的真实的声音,高高在上像个老爷一样打着官腔的老赵之流的人是听不到的。而出于对老赵之流的人的畏难心理,当办事认真想为百姓办实事的小宋们来到基层时,百姓又不敢发出自己的心声。题目“最低微的声音是呼救”在引人思索的同时也暗示了作品的主题。这篇小说有很深的现实意义,读之令人深思,促人警醒。
  ——《最细微的声音是呼救》
  国旗,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代,谁敢丢失,其命运会有多惨让人难以想象。旺月,这个不太爱读书的孩子非常渴望做民兵营长的父亲能够让他打一发子弹,带着这个强烈的愿望,他接受了父亲交给他的重大任务,去县城给学校买一面国旗回来,准备第二天国庆节公社来人参加的升旗仪式用。但是,从县城返回兴高采烈准备打靶子的旺月发现国旗丢了!暴风骤雨顿时骤起,旺月吓得魂飞魄散晕倒,旺月的父亲阙振兴当场就要枪毙自己的儿子,经历丰富的书记惊惶失措,报告了公社,村里所有的干部、民兵都找国旗去,还发动大队的群众、学生一起寻找。甚至惊动了公社的民兵全副武装,数百人点亮火把,地毯式地寻找,喇叭广播喊话,挨家询问,居然无获。最后把怀疑的目光投向在抗美援朝的时候做过志愿军伙夫的张国宝身上,因为这个身上有几处伤,少了一条胳臂的脾气古怪的孤寡倔老头,他希望死后在自己的棺材上盖国旗。去他家搜寻的结果,老人只是在裁缝那儿要了些颜色不同的碎布而已。跑到学校操场旗杆下的旺月在回忆中慢慢忆起去买国旗的经历,售货员都涌到街头看批斗去了,自己追随着狂热的人群忘记了买国旗。回到家居然得知父母已找到国旗,是张国宝把国旗送回来了!小说围绕一个孩子丢失国旗事件,以这个孩子的经历展示了那个狂热年代里的政治形势和人际关系,在人人自危的年代,批斗,被批斗的角色转换,可能就是一瞬间的事。城里那批斗场面的的描写暗示了旺月一家及大队书记即将面临的噩运,张国宝拿出自己最珍贵的东西挽救了即将面临厄运的好多人,展示了老人高贵的品格。小说气氛渲染十分精彩,大规模寻找国旗的场景描写,旺月回忆看批斗会的场面,都有利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为故事的结局做了有力的铺垫,进一步突出了张国宝老人的高大形象。
  ——《丢失国旗的孩子》
  米庄里的两个少年,不约而同的走上了黑帮这条不归路。用第一人称来表达,更能贴合人物的内心,内心变化一路走来,在米庄这个小小村落,显得更为鲜明。从起初阙敢与王屠户打赌,主人公在一边观望,到加入阙敢,跟着阙敢干,两个智力最不被人看好的少年,成为村子里被敬畏的对象。从空着双手挥着带有耗子的臂膀到一人一把锋利闪亮的斧头,黑帮少年们,在村里也不仅仅满足于每天五斤猪肉了,变的无恶不为,无恶不作,村里人敢怒不敢言,连村长都在他们的斧子底下低下了头,甚至连外村的商贩都要交给他们保护费。米庄里,乌烟瘴气,斧头帮声势浩大。终于,强大的斧头帮从内部开始产生裂缝,米庄的空地上,斧头帮的头头两两对峙着,斧头在阳光下闪耀着阴沉的杀气,三秒钟后,黑帮少年的友谊被粉碎在一地血污中,连带在一起的,还有两条断臂。故事很戏剧化,曾经无恶不为的黑帮少年,从那一次对战以后,变的和善起来,当年决斗的地方,也被两人巧妙的避开,米庄成了太平盛世。这篇小说前后对比强烈,当中营造的紧张气氛为本文加分不少。
  ——《黑帮少年》
  今天早上,我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读完了这篇小说,也可以说算一个中篇了,我感到非常震撼。兄弟两个娶一个女人,这样的事我听过。还见过,但是,那是哥哥因故死了以后,做弟弟的不忍家中的事无人经管而接下哥哥的担子,与嫂嫂组成了家庭。我也曾经写过这样的故事。可是,像文中査旺、査旦两兄弟同时娶一个女人的事,没有见过,只是听说过,所以读了这篇小说,很是惊愕。我深深地被故事中的人和事感动了。由于作者说小说始于在几年前发生在作者所在的县的兄弟俩合娶一妇的真实故事,更是让我细细地读下去,感悟他们的故事。故事情节我就不在这儿叙述了,读者可以自己去了解,去品味,去感悟。现实存在的某些东西,不要用我们现行的道德观念去对照他们,作者在后记中说的很明白,这与传统的伦理道德无关,与人的生存哲学有关。有些现实我们甚至永远无法抵达,不能用简单的想当然的可信不可信去看待小说。小说故事寓意深刻,通过大量的细节推动着情节往前发展,引领读者去见证他们的生活,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小说取材独特,语言朴实,流畅通透,人物性格饱满,内心活动刻画深刻,细节描写独到。看似不可思议,其实满怀温情,充满了关怀和隐喻,是一部难得的作品,让人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动。
  ——《喂饱两匹马》
  古人云:“一分为二,谓天地也。”这个世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分作两极,强势与弱势、富裕与贫穷,温饱与饥饿,生与死,等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文中的父亲总是处于两极的下方。他胆小、懦弱、贫穷,虽然勤奋、节俭,但由于闹饥荒,收成锐减,一家人忍饥挨饿,连祖父去世都只能借钱草草安葬。老水牛因为年老无力,不能为主人所用,自缢而亡。最后父亲也用那根牛绳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作者的笔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撕开了血淋淋的社会现实,给人带来强烈的内心震撼。小说浓墨重彩描写了交公粮的场面,像雕刻般描写了老水牛的悲惨命运。其实,老水牛的命运就是祖和父亲的命运,他们辛辛苦苦一辈子,到头来,像牲口一般死去。农民的命运为何如此悲苦?为什么活着和死去都没有尊严?这是这篇小说带给我们的思索。
  ——《把世界分成两半》
  读着这篇小说,心情相当沉重。米庄的阙三兄弟丢失了牛,未找到牛,一个精神病人被阙三兄弟暴力驱赶回去,豢养在牛栏里,当做了“马”,在他们无情凶暴地鞭打下被称着“山东马”的这个精神病人套上牛秧子去犁地,拉车,为别人耙田赚钱,鞭伤溃烂生蛆,过度劳累使其脸色苍白,摇摇欲坠。病愈后被放松管制的这个精神病人被村人愚弄和猪性事,险些被阙三阉割。阙三兄弟的父亲阙老杆与“山东马”的颇具人情味的谈话后,他似乎有了一段稍微快乐的时光,他热心肠为村人干活,村人送他些东西,越来越像正常人的“山东马”让阙三兄弟越来越不满。后来阙三兄弟给“山东马”套上牛秧子拉起了马车为村人运送化肥赚钱,洋洋得意的阙三赶着马车来到镇上,兴奋向大家炫耀,结果经兽医站被要求打疫苗,当兽医要给打针时,“山东马”疯狂逃走,因为看见了戴大盖帽的城管队出现。阙三去追“山东马”时,车拉的化肥被哄抢,马车被城管罚款后砸碎,给了儿子是谷镇派出所所长的小老头。丢了马车与化肥,怒火中烧的阙三回米庄后将“山东马”拴住进行了了惨绝人寰的毒打。最后,阙三脑袋开瓢,而似乎被打死要被埋了做化肥的“山东马”逃走。又一群精神病人出现在米庄村口,等待他们的命运会是什么?小说戛然而止,带给人沉重的思索。一个貌似荒唐的故事,深刻反映了一些社会现实的阴暗丑陋,导致“山东马”的悲惨命运的根源尽管作者未作介绍,但在文中却可寻到冰山一角。如村人的议论说“现在城市的精神病人比乡下多多了,失业的、失意的、失恋的、赌输的、破产的、丢官的、离婚的、死了妻儿的、中了大奖的、中毒的、犯了死罪的、贪污受贿的、被冤枉的、得了绝症的、吃错了药的、走投无路的,都有可能变成精神病人”。如已经被驯服做马的“山东马”看见城管的惊恐,如城管队长拿他当猴耍的场景……无不显示出他命运悲剧的根本原因。小说中“山东马”的凄惨遭遇固然由阙三兄弟贫穷愚昧自私贪婪凶残和对城市人的仇恨所致,但是其悲剧的根源更是政府某些部门和整个社会人性道德的缺失甚至沦丧所致,“山东马”从出场到消失,除了听到偶尔几声人性化的微弱声音,更多的是被玩弄的丑恶场景。一切向钱、向权看,所以,阙三兄弟拿他做畜生赚钱,镇上的兽医要给他打疫苗挣钱,城管罚阙三马车的款后又砸了马车,小老头凭儿子的权力抢去马车碎片和车轱辘,众人看见城管队长拿着人当猴耍还叫好不断,众人会哄抢化肥,最后损失惨重让阙三暴打“山东马”。一篇针砭社会阴暗面让人读之心生沉重的精彩力作。
  ——《山东马》
  父亲是一个专业作家,但也是一名过气作家,虽然笔耕不辍,但一直没有什么成就,没有可以引起轰动的作品。直至某日,父亲无意间构思了一部自以为可以功成名就的《天堂散》,于是回到壶城的石榴村着手创作,然而,父亲在动笔之前给村民讲述《天堂散》的故事的时候,除了一个唐姓女人这一忠实听众之外,其他村民根本不为所动,为此父亲失望至极,不得不将小说搁置废弃,并离开石榴村,回到城里学习书法与越曲。然而,唐姓女人对故事始终念念不忘,她似乎是父亲的忠实粉丝,某日她主动上门,要求父亲将《天堂散》的故事结尾叙述完毕。小说由此渐渐进入高潮:唐姓女人的几近蛮缠、母亲对唐姓女人从猜忌到支持、父亲从创作的绝望到热情的重新激发……一段段的情景,描写细腻而生动,却自始至终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唐洁美为何对《天堂散》的爱情故事念念不忘?她这一普通农妇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背景?她与父亲之间是否一直存在着不为人知的故事?她是怎样燃起父亲的创作热情?小说至最后,父亲与唐洁美突然私奔至杭州——这一人间的天堂,并双双隐匿,直至合作创作出引人轰动的《天堂散》。无疑,在杭州这一人间的天堂里,一生了无知音的父亲与唐洁美的相处是幸福的,所以他也因此寻到了之前一直为之纠结的《天堂散》的最佳结局,也取得了创作上的巨大成功。而母亲,这一父亲合法的妻子却是知音之外的人物,也很快从父亲出走之后的懊悔、悲愤和孤独里走了出来,她种植了一颗石榴树以作怀念与寄托,她与父亲相距于人间天堂之外,却也似乎最终明白了《天堂散》的真正含义——一个戛然而止的结局,耐人寻味。小说以叙事的方式,叙述了父亲创作《天堂散》的过程,以小说述小说,有着“元小说”的味道,却也引入了以“我”的视角亲历的一个故事,附上现实与一定的情节及主题,亦有着传统小说的影子,无论是创作技巧,还是小说本身所反映的故事内容,都是耐人琢磨。
  ——《天堂散》
  这是一篇读了令人温暖的小说。小说描写了我的父亲蹲了九年的监狱后出狱的这一天与外婆八十岁生日的那天是同一天,这两件事都重要。于是母亲去接父亲,才十四岁的我去陪外婆过生日。可在火车上,我的座位被一个一直打着呼噜的看上去穷凶极恶的男人霸道地占着。直到很久以后一老妇下车了我才坐了下去,坐在一个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女人的对面。我认为这是一次温暖而意味深长的旅程,因为只要孩子哭闹,她便自然而然地把薄薄的白色衬衣捋起来,露出那个让天下所有孩子都熟悉和热爱的奶球。硕大无比的胸脯把我震撼了,我满脸通红,手足无措,身体的一切都背叛了我,连心脏也要夺窗而出飞翔而去。可女人即便与我羞涩而惊惶的眼光相对时,她也只报以宽容而仁慈的微笑。当一可恶的陌生男人坐在她旁边时问她去哪儿,这个年轻的女人说玉林,她的表哥在那里的派出所当警察。男人只好走了。那个死猪男人还在睡觉。因为女人是到玉林的,我就跟着这个女人下车了。然而,却不是玉林,是陆川。也就是说,我多走了四十六公里。当我又赶去汽车站坐班车时,由于跑得太快而被当成了小偷,幸好那女人及时出现解了围。我责怪她骗了我,她说她是偏那陌生男人的。当我冲到汽车站时,最后一趟班车已经走了。我只好向玉林火车站跑去。那个女人来拦住了我,留我在她家住一晚,我坦率地对她说到了我的八十岁且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的外婆,还在玉林火车站,庆祝她生日的长寿面还在我的手里,母亲托我带给外婆的祝福我要及时准确地送到她的心坎里去。这个女人一把拉住我,对骑车的她的丈夫说,那你带着他去玉林。我抬头看骑车的男人,不禁暗吃一惊,他不就是那死猪吗?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啊!真是无巧不成书,原来这男人也是今天从株洲出的狱,那女人就是接他的。原来他与我父亲一样都是冤枉的。终于在一场大雨到来之前,我们到达了玉林火车站。我一眼就睹见一个老太太蜷缩在屋檐下打盹,银白的头发照亮了漆黑的墙角。她就是我的外婆。我跑过去,亲热而激动地叫了一声“外婆,我是小五!”。这时,大雨倾盘而下,瓢泼得像波涛汹涌。有一个人正骑着单车往南走,虽然,从此,我将再也看不到他,但他的形象却在我心里高大起来了。小说行文流畅通透,写法巧妙,设置悬念,情节跌宕起伏,特别吸引人,把普通百姓的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是一部难得的小说,值得一读。
  ——《小五的车站》
  这篇小说初看有点荒诞,待到谜底揭开,却是那么真实,那么令人震撼。小说取名《导演》可谓别出心裁,它囊括了人生浮世的意义所在。确实,每一个人都是人生这一出大戏里的演员,更是导演,从开机到高潮再到谢幕,不在于演员这一角色的戏份如何,关键在于导演如何深入领悟当中的心路历程、生死考验。小说里的“我”是一个专职导演,以拍摄思考死亡的电影见长,虽然成就不凡,好评如潮,但总是欠缺一定的火候。在某次患上绝症之后便转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疗养院治疗,确切地说,是在等待着死神的召唤。从一号病房到八号病房,直至入住代表着人生谢幕地点的九号病房,期间病情逐渐加深,病友换了一茬又一茬,见证了无数的生离死别,而李克的到来及离世,更让“我”对死亡的思悟体会到了最深层次,升华到了极致,由此,“我”出院之后能拍出震撼心灵、更有深度的电影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小说里的李克是一个亦正亦邪的人物,他丰富的人生历练及曾经多重的社会角色,无疑更好地诠释着“导演”这一含义的宽泛性及深刻性,更有代表性地诠释出人生舞台的真正含义。他以自己的阅历,以伪造病历的方式,以自己的生命为题材,以买通“我”亲朋好友及医生的手段,亲自为“我”导演了一辑厚重而又真实的人生大戏,令人思悟。小说语言老道,构思精巧,以“我”入院后对死亡的思考与体验所产生的心路历程为线索,辅以李克的人生历程,充满着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对浮生浊世的思考,厚重异常,韵味悠远,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导演》
  一篇意味深长的小说。由于从小因主人公的妈妈的乳房较小甚至吸奶水时竟然找不到乳头,大哭不止,嗷嗷待哺的婴儿的呼救声变成村里最烦人的噪音。由此父亲动手打了母亲,导致以后为此经常争吵,所以兄弟几个居然在择偶时有了相同的标准:要娶乳房大的女孩来做媳妇。这并非带有色性的味道,而是考虑到养育孩子的需要。蓝小莲就是这样的原因来到主人公“我”的生活中。她有一个巨大的乳房,她家有巨乳症遗传史,这不是正常大小的乳房,是特大。然而,那时候我不喜欢蓝小莲,因为蓝小莲不是我骨子里要的那种女人。在我的眼里,她很粗野,很浅薄,很不知廉耻。美就是美,丑就是丑,一美真的遮不了百丑。所以当她用乳房挑逗我要了她,我还是断然拒绝。蓝小莲走了,我给她留下我害怕大乳房的印象。一晃十多年了,当我与儿时伙伴张畅出来游玩时,车子在下津镇出了毛病。只好到镇上那一间破败的汽车修理铺维修。可是身上已经没有钱了,被张畅用完了。我还未吃饭。已经赶去为朋友过生日的张畅说以前我的女友蓝小莲就住在这个镇上。我只好去找她,说名字别人不知,说乳房巨大别人都知。人们叫她“大奶婆!”当蓝小莲见到我时,居然还是那么动情,还记得以前的事,不断追问我:“你为什么害怕乳房?”我支吾着不知如何应答。大胆的蓝小莲就抓住我的手要去摸她的乳房,说:“如果十三年前你摸了它,我就是你的人了——你为什么不摸一下呢?”当她抓住我的手在她自己的乳房上摸着的时候,孩子们回来了,谢天谢地!我突地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正如那孩子庆幸他们的玩具没有被压坏一个样。小说取材很好,刻画人物形象饱满,心理活动描写丰富,写法娴熟,悬念设置巧妙,用倒叙的方法,吸引读者。是一篇很值得一读的小说。
  ——《我为什么害怕乳房》
  赵球,原本是个勤劳正直、为人仗义、极富创造力和上进心的小伙子,与洪刚有过很深的交集。同样的背景,同样的身份,同样的追求,甚至有着一起联手打拼的艰难岁月。两人结下的深厚友谊,那段时光可以见证。正是因为如此,洪刚的生活才会因为赵球的介入而变得风生水起,直至后来的赵球恐惧症。洪刚不明白昔日的好友赵球为何会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一个随时可以将他身边的亲友弄得心神不宁的人?可是,当所有被骗的事实摆在面前,洪刚不得不将赵球划入了绝交的行列。然,事情远没有结束。赵球试图再次敲诈洪刚,却因此而引出初恋女友丁香的旧事。随着故事情节的铺垫和深入,随着洪刚对这件事情的高度纠结和重视,让洪刚的老婆终于意识到其间潜在的隐情。于是,在这场令人啼笑皆非的拯救丁香事件中,夫妻两人的关系也陷入了深度危机。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却被作者精巧的构思变得扑朔迷离,引人入胜。让人慨叹的同时,也对人性的真实和卑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我在南京没有朋友》
  小说叙述了一个“逃犯”来到几乎与世隔绝的浦庄乞讨和躲避的故事。三年前“逃犯”与妻子来到浦庄受到村民的热情款待,让他们得到了体面和尊严。“逃犯”为替病逝的妻子报恩再次来到浦庄,给每户制造一件家具,并为全村人多制造了一件共同的“家具”——一条渡船。但船尚没造好,村民告发了他,他只好驾着船逃跑并沉下湖底。浦庄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秀美之地,清澈的湖水隔开了村子与外面世界的联系。浦庄的人很善良,对那些来此讨饭的叫花子很慷慨、很大方,即使他们自己吃不饱肚子,他们也都给那些讨要者丰盛的食物。后来,浦庄的人发现乞讨者越来越多,而且这些人是来骗吃骗喝的。于是,浦庄人用侮蔑杀死了善良无私的撑船人,杜绝了与外界的联系;又用告密杀死了报恩的“逃犯”,再一次失去了与外界联系的桥梁。小说不仅仅是现实的临摹,它是寓言,是传奇,揭示了生存的奥秘和人性的复杂,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索空间。
  ——《回头客》
  沈天与唐楷,从你死我活的敌人变成了隔岸相望的邻居,圆的像是圆规画就的圆湖中心,无人踏上的小岛,究竟藏着什么样的秘密?答案,藏在了如水般逝去的年月里,这个关于岛的故事,因为这名叫唐楷的人而变的传奇,因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共产赏员沈天追击国民党残余部队直到还是一片荒良的圆湖,被打的无还手之力的国民党残部将身经百战的唐楷推了出来,两人旗鼓相当,胶着不下,沈天精心布置了攻略方案,待第二天早晨攻击时,却发现唐楷领着部队上到了湖心的岛上,于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攻守战在这片圆湖上拉开了帷幕。两个身经百战的老兵,就在湖岸与湖心展开了博弈,这一博弈,竟然持续了几十年,这期间,谁也不服谁,谁也不让谁,圆心湖的周围以及外界早已风云变幻,唐楷和沈天两人也经历了几起几落,但是他们之间的博弈,还在继续。直到生命的终结,唐楷都不知道如何去回答他与沈天的关系,那个从一开始就站在他敌对面的人,竟然与他朝夕相对了几十年,唐楷的灵魂也在坚定的守着他的信念,那个湖心岛,在人们口耳相传中,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其存在。这篇小说时间跨度了几十年,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作背景,重点突出了唐楷及沈天两个灵魂人物,加上带有神秘色彩的湖心岛,给整篇作品带来了无穷的魅力,全局收放自如,铺排用心,可见功力非凡。
  ——《投诚》
  这是一篇十分精彩的小说。八十年代初期,高州贩子王老董的癌症老婆死了,多少女子巴不得嫁给他,因为他是万元户。女主人观凤的母亲准备把韩山的女儿韩雪介绍给他,韩雪与她母亲像中了头彩激动得不得了。观风不高兴了,责怪自己的母亲为何不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王老董而去帮别人。结果,观风如愿地嫁给了王老董。她的算盘是,六十多岁的王老董最多活过七十,也就是只能与他做十年的夫妻,那时自己最多二十七八,再嫁一个如意郎君也不迟,可那时自己就是最有钱的女人了,她为自己的远见暗自得意,自豪地坐在门槛上嗑着瓜子。可天不遂人愿,王老董身体很好,就像故意与观风开玩笑似的,多少大难不死。更有意思的是王老董与他老婆不会生育,而与观风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生了五个女孩。过度的生育和岁月的流逝推残了她的芳容,雀斑开始纷至沓来在她的脸上攻城掠地抢占定居点,她与她的妈妈几乎差不多了。二十多年后,米庄的人几乎都富裕了,观风这般嫁人已成了历史。当年嫁不成的韩雪和她的母亲为此与观风家成了冤家不知吵过多少架,如今长得白白胖胖的韩雪现在反过来同情观风了。快八十的王老董还坚强地活着,坐在门槛上嗑着瓜子,像当年的观风一样。如今,观风的大女儿凤凰今年已经十九岁,也到嫁人的时候了。小说用一种唠家常般的笔墨向我们娓娓道来一个滑稽而悲催的故事,对那些贪恋钱财的人具有深刻的讽刺意义和嘲弄。拜金主义可耻!观风自以为精明其实鼠目寸光,到头来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读完小说,使人反思,警悟。树立怎样的婚姻观、富裕观?答案跃然纸上。
  ——《观凤》
  小说以一个孩子卖鸡为线索,表现了饥荒年代农民的悲苦生活,以及他们在危难时的互帮互助,共度难关。由于病虫害,粮食歉收,“我”家粮仓空了,即将无米下锅。母亲让我将家里的十二只鸡挑到镇里去卖,换回急需的粮食。当我千辛万苦赶到镇里,集市已经散了。因为到处发鸡瘟,人们不敢吃鸡,也无钱卖鸡,我只卖出一只鸡,得了七元钱,为“我”喜欢的女孩买了一双皮凉鞋。回家后,“我”对母亲撒谎说在鬼村遇到下大雨,一只鸡跑了。母亲因此大闹鬼村,回家便流产了。流产引起大出血,没有钱去医院。乡亲们到处找鸡救母亲的命。最后,是鬼村的“阴阳脸”送来了那里唯一一只母鸡,挽救了母亲的生命。“我”喜欢的女孩将那双皮凉鞋还给“我”,还送给“我”家一大袋米。我打算到鬼村去,将皮鞋送给那个兔唇女孩,因为她有一颗美丽的心灵。莫言说:“有大痛苦方有大作品!”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淀,没有对苦难的悲悯,无法写出震撼心灵的作品。几乎所有的苦难都落到了“我”的乡亲们头上,但他们依然拥有一颗善良的心,依然对生活怀抱着希望。小说描写细致,情节一波三折,主题深刻。
  ——《美差》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征集码头网http://www.zhengjimt.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征集发布|征集码头 ( 皖ICP备2021000921号-1 ) 

GMT+8, 2024-11-15 13:56 , Processed in 0.387012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