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2月5日降准后A股高开低走的行情让很多投资者“很受伤”,降息后市场是否会重演“这出悲剧”呢?分析师对此观点迥异。
空方:这一次仍然不会有反应
曾经的“大多头”李大霄认为“对市场影响正面,但上次降息已经充分反映,这次降息的反应可能不及上次”,他表示:
上次降息是预期之外,且市场处于低位,所以市场产生了非常激烈的反应,超出一次降息的反应幅度,而本次降息是市场的预期之中,市场反应也可能是预期之中,市场反应的激烈程度可能会弱于上次,而且市场也已经不是低位,估计局部反应的概率要大于整体反应。
光大证券(601788)认为“降息是预期中股市估计不会有反应”:
(1)实体贷款利率基本没变化,这次降了也不会有啥变化,因为高利率的根源是风险溢价;(2)预期中,股市估计不会有反应;(3)宽松也是预期中,今年全年基调都是宽松;(4)银行业利差收缩不会很多,存款利率基本不变,贷款利率也变化不大;(5)点评把上次的改一改就可以了,大环境变化不大。
多方:这一次不同了
齐鲁证券对此的观点则截然相反,他们认为:
这次降息对市场的影响与2月5日显著不同。2月5日央行降准50个BP,蓝筹板块依旧未改变低迷的市场走势,原因是上次是降准未能改变理财收益率上行,这是压制蓝筹估值修复的天花板。
本次央行降息,在2月5日下降存准的配合下,将有效推升银行间流动性宽松,引导理财收益率及社会融资成本明显下行,从而推动市场估值继续修复。
民生证券从长期角度看,认为:
股债双牛还会延续。本轮降息不是货币宽松的终点,不必担心债市高开低走。过去囤积于地方、地产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流动性涌入权益和债券市场趋势没有改变,维持股债双牛的判断。
地产金融仍是最爱?
李大霄认为:
“利好方向以港、B、A的为序,基建地产金融为首”。 【点击查看:近一周主力控盘比例前十的金融股】
申万李慧勇认为:
“由于宣示效应和实质效应,从理论和实践看降息周期中股市往往会有比较好的表现,非银地产资源投资品有比较好的表现,这次降息的效应值得期待。”
国信证券:
降息对银行经营的影响有两面性:一是扭转经济下滑预期,缓释系统性风险;二是息差下行,盈利空间收窄。从资金面看,降息将提升理财基金保险的吸引力,存款搬家继续深入。利率市场化方面,银行存款的“三角形”均衡利率区间将进一步清晰,存款成本冲击逐渐到位。综合分析,利好因素占主导,银行板块将重启估值修复行情,请抓住良机!
华泰证券罗毅:
券商将明显受益于降息。1)活跃交易量,经纪、两融业务直接受益;2)降低券商融资成本,资本中介业务息差扩大;3)场外资金或再掀入市热浪,市场不缺钱,缺的是赚钱效应。再配置将令板块具有高弹性。目前机构投资者对券商配置逼近冰点,降息催旺市场,机构有再配置需求,且三月券商业绩环比同比均大幅增长,配置无忧。券商板块处于加杠杆加功能黄金发展周期,注册制、T+0、资本账户开放、国企改革等开启券商新空间。全年净利润增速50%以上。
对各行业对降息反应做了总结:
降息的最大好处是降低整个社会融资成本,市场流动性增加,社会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也增加,对整个宏观经济和股市整体上都算利好,对于那些
1、资金需求方,尤其资本开支高,负债高,资金成本高的“三高”资金需求方(比如地产、电力、军工、建筑、电子等行业);
2、以及资金供给方(主要是银行)
都是很直接和正面的影响。
保险和券商:同时直接受惠资金成本下降,以及市场走牛的行业。
地产:降息对于地产股来说属于直接利好。从供给端来讲,降息之后,有利于降低房地产开发商的负担利率;从需求端来讲,降息有利于减轻人们购买房地产的负担,有利于调动人们买房的需要。
银行:对于银行股而言,降息有利有弊,缩小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差额对于银行的赢利增加了压力;同时增加了银行吸储的难度。但是,增加放贷,以及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又将带动银行业务量的攀升,有利于银行增盈。。
有色金属、煤炭等大宗商品:降息往往意味着以有色金属、煤炭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更具弹性,因此有色金属股有望受益于央行降息。。
出口业务占比较大的企业:降息往往意味着人民币的贬值预期加强,会增加出口竞争优势。对于出口业务占比较大的企业如纺织、家电等来说,降息也有正面刺激作用。
齐鲁证券则给出了更为具体的A股路线图:
乐观预计二季度中期仍有一次降准的机会,这将继续推升市场估值修复,但这过程中市场震荡将显著增加。其次,全球流动新宽松与资金利率持续下降,A股资本市场估值难以出现大幅回落。只要货币政策未见底,蓝筹的估值修复过程不会结束,这个过程可能维持到二季度中期。随后有两个变数,一是货币政策超预期宽松,实体经济迎来利润与价格的周期性回升,市场将迎来盈利驱动下的蓝筹估值修复第二波;二是货币政策低于市场预期,实体经济增速维持低位震荡,蓝筹估值修复可能告一段落。
但从目前的政策力度来看,第一种可能性更大一些。在5月份之前,市场将继续震荡享受流动性宽松带来的泡沫盛宴。市场大幅度调整期可能在货币政策力度减弱与实体尚未恢复的间歇期,这可能在二季度的中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