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码头论坛_LOGO_广告语_名字_征文_歌曲_包装_景观_文创征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散文故事] “老有所忆”老字号征文揭晓

[复制链接]

4万

主题

4万

帖子

14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36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6-14 11:36: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历时一个多月的时间,本报推出的“老有所忆”杭州老字号征文活动得到了喜爱老字号、对老字号怀有美好情感的读者们的热情参与。在这里我们公布获奖名单,并刊登一等奖全文作品和二三等奖的精选段落。
“老有所忆”,字面看上去像是老年人的回忆,其实这里面的老,是老字号的老,老字号里有太多美好的记忆值得分享。我们喜欢老字号,也是因为里面蕴藏的文化符号和蕴含的情感色彩,以及这一份值得传承的民族记忆和文化。这些征文中,虽然作者遍布老中青少各个年龄段,但他们心目中对老字号的情感是相同的;虽然他们写的是生活的日常,但质朴感人。通过这次征文,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杭州老字号不仅唤起成年人的珍贵记忆,杭州老字号更蕴藏在小朋友的心中,生根,发芽,传扬……
我们评选的标准是:有故事,有真情,有意思。经过反复甄选,读者沈兰英的作品获选一等奖。她的文章质朴无华,短小精悍,有趣生动,值得细读。另外,我们还选出了二等奖3名,三等奖3名,以及参与奖若干名。请以下获奖者,凭身份证自名单公布之日起10天内到就近的《杭州广播电视报》读者生活馆领取奖品(一等奖:蚕丝被 二等奖:橄榄油 三等奖:富硒炒锅 参与奖:鸟巢纪念币)。感谢大家的参与!
一等奖:沈兰英
二等奖:章瑞华、万城、赵达进
三等奖:柏民轩、Lily、施尔康
参与奖:叶毅恒、孙梅、杜永明、马翔、叶一平、张艳、王辰月、周丽华、石榴、陈鑫、王欣怡、李哲艺
读者生活馆地址:下城区建国北路627号 0571—85165723
拱墅区和睦路2号元谷创意园2-206室 0571—86759275
咨询电话:0571—89833252
一等奖:沈兰英(杭州双荡新村)
我们到奎元馆吃面
60年代困难时期,我才十余岁。有一天,母亲提议今晚去奎元馆吃面,爸爸说:“好呀,今天我正好有空,奎元馆可是杭州有名的百年老店,它有江南面王之美誉,一起去吧。”当时我真太高兴了。
我们一家四点多就出发了,快到奎元馆,爸爸提出要去看望一个朋友,就在附近,要我们先去,他马上就会来的。那时到奎元馆吃面是要“抢座位”的。因为我俩到的时间较早,抢了三个位子,母亲点了三碗面:我俩吃大肉面,给父亲点了虾爆鳝。
没多久两碗大肉面送来了,我们吃得津津有味,吃完,我连说真好吃。这时虾爆鳝送上来了,看着这碗面,我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母亲看着我的馋相就说:“那就修点边儿吧(杭州话,用筷子夹点点吃)!”我就慢慢地一会儿夹只虾仁,过会儿又抽根鳝丝。当时的面浇头量足味美,我大概修了有三分之一的“料儿”。我们每个在吃的人后面已有三批人在等着了,这时爸爸赶来了,他问我们吃啥面,我们说大肉面1元8角一碗,给你买了虾爆鳝2元7角。他怪我们给他买得太贵,舍不得吃,想退掉,换大肉面。等在后面的顾客马上说:“不要退,给我吧。”
出了奎元馆面店,我高兴地对爸爸说了修边的事,却被爸爸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说做人不能占别人的便宜,教育我今后要做个诚实的人。
在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话时时在我的耳边响起,但奎元馆的味道也实在叫我难以忘怀。

二等奖:章瑞华(浙江日报传媒研究中心)
面对面的爱
人届中年,初为人父,那份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然而,平生第一回看见妻儿相依,第一次谛听稚儿的哭声,居然与奎元馆的一碗扑鼻飘香的片儿川相关联。
那是1999年末的一个傍晚,刚刚把怀孕足月的妻子送进杭州市第一医院的产科病房,我就因急事派往临安天目山区采访。心中牵挂着病床上的妻子,我揣揣不安地踏上了开往浙西山乡的客车。
接连两天,我匆忙奔波于山村与乡民之间。白天采访,晚上写稿,我一边埋头工作一边记挂病床上的妻子。到了第三天夜幕降临,我才完成任务匆匆赶回杭州。汽车才开动一会,裤袋里的手机铃声便急促响起,电话那头,产科值班医生告诉我,妻子因高龄(超过38岁怀孕)无法顺产,只能动手术剖腹生产时,我的心更是揪得一阵紧似一阵。电话这头,我不禁为一向体弱多病的妻子和未曾见面的孩子默默祝福……
一路焦虑,一路颠簸,从夕阳西下到华灯初上,经历将近难熬的3个小时,汽车终于缓缓开进杭州汽车西站。顾不得回家,我急急拦住一辆车顶印有“大众”标记的出租车,嘱咐司机赶往位于浣纱路的杭州市一医院。
由城西古荡到湖滨市区,又恰逢晚高峰时段,夜幕下,车窗外,全是赶路的人流、车流,我在时走时停的出租车里干着急。打开随身携带的手机,我急迫地向几天来一直守护在医院的老母亲打探消息。老母亲交待我,妻子午后已进手术室,医生护士的手术很顺利,你来医院时顺便去一趟解放路上的“奎元馆”,烧一碗妻子平日里最喜欢吃的片儿川,作为犒劳她的产后第一餐。
“好!好!好!”接到母亲的电话,我心里一块石头终于落地。20分钟,30分钟,时间又过去了50分钟,夜幕越来越深。赶在店里即将打烊时分,我才匆忙走进位于解放路官巷口的“奎元馆”。服务员得知我的情况,来不及开票,马上吩咐师傅下厨烹作。
当我捧着一碗热腾腾的片儿川来到医院的时候,已是将近晚上10点钟了。此时,妻子和新生儿也刚刚被医生护士从手术室推进病房。“呜哇,呜哇——”只听得一阵清亮的哭声传出,我一下子高兴得蹦了起来,差点碰翻了手中那碗美食。
“老婆辛苦了,快快吃面!”闻着碗里飘出的缕缕热香,和着摇篮里儿子的阵阵啼哭,在产房的病床上,我第一次面对面为妻子喂完了那碗让我终身难忘的片儿川。
自此之后,我们一家三口与奎元馆的片儿川也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餐馆离家近,我们常常带儿子去这家百年老店品尝这道招牌面食。一碗片儿川,也让我们全家对奎元馆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和认识。片儿川,相传是从大诗人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所写的“无肉令人瘦,无笋令人俗”之句得到启示而来的。它以新鲜腿肉、时鲜竹笋、绿嫩雪菜作为原料烹制,肉红、笋白、菜绿,色泽分明,引人食欲,难怪后人常言“有笋有肉不瘦不俗,雪菜烧面神仙口福”。记得有一年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写课堂作文还专门描写了片儿川的来历,得到语文老师的大大点赞哩!
万城(杭州市长寿桥小学五(2)班)
“王星记”扇子的记忆
说起杭州的“老字号”,可真是数不胜数,像“知味停车、闻香下马 ”的知味观,磨工精细、刀口锋利的张小泉剪刀,真不二价、戒欺经营的胡庆余堂,等等。然而,我印象最深的却是“王星记”的扇子。
小时候,爸爸妈妈在杭州工作忙,我在老家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记忆中,每当夏天来临,爷爷总会拿出一把扇柄上雕满精美图案的扇子,用手掌拖住扇子的底,中指和拇指轻轻一捻,刷的一声,原本折在一起的扇子就神奇地打开了。乌黑透光的扇面上绘着西湖十景图,三潭印月、雷峰夕照、苏堤春晓……每一幅画就是一个传说。爷爷告诉我,这把扇子是他十几年前出差杭州的时候从百年老店“王星记”那里买来的,质量可好了,雨淋不透,日晒不翘。每个夜晚,爷爷总会摇着扇子,给我讲着西湖的故事,陪我进入梦乡。
慢慢地我长大了,要到杭州上幼儿园了。记得那也是个夏天,在车站里,爸爸妈妈把一包一包的行李往车上放,爷爷奶奶在旁边反复叮嘱着要照顾好我却不上车时,我突然明白了什么,眼泪哗地就出来了,哭着闹着不想离开。这时候,爷爷把手上的“王星记”扇子塞到我手上,说你到杭州后,把扇子打开我就出现了。到了杭州的家里,我迫不及待地把扇子打开,可爷爷奶奶却怎么也没出现。我又大哭了一场,抱着扇子睡着了。以后的每个晚上,我总要抱着这把“王星记”的扇子才能入睡,看到这把扇子就觉得爷爷奶奶真的在身边了。
再渐渐地,我越来越懂事了。爷爷奶奶也会经常来杭州看看我。可惜聚少离多,每次分别的时候,心里是一百个不愿意。怎么办呢,后来爸爸就想了个办法。每次爷爷奶奶回去的时候,就和我去王星记的专卖店里,买一把扇子送给他们。等到去年,爷爷奶奶也搬来杭州的时候,我点了点扇子,竟然有15把之多了。
现在都有电风扇和空调了,用到扇子的地方是越来越少。但不知怎的,我总对“王星记”的扇子有着特殊的感情。别人问我杭州有什么特产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王星记”的扇子。今年寒假,我参加少年宫组织的杭港青少年交流营活动,要和香港的同学交换小礼品。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两把“王星记”的扇子,带到香港,可受他们欢迎了。我骄傲地告诉他们,制作这些扇子的厂家有着120多年的历史,是杭州历史文化的象征。当然,我没告诉他们,这些“王星记”的扇子,也有着我童年美好的回忆……
赵达进(杭州拱墅区小河佳苑)
我的“张小泉”情结
许多人喜欢杭州,我也是。
杭州因西湖而名,又是省会和国际旅游城市,它的美誉度不低,由这座城市打造并衍生出来的工艺美术品,经过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千锤百炼,有的成了这座城市的金名片,至今仍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说来让人难以置信,我认识杭州,却是从张小泉剪刀开始的。
我是台州人,上世纪五十年代大哥因病住院(此时他在省文化部门工作),单位发来电报:“子病,速来杭”。消息来得突然,哥哥身边又没有亲人,我妈安排好一家七口人的生活后,毅然亲自“出征”,这在当时当地还是引起不少轰动的,毕竟父亲早故,家中弟妹还小,里里外外事无巨细都需要母亲操持,更何况老家离杭州那么远(近500里路程)。正在焦灼之际,左邻右舍及闻讯赶来的七大姑八大姨们纷纷伸出援手,并很快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哥哥住院,享受的是公费医疗,但是额外消费还是不少,尽管如此,母亲还是决定在大哥出院后给关照过我们的乡邻们“意思意思”。大哥对台州的民情非常了解,张小泉又是杭产名牌剪刀,征得母亲同意,大哥购得张小泉剪刀20把,以备“送礼”。
有人说,一把小小剪刀,不成敬意,算不了什么,可对那时当地民众来说已是“大礼”了,百姓贫穷啊。有的人还揭不开锅哩。不过,台州民风淳朴,乐于助人者又不斤斤计较,尽管如此,我妈还是说了,每人送把剪刀,退一步说也是滴水之情。
张小泉剪刀不仅仅是它的名气,而且是实打实的质量,它做工精细,刀口锋利,选材讲究,对大多数家庭主妇来说,做鞋子,手头中的许多针线活,缝缝补补等等都离不开它。乘母亲分赠不备,我也留了一把,说真的,我上学时剪纸等手工劳作也需要啊。家中没有一把像样的剪刀,有许多美工都败在又钝又剪不动的刀锋上。说来也巧,学校当时正在进行剪纸作品选拔,我第一次尝试用锋利无比的“张小泉”剪刀为年级比赛取得了第一名,老师向我祝贺,我骄傲地说,还不是剪刀好呗,杭州来的,叫张小泉。那时我13岁,面临小学毕业。
后来不知是谁做了“广 告”,问我张小泉剪刀还有没有?哪里能购买?需要多少钱?哎呀,真把我搞得又尴尬又无奈,不过我用心记着,将来有机会一定满足。
很荣幸,我在16岁那年成了杭州人,这以后我每年都要回台州一次,也会买许多把张小泉剪刀,分赠给需要剪刀的人。国家困难时期,“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厉行节约之风盛行,剪刀的用处更大了,许多人冲着我,要的还是“张小泉”,有的人还误认为我是张小泉剪刀厂的人哩。
因为有了一次成功和满足, 张小泉剪刀,成了我的最爱,参加工作后,我一直带着它,我的业余爱好较多,单位出黑板报,绘制宣传画,办小报,开会剪个会标,参加工会或地区比赛,它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转眼间我已进入古稀之年,我从母亲那里得到的第一把张小泉剪刀算起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可我至今仍保留完整,几成文物,舍不得丢弃。有一次,单位同事给我一把最新款式的张小泉剪刀,说这把剪刀是他爱人设计的,不过得用旧剪刀调换(无非是提醒我,该弃旧换新了),我哪能舍得?因为我认识杭州,就是从这把张小泉剪刀开始的,我要传下去,还要留给子孙后代。

三等奖
柏民轩(杭州天杭教育集团桂苑校区)
我心中的老字号——知味观
说起杭州的老字号,我心里就打起小问号来了,什么是老字号?我带着这个疑问去问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告诉我说:“老字号就是历史很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杭州地方文化特征,被大家广泛认同,有良好信誉的一些品牌。在我们杭州就有很多哦!说得近一点,在我们家附近就有一家。”“哇!真的吗?在哪里?快说,快说。”我好奇地瞪大了眼睛,急着想知道。妈妈说:“你猜猜看啊?你平时最喜欢吃的小笼包,馄饨,猫耳朵在哪里吃的呀?”“这不就是我家旁边的那家知味观嘛!”我高兴地叫了起来,“原来他就是老字号的名店啊!”
别的老字号我可能不太知道,但提到知味观,再熟悉不过了。一想到知味观,首先让我记得的就是门面上的八个大字“知味停车,闻香下马”。好像已经闻到了香味似的,再想着想着我都快要流口水了,那里的小笼包可好吃了,薄薄的皮,嫩嫩的肉,一口咬下去鲜美的汤汁马上就流到了嘴巴里,美味极了,我每次去都会要妈妈点上小笼包,知味馄饨,还有爸爸非常喜欢吃的卤鸭,哈哈!
这时爸爸也过来凑热闹,得意地说:“哼哼,我还知道,知味观的总店在哪里。”我又迫不急待地问:“爸爸,总店在哪里呀?那还有其他店吗?”爸爸说:“对呀,因为知味观是一家有名的百年老店了,很多人都喜欢吃那里的小吃,所以有很多分店呢,最早的一家就开在湖滨仁和路上,我小的时候就去吃过,那时候去吃的人可多了,对我来说每样都是美味啊。”“什么?开了一百年啦?”我惊奇的问。爸爸告诉我知味观1913年就开了,经过持续的发展,现在已经有80多家分店了,2007年还成立了杭州知味观食品有限公司,专门生产和销售知味观品牌的各类月饼、真空包装食品、速冻食品以及中、西式的糕点等。
现在回想起过中秋节的时候,超市都会有卖知味观的月饼和糕点呢,不知道小朋友们有没有想起来呢?“原来知味观是那么的有名啊,杭州人应该都知道吧!”我笑着对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哪天你们一定要带我去知味观的总店吃一下,尝尝更多好吃的美味。让知味观继续开下去,一百年、两百年、三百年......我长大了也要带我的儿子去吃,儿子再带他的儿子去吃,儿子的儿子再......”还没说完,爸爸妈妈已经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妈妈说我想表达的意思就是这经典的传承吧!祝福我们杭州的这些老字号名店继续发扬光大吧!
Lily(杭州闸弄口新村)
剪不断的记忆
说起杭州的老字号,我脑海里最先闪现的是张小泉剪刀。作为一个在杭州生活了20多年的新杭州人,我接触过的杭州老字号也算不少——吃的有知味观、奎元馆、万隆,用的有孔凤春、王星记、都锦生,为何我对张小泉剪刀情有独钟呢?这要从我90年代初大学毕业刚到杭州说起。
当年国家经济正在腾飞,国企非常需要大学生。我们几个商学院毕业的“台州帮”,有的进了飞速发展的娃哈哈公司,有的进了东南面粉厂,有的则进了张小泉剪刀厂。
这位进了张小泉剪刀厂的三门老乡,很快送了我和另一个女同学一人一套张小泉的最新产品,都是装在塑料模子里,非常精美。“北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作为乾隆御笔题字的“宫剪”,张小泉独步江南已数百年。而我也是从这位老乡送的这一套产品中才得知,张小泉剪刀厂并不只生产剪刀,还生产水果刀等厨具。其中一把橙色的多功能剪刀我印象最深:剪刀是可以左右分开的,口子上设计了两个可以开酒瓶的起子,剪刀左右分开后,中间的部分是锯齿状,我琢磨着应该可以用来刮鳞片。剪刀的刀锋处还设计了可以削果皮的刀刃。这样一看,这种多功能剪刀居然至少有5种用处!
为什么我对这把剪刀印象如此之深?因为直到现在我仍然在用。时间已经过去了20多年,这把张小泉剪刀除了橙色有所减褪外,基本没什么改变,它一直呆在我的厨房里。当然,像我这样的懒人,并没有充分发挥它的多功能用场,主要还是用它来剪东西——厨房里一切用得着剪刀的东西——这倒是发挥了剪刀最基本的功能。当我在用它时,往事如同在昨天。我也总是想起一句话:“老字号历久弥新。”老字号之所以如此经久,是因为它经得起时间的磨砺和考验,就像安静地呆在我家里的这把剪刀,时间为它的品质作了最好的证明。可能它的样子可能已经不时髦了,但在我眼中,20多年前这样的设计无疑是走在潮流的前端。
岁月流转,我的这位老乡在送给我们剪刀后没多久就离开了张小泉,现在已经成了一位股票大神。那时我们都住在工厂的集体宿舍里,一起去过大关路上的张小泉剪刀厂作客,一个很不起眼的门脸。而我在他离开张小泉后再也没有去过张小泉。据说前几年张小泉的老厂房在运河改造过程中已经被拆迁了。我的这位老乡是否还记得当年曾送给我这把剪刀?如果碰到他,我一定会告诉他,一个杭州的老字号曾伴随着我们从青春岁月走向中年。它用锃亮的刀刃告诉我们,能够陪伴你走过那么多年的岁月,无论是人还是物品,都值得珍惜和拥有……
施尔康(杭州江干区三里新城桂苑)
美哉!楼外楼
小时候我听说过楼外楼,偶尔路过时也会情不自禁地驻足瞟上几眼,但从未入座过。大学毕业后去了南方,此后因工作关系也不曾回过杭州。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因参加外公设在楼外楼的八十寿宴,我才专程回来一次,才有幸初略闻名遐迩的楼外楼。
记得那是个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的日子,也许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对阔别达二十年的故乡杭州,有着从来没有的激动。对这里的建设发展以至山水花木,都感到特别的新鲜特别的亲切,到了楼外楼,更是心花怒放。环顾四周,景色如画。雕龙刻凤,飞檐翘角,古朴典雅,蔚为壮观。三个金光闪闪的“楼外楼”大字,遒劲雄浑,令人瞩目,尽显她的底气和豪气,还流露几分霸气。“一楼风月当酣饮,十里湖山豁醉眸”的对联十分醒目,我想该是对蜚声中外的楼外楼最真实的写照,也是对叫好又叫座的楼外楼最精辟的诠释吧。
穿过厅门有座玲珑雅致的庭院,院中假山突兀,紫藤互攀,盆花锦簇,草木青翠,鱼腾水跃,荷莲吐苞,移步换景,美不胜收。
迈入大厅,酷似走进了一个书画艺术博物馆。厅廊的壁上挂满了大家的杰作。有郭沫若等人的诗句,有赵朴初、沙孟海等人的翰墨,有唐云等人的丹青绘画……浏览观赏后让人大开眼界,流连忘返。
顺着旋转式扶梯上楼,这里别开生面给人增添了几分惊喜。多个厅堂都宽敞明亮,富丽堂皇,一式的落地长窗,凸现大气开放;几十间单独包厢都舒适安逸,格调高雅。凭窗眺望,背靠亭台隐现,古木苍郁的孤山,面临湖水泱泱、波光粼粼的西湖,不是仙境,胜似仙境。任何人看了后都会心旷神怡,终身难忘!
品茶、观景、享口福。上桌的佳肴美馔除了传统的西湖醋鱼、叫化童鸡、火踵神仙鸭、西湖莼菜汤,还有不少记不住芳名的创意时尚菜。我难以说清每道菜的独特风味,但能说清每道菜都是色香味形俱佳,都有极大的诱惑力。大家手不放筷、筷不离菜、评头品足、津津乐道就是最好的见证。在吃进嘴里、乐在心里、满意在店里的同时,我也要给承前启后、敢于开拓,拼的就是新鲜、营养、健康、身手不凡、精心烹制的楼外楼大厨们点个贊:“你们辛苦了,谢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征集码头网http://www.zhengjimt.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征集发布|征集码头 ( 皖ICP备2021000921号-1 ) 

GMT+8, 2024-9-27 17:31 , Processed in 0.212478 second(s), 2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